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2年已接近尾声。我们总结了《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这一整年的关键词(分为上下两期),希望借此为广大读者提供盘点2022年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更清晰的思路。

本期聚焦教与学,我们将围绕“立德树人”“信息科技/技术新课标”“新型教与学”三个关键词展开。

PART

01

立 德 树 人

依托信息技术 助力立德树人

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召开。

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十年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与责任。当前,教育迈入新时代,呼唤着我们创新学校育人方式,以更新颖、更鲜活、更具时代感的途径与方式将立德树人落在实处,而信息技术无疑就是促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引擎。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需要多主体参与、多渠道实践、多样化探索。期待“立德树人”专题中这些全方位的实践与探索,能为我们在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创新的样本,让信息技术在未来真正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引擎。

创新方法,增强体验,默化品格

——立德树人视域下信息科技方法在德育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价值迭代

“美篇”在中华传统节日学习活动中的应用

——以中秋节学习活动为例

借力信息技术 传承红色基因

——少年新四军军校落实立德树人实践探索

运用新媒体开展少年儿童党史教育的实践研究

——基于广州市团校的探索

借助高新科技,创新育人方式

——江西省图书馆助力立德树人实践的探索

信息技术助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路径与挑战

IP

PART

02

信息科技/技术新课标

“科”“技”并重: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解读

——访义教信息科技课标组组长熊璋教授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与以往开设的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相比,新课程标准在内容方面有哪些主要变化?

熊璋:这次将课程定名为“信息科技”,把“科学”放进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信息科技本身就是一门科学,而不仅仅是操作、录入,办公软件操作和编程的熟练不能够培养出学生的信息素养,会打字、会操作、会编程不表示会利用信息科学与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更无法上升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层面。

与以往信息技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相比,新的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关注了课程对人的培养,关注了一门课程的时代性、科学性和育人价值。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帮助提升全体学生数字时代的适应力、胜任力和幸福感,使学生学会知识积累与创新方法,引导学生在使用信息科技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遵守道德规范和科技伦理,培育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在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中健康成长。让信息科技像语数外理化生一样,在培育学生成为有道德、有理想、有情怀、有能力的下一代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体现了规定性与差异性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增强了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整体性和指导性,有助于引导各地和学校深化义务教育改革。课程标准公布只是一个起点,未来的路还非常长。

义教信息科技课标深度解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建设和发展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首先要深度解读和理解信息科技新课标的理念与内容,明晰新课标为什么、是什么,然后才能进一步明确未来怎么办。新课标的“新”,不仅是新内容,也是新理念,更是新起点。正如课标研制组组长熊璋教授在专题文章中所言:“新课标的颁布实现了信息科技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从‘0’到‘1’的进步,但是新课标的颁布只是信息科技课程建设的新起点。”

(点击标题查看原文)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实施系列教学专题

自2019年9月采用新课标新教材开展教学以来,北京、天津、山东、海南、辽宁等5个省(市)大多完成了必修模块的教学。2020年,教育部颁布了最新版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当下,新课标新教材的教学实践已经进入到选择性必修模块教学的新阶段,怎么选择、怎么教学是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明确基本特征,了解核心算法

——人工智能基础的教学策略

体验三维设计应用,感受三维设计影响

——三维设计对社会的影响的教学策略

软硬兼施,开源创新

——开源硬件项目设计模块的教学策略

本年度专栏包含了人工智能初步的教学、三维设计与创意的教学、开源硬件项目设计的教学三个模块,每个模块均包含概述、建议、测评三部分内容

IP

从算法思维向计算思维趋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计算思维和算法思维,这是两个不同且又有关系的概念,从已有文献资料看,对两者概念的辨析并不多见。有教师认为,算法思维是计算思维的一个方面,算法思维的培养是计算思维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有教师认为,算法本身就蕴含计算思维的思想和方法;甚至有教师断言,在算法思维的培养中,其实已经培养了大部分的计算思维。让笔者感兴趣的问题是,如何将算法思维和计算思维两者区别开来?或者换成更通俗的问法,如何说服他人,某一部分的教学内容意在培养计算思维,其中可能也同时包括了算法思维的培养,但又不仅仅是算法思维的培养?

