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婆婆声嘶力竭强力输出

一段“女子与婆婆商量回娘家过年”的视频在网上引发讨论。就视频画面来讲,基本上都是婆婆在强势输出,具体的中心思想是:娘家不是你家,婆家才是你家,你要以婆家为主,你只是你爸妈的客人。

换句话说,婆婆是拒绝女子回娘家过年的。对此视频中虽然没有体现女子跟婆婆的争执,但女子直接买了回娘家的车票准备启程也算是表明了态度。然而对于这样戏剧性的一幕,因为没有太多前后的细节信息可考,被不少人认为也可能是“段子”。

可即便如此,还是激起很多人对“女儿该不该回娘家过年”进行争论。一定程度上,婆婆在强势输出中所提到的观念和风俗,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是存在的。并且在很多地域就是这样践行的。但普遍来讲,观念和风俗是一回事,具体沟通又是另外一回事。

毕竟伴随着独生子女一代逐步走进婚姻,家庭结构的变化也会反向策动观念和风俗的变化。也就是说,观念和风俗并非铁板一块,更主要的是人和人如何在观念和风俗中,更好的互相体察,更好的互相尊重。

就此而言,即便网上风评多数站女子、骂婆婆,但是也只能说明那套理论已经不太符合现阶段人们的生活秩序,并不代表“女子直接买回娘家的车票”的做法就是可取的。因为从根本上讲,回不回娘家过年只是形式,更重要的是沟通能不能打通,并且沟通还更关乎日常关系的维持和延续。

说到底,“女子与婆婆商量回娘家过年”可能只是她们之间较量的形式,而真正的问题可能是婆媳关系本来也不怎么样,或者可以说她们都不是省油的灯。因为婆媳要是真正商量这种事情,不至于口气那么硬,行动那么横。

实际上,最近几年来,每年春节前都会出现类似的议题。往大说是代际认知的差异,往小说是家庭矛盾的展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主流的观念和地域的风俗确实对生活有引领作用,但回到差异个体和差异家庭中,一切要以关系的畅通为重,否则所谓的观念和风俗就该被重新审视。

毫不夸张地说,像“娘家不是你家,婆家才是你家,你要以婆家为主,你只是你爸妈的客人”这种观念确实统领了人们很久,所以想要短时期内完全改观自然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

这就如同彩礼婚俗一样,即便再怎么强调它对于现代婚姻秩序的“糟粕性”、“破坏性”,再怎么动用行政力量去干涉、去平衡,依然无法彻底解决掉,只能从引导上逐步把它往文化符号上转,成为形式而非是必然。

因此有人在看待“女子想回娘家过年遭婆婆拒绝”时强调女子买车票“做得对”,“就该这样硬气”、“必须死磕到底”、“赶紧离婚”,只能说已经把观念和风俗的分歧上升到婆媳对立层面去理解了。

诚然,这样理解是可以的。但是回到一般的情况下,还是应该往疏通上去推动,也就是不该动辄就把观念和风俗的分歧往婆媳对立上理解,而后进行基于立场的争执和撕咬。就拿“女子想回娘家过年遭婆婆拒绝”这件事情来讲,无论是进入舆论视野的标签,还是进入舆论视野的观感,都注定了婆婆将会被各种指责和谩骂。

因为关注社交议题的多数都是年轻人,这种情况下,即便有大妈大爷支持婆婆的说法,也不见得真能如实的反映在风评中。所以注定这是一场不公平的“婆媳争执”,即便视频画面里,婆婆很是硬气。

之所以这样讲,倒不是认为婆婆说得对或婆婆的口气值得提倡,而是想说,在面对这样一幕时,作为外人少一些立场感,多一些思辨力。唯有如此,才不至于让观念和风俗的分歧所产生的“应力集中”伤到具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