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是毛主席与贺子珍的女儿,1936年出生在陕北的窑洞里,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她的成长也注定要经历波折。

按照毛主席的话说,相较于李讷,李敏吃的苦是很多的,因此,毛主席对李敏也是格外关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敏出生后不久,贺子珍就到苏联治病去了,母女分离,直到李敏4岁的时候,被送去了苏联,与母亲团聚。

在苏联的日子,母女两人承受了奔波之苦、战乱之苦,直到1947年才回国,李敏被接到了毛主席的身边,生活才算稳定下来。

毛主席对李敏倾注了全部的父爱,贺子珍对她也是倾尽了全部,因此,李敏的生活虽然很坎坷,但她享受到的爱却一点也不少。

因为各种原因,到了毛主席晚年时,李敏很少能见到父亲,而贺子珍的病情也越来越重,李敏只能不停地辗转于北京和上海之间,其中的难处只有李敏最清楚。

毛主席与贺子珍相继离世后,对李敏的打击非常大,不愿意接触外人,更不愿与任何人谈起自己的父母,好像没有了精神寄托,陷入了深深的苦闷当中。

好在有爱人和亲人的关心,李敏渐渐恢复了精神状态,生活也重新走上了正轨。

去拜访过李敏的人都会发现,在她家中的客厅里,挂着毛主席与贺子珍的照片,但不是两人的合影,而是两张单独的照片,分挂在客厅墙上的两边。

曾经有人问过李敏,毛主席与贺子珍的照片为什么要这么挂?

李敏解释说,是因为她的心中一直有一个遗憾,就是父母在生前见面的机会太少了,两人的照片这样挂,就可以互相对视,长久地相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际上,在李敏的心中,父母在晚年不能相见,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但又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无法弥补,因此,李敏就想帮父亲和母亲弥补这个缺憾。

毛主席与贺子珍最后一次相见,是在1959年的庐山会议期间。

1959年7月9日晚上,贺子珍被秘密接到了庐山上毛主席的住处,两人呆了很长时间,贺子珍一直在哭,毛主席一直在安慰她,说两个人见一面不容易,如果你一直哭的话,就失去了谈话的机会,怕是会引起更大的遗憾。

这次见面,除了毛主席与贺子珍之外,只有毛主席的卫士封耀松和江西省委书记杨尚奎的夫人水静知道,贺子珍这次来庐山,就是这两人负责安排的。

贺子珍走后,毛主席对封耀松说:“这个女同志,是女中豪杰,人是很耿直的,就是缺少文化。本来身体很好的,让她不要去苏联,劝也劝不好,苏联卫国战争期间,生活很苦的,我们也不知道消息……”

另外,毛主席还对水静说:“贺子珍的脑子坏了,答非所问,你要注意贺子珍的情绪,明天就送她下山。下山以前,你一步也不要离开她,怕她出去碰到熟人,那不好。”

据李敏回忆,母亲这次见到父亲后,精神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回去后就生了一场大病,父亲还特地让李敏去照顾母亲,并对她说:“你的妈妈身体不行,见面什么也不说,光知道哭……”

毛主席晚年病重时,李敏曾经去看望过他,当时,毛主席已经说不出话了,就用拇指和食指连成一个圈,着急地看着李敏,但是,李敏并没有理解父亲这个手势的含义。

直到很多年后,李敏在翻看母亲贺子珍的信件时发现,母亲的小名叫桂圆,这才想起来,父亲当年的那个手势,很可能就是在指“桂圆”,他终究还是放心不下贺子珍,让李敏一定要照顾好母亲。

1979年,毛主席去世3年后,贺子珍特地去毛主席纪念堂,看望了那个让她牵挂一生的人。

1984年4月19日,贺子珍去世,享年75岁。

李敏在整理母亲的遗物时,发现母亲一直保留着一条毛毯,那是她当年与毛主席在一起时共用的一条毛毯。

后来,李敏写了一本《我的父亲毛泽东》,其中写道:“爸爸、妈妈和我,或是爸爸、我和妈妈,这期间扯不断、理不清的感情,维系着我们三个人。一人喜三人同喜,一人忧三人同忧的事情,也时时发生在我们之中。不过,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凡是忧,无论是谁,都会把它深深地埋在心里;凡是乐,无论是谁,都会把它分享给爱的人,让欢乐同在我们心里。”

(参考资料:《我的父亲毛泽东》《毛泽东与贺子珍》《毛泽东家事风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