项目式学习赋能计算思维教育

信息素养已经成为现代人的基本素养之一,其中,计算思维作为通识教育的一部分,通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社会共识。而计算思维教育无论是在学科领域、教学方式领域还是思维评估领域,都还存在认识待提升、内涵待丰富的情况。针对这些情况,本期专题邀请到部分一线教师,请他们着重谈谈在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应用项目式学习探索计算思维教育的意义和方式。

让大脑成为计算模型的容器

——算法、编程在计算思维教育中的作用

目前学界对计算思维的定义仍然存在争议,而在中小学计算思维教育实践中,是否应该把算法学习的全部内容都归类为计算思维培养,甚至把计算思维教育等同于计算机学科知识学习,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随着算法教学中大量生活算法的引入,其算法策略与方法都是来源于生活常识或数学等其他学科。正如同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数字化学习的普及,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培养渠道也普及化一样,计算思维概念外延的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是众多学科都成为计算思维培养的阵地。不否认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学生年龄增长、认知水平提高对计算思维的养成有贡献,但计算思维培养的主渠道是什么,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非常值得思考。

PART

03

新 型 教 与 学

同心战疫情,云端伴成长

——2022京沪两地线上教学新行动与新思考

2022年,全国不少地区相继展开了居家线上教学,这其中以北京、上海的线上教学最为显著。相较于新冠疫情初起的2020年,如今的线上教学体现出什么新的特征?还存在哪些有待解决的问题?面对未来疫情的不确定性,我们又能从中得出怎样的思考?上海的柳栋老师和北京的武健老师这两位信息技术教育实践领域的资深研究者为我们带来他们的深入思考,与此同时,我们还请到了亲历这一轮疫情的两地学校教师“现身说法”,与大家分享他们的线上教学经历以及所做的探索。

混合学习方式与学生学习力构建路径探究

王蕾:近年来,义务教育阶段混合学习实践如火如荼,今天,想和您一起聊一聊“中小学是否适合开展混合学习方式”这个话题,希望能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侯正永: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时代意义,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推进,为尽可能保障正常的教学进度,构建线上、线下多维度混合学习的需求日益强烈。在义务教育阶段常态教学中探索、应用混合学习方式,提升全人教育的品质,已成为教育者的共识。但是,混合学习走进常规课堂,则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证分析,研究混合学习案例,分析混合学习的典型模式,提炼义务教育阶段混合学习的实践创新特征,进一步探讨基础教育领域的变革方向。

《创新教学报告》十年启示录

魏宁:从2012年开始,英国开放大学每年定期发布《创新教学报告》(Innovating Pedagogy Report),向教育研究者、政策制定者、教师介绍未来可能会对教育产生巨大影响的十种“创新教学法”,迄今已坚持了整整10年。这个系列报告试图“探索新时代的教学、学习和评价模式,指导教师和政策制定者进行富有成果的创新”。我想,通过对过去10年《创新教学报告》的总结与梳理,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难得的样本,让我们回看过去10年中技术与教学、学习、评价深度融合的典型经验与案例;另一方面,这些对过往经验的梳理又可以为未来技术与教学的进一步融合提供某种借鉴,指明某种方向。

李青:《创新教学报告》是英国开放大学教育技术研究院发布的系列报告,基本上每年一期。报告自2012年首次发布以来,已发布了9期。随着时间的推移,报告的学术知名度和影响力都在逐渐提升,形成了自己的固定品牌。近年来,报告对全球教育技术创新的思考愈发引人注目,已成为一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指导性文件。

培养有文化涵养的跨学科创新人才

——C-STEAM的理念、方法与愿景

曾筱洵:有不少关注STEM教育的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对您提出的C-STEAM教育理念十分感兴趣。可否请您谈谈提出C-STEAM教育的缘起和意义呢?

詹泽慧:具体而言,C-STEAM教育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育人价值,体现在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为核心价值观导向,学科融合将更有利于催化师生的创新能力。第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价值,体现在C-STEAM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STEAM课程当中,即将文化传承“课程化”,固化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构建传统文化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在动态视角下,C-STEAM强调“做中学”“玩中学”,通过参与式的项目加深文化体验,即将文化传承“活动化”,在活动体验中理解和接受传统文化。第三,打造区域特色文化的社会价值,体现在C-STEAM在推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能在当地为这一行业培养潜在的从业人群和消费人群,创造社会经济价值,形成以文化产业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和促进传统文化传播的良性循环。

欢迎订阅

纸质版订阅

电子版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