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绿窗花影

转眼,一年将尽,到了腊月二十三。迎来了北方小年,随之是南方小年。然后,接踵而来的就是传统的大节日春节了。

他乡游子正风雨兼程,纷纷跨越海山,奔赴温暖的故土家园。

留守家园的,从小年这天起,开始掸尘扫除,祭拜灶神爷,准备着置办年货。年味一日浓似一日。

旧时年月,春节的气氛会更加浓郁一些。

儿时的印象中,小年前后,父母开始腌制雪菜,晒制鱼肉鸡鸭等腊味,捣年糕,也炒冬米,炒瓜子花生各种零食,置办年货等等。大人们总是忙得不亦乐乎。孩童的世界则是一片天朗月明。无忧无虑的时光里,只盼好吃的好玩的,还盼着穿新衣服。

如今的年味淡了几许。这次阳过之后,对于屯货也不甚感兴趣。日子过得简约寡淡。生活温饱平安,无病无灾就好。

闲暇,翻阅古典诗词,泛黄的书卷里,恍惚重现热热闹闹过小年的情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宋时期,陆游在晚年时,他写的一首《祭灶与邻散福》,亲切又温暖,诗里营造出小年的喜庆气氛,不妨一起来欣赏:

已幸悬车示子孙,正须祭灶请比邻。

岁时风俗相传久,宾主欢娱一笑新。

雪鬓坐深知敬老,瓦盆酌满不羞贫。

问君此夕茅檐底,何似原头乐社神?

悬车:辞官居家。“古人一般至七十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故云。”

在这首诗里面,如话家常,陆游对小辈们娓娓而叙说,谈论风俗人情,世态冷暖:

他说,我已经到了古稀之年,应该跟儿孙们交代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年终岁末,逢腊月小年祭灶的时候,要把街坊邻居们都邀请到家里来,一起分享祭品食物,沾沾灶王爷的福气。

祭灶散福的风俗,流传悠久,沿袭至今。宾主欢聚,一起笑迎新年是不错的方式。

如今我已是苍颜白发,风烛残年。越发对于敬重迟暮老人,温老暖贫这件事感同身受。朴素的瓦盆清供,大家都不以为意,还是其乐融融,享受宾主尽欢。

就算茅檐低矮,简陋草屋,也一样热闹隆重,不比田间地头祭祀土地神的场面差到哪里去。

诗中言及“祭灶”,指的是祭祀灶神。以祈求平安度岁,守护家人。民间传说之中,灶神掌管人间饮食,考察人间善恶。灶神左右随侍两位神仙,各捧一个罐子,分别为“善罐”与“恶罐”,用于记录每家的言行举止,年终统一向玉帝汇报。

为了让灶王爷多说好话,就在岁末小年祭灶这天,每家每户都会呈上糖果等祭品,比如汤圆,麦芽糖之类,又甜又黏的,希望灶王爷多吃甜品,最好粘住他的嘴,免得他见了玉帝胡说。

小年这天,人们也在灶神画像两边贴上对联,诸如“上天去多言好事,下界回宫降吉祥”,寄予美好的祈愿。

春节将至,迎祥纳福,愿我们都能平平安安,欢欢喜喜过个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