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化社会的全面普及,芯片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芯片技术的高度也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上限。

一直以来,中国都希望能够在芯片领域完成“弯道超车”,但制程工艺上的不足使得我们只能通过新工艺来提升芯片的性能,填补与其他国家的差距。

令人意外的是,这种走“捷径”的方式,还真的复旦大学给弄成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芯片再传好消息

前段时间,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的周鹏教授、包文中研究员及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万景研究员,创新地提出了硅基二维异质集成叠层晶体管技术。

该技术利用成熟的后端工艺将新型二维材料集成在硅基芯片上,并利用两者高度匹配的物理特性,成功实现4英寸大规模三维异质集成互补场效应晶体管。

目前,复旦大学已经把这一技术成功发表在国际顶尖技术周刊《自然电子学》上,备受国外众多研究科所关注。

这项技术的发现,不仅对国内自主发展新型集成电路技术是具有重要意义,还有助力打破国外在大规模集成电路领域的技术封锁,无疑是我们这么多年来在芯片半导体领域研发的一重大好消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实上,除了复旦大学这些高校,很多中国企业也在加大对硬核科技的研发投入,如华为、BAT等。

这两年来,华为在芯片领域的发展可以说是非常迅猛,除了研发出了堆叠工艺芯片,通过多个芯片进行堆叠来生产出拥有市场竞争力的芯片以外,如今的华为还在研发更加先进的光量子芯片。

不仅如此,华为还在不断加大其在芯片研发领域的投入,甚至任正非本人都强调要将每年净利润企业资金20%作为技术研发费用,也就是说,华为每一年投入到了产品研发之中的流动资金就有上千亿元。

这些大厂在发力

无独有偶,百度也在自研芯片领域频频取得突破。据悉,2021年正式量产的昆仑芯2代AI芯片,已经在互联网、智能制造、智慧交通、智慧金融等领域实现大规模部署和落地。

如今,昆仑芯2代已经出货数万片,是为数不多的经过互联网严苛场景淬炼的AI芯片,且已实现亿级商业化收入。

但值得注意的是,芯片企业也是典型的技术驱动、资金消耗类创业企业,开发周期长、风险高、投入成本大,每次流片成本就给高达几千万,更需要坚定的、长期资本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比其他企业,腾讯开始专注自研芯片的时间较晚,但取得成果却不小。

去年11月,腾讯罕见披露了三款自研芯片,分别是AI推理芯片“紫霄”,视频转码芯片“沧海”以及智能网卡芯片“玄灵”。根据腾讯的说法,这三款芯片相比业界性能提升明显。

除此之外,腾讯还入局投资了燧原科技。自2018年8月领投Pre-A轮以来,腾讯已经连续4轮次投资燧原科技。

通过与燧原科技共创了“存算分离”的混合云架构,腾讯将代码存在本地的同时,把云端算力嵌入整个设计、验证流程,高效支撑研发效能提升。

如此一来,腾讯帮助燧原节省了千万级IT投入,任务并发量提升了100%,整体仿真周期缩短30%。

如今,中国的半导体事业正在这些企业的助力下蓬勃发展。但是,半导体、基础软件等领域的投入需要保持长周期的耐心,未来的路,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