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娘被扣两盆麸子

一段“新娘结婚走红毯头顶被扣两盆麸子”的视频在网上引发关注。对此知情人轻描淡写地解释,这是临沂一些县城的风俗,一般都是新郎的损友去闹,新人不会生气的。虽然知情人也强调“视频中这个确实撒的有点多”,但是总让人觉得,解释本身根本没有意识到这般风俗背后的低俗。

要知道,普遍的婚闹是“耍男不闹女”,也就是说损友再损也不会去闹腾新娘。尤其是结婚典礼前,考虑到新娘的婚服和妆容难以在短时间内重整,人们也尽量不去闹腾新娘。之所以这样说,倒不是觉得只要不闹腾新娘怎么耍新郎都行,而是觉得从耍新郎到闹新娘,它本身属于恶劣的升级。

普遍来讲,新郎如果被损友往死里耍,除却可以说明当地风俗恶劣,还可以间接的证明新郎过去也可能曾那样耍过别人,也就是说在风俗之外,其实存在低俗的“礼尚往来”。因此即便公共观感有些不堪入目,但是对于婚闹互动,却早已形成沆瀣一气的默契。

所以我们会发现,恶劣婚闹被批骂了这么多年,并不是婚闹者们不知道行为本身的恶劣性,而是在风俗的掩护下,在恶劣的潜意识里形成交换机制。就如民间随份子钱一样,表面上人们都是和颜悦色的,但是回到真正的交往上,没有人认为那是好的存在。

谈论这些是想强调,如果新娘被新郎的损友各种恶劣闹腾,本身意味着新娘在无辜的受难,它跟新郎被损友往死里耍在逻辑上是完全不同的。换句话说,新郎被恶劣的耍和新娘被恶劣的闹完全是不同的概念。

拿“新娘结婚走红毯头顶被扣两盆麸子”的事情来说,两盆麸子扣在头顶,基本上婚服和妆容都没法看了。如此之下,就算新娘不变脸,难道她就真的不生气吗?也不知道知情人哪来的底气说“新人不会生气的”。

只能说,知情人的理解是带有“世俗性”的,也就是人们常讲的新人在结婚典礼当日,就算耍笑行为再出格也不能生气。具体的逻辑是,新人要是生气会被认为玩不起,会被认为不懂事。一言以蔽之,大喜的日子,新人好像就是被众人耍和闹的对象。而这大概就是婚闹的基本运转逻辑。

不过一般来讲,只要耍和闹是积极趣味的,耍一耍、闹一闹确实也可以增加结婚典礼的气氛。但要是为耍而耍、为闹而闹,并且不顾及新人的感受以及场面的观感,那么就意味着婚闹已经失去积极的意义,而它的存在完全是在借由风俗帽子进行无恶不作。

所以就别再拿风俗说事了,这就是低俗、甚至可以称之为恶俗,然而难以改变的是,只要新人不生气、不追究,这样的恶劣婚闹行为就会顺着恶劣的潜意识形成的交换机制继续循环下去。而舆论层面形成的批骂,最多也只能影响到“下一代”,而当下这一代人是很难被说动的。

强调这个现实,就想说消除恶俗婚闹是需要时间的,因为婚闹本身及婚闹的尺度反映的是现存世界的认识和观念。并不是简单地“扣两盆麸子”的事情。

正如帕森斯所说:“从动机上考虑,人们对共同价值的依附表明,在支持价值模式方面,行动者有共同的情感,这些共同情感可被定义为它们表明了人们把对相关期望的服从看作是一件好事情,而这件好事情却相对独立于可以从这种服从中获得的任何具体的工具性有利条件,比如说,避免了负面约束。”

所以面对恶劣婚闹,其实最难改变的不是耍和闹的形式,而是如何打破“服从”所对应的“负面约束”的场景性失灵效应。另外更进一步讲,就算舆论层面不能直接插手打击恶劣婚闹,但是只要出现恶劣婚闹就去谴责和抨击,长远看也是能起到遏制和改变恶劣婚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