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期间,第四野战军是最神奇的部队之一,10万军队出山海关,鏖战三年再回关内摇身一变总兵力达到158万,从东北一路打到海南岛,没有任何一个人会怀疑林彪的指挥能力。

事实上,林彪在东北战场也有低谷时期,在四平保卫战中,林彪调集八万大军奉命在四平阻击国民党军北上,经过残酷的战斗,林彪终于下令撤出四平,惨烈的四平战役最终以失败告终。

当时就有部下怀疑林彪的指挥能力,甚至抱怨说:“林总啃了几年洋面包,仗都不会打了。”甚至有士气低落的战士直接抱怨林彪是“撤退将军”。

应该说从林彪进入东北战场初期,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只有在法库秀水河子歼灭了一千多人的小规模战斗中胜利,剩下就是一路撤退。

四平保卫战结束后,是林彪在四野军中威望最低的时刻,关键时刻党中央并没有放弃对林彪的信任,反而任命林彪为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委,集东北党政军大权于一身,成为名副其实的东北三军统帅。

最后林彪不负众望,在四平保卫战之后经过休整后,以王者归来的姿态再战杜聿明部,经过三年鏖战,最终取得了东北战场的最后胜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多同学估计都会有这样一个疑问,解放战争初期,为何会让林彪到东北战场担任三军统帅呢?

林彪自平型关战役后,因为枪伤在苏联养病四年,回国后没有在军中担任重要职务,整个抗战期间可以说就打了一场战役。我们知道在战争期间生病不能参加战争的将领,即使康复之后也会错失刷战功的机会,尤其随着战斗模式的升级,在医院躺个一年半载很容易就再也赶不上部队的步伐了。

应该说,林彪的机遇还是比较好的,尽管林彪休养期间,中共领导下的武装力量已经由抗战初期的不足10万兵力发展到120多万之巨。但是林彪在抗战初期已经是八路军三个师中115师的师长,是中共最有潜力,最有战斗力的高级将领之一。

在平型关战斗中,林彪指挥1.2万人的115师,以精密的战场部署,完美的作战计划成功击毙日军1000余人,创造中共抗战以来首胜,以伤亡比例来说,更是成为抗战前期的光荣记录,打破侵华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平型关战斗,基本奠定了林彪在我军中的地位,以林彪过往的指挥能力来说,指挥三五万人规模以下的战役应该就是常规作战水平。在林彪被调入东北时,开入东北的军队也就十万人左右,并且在整个东北撒开来,能够集中的力量也不会太多,因此指挥方面是不用质疑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中共领导下的武装力量,将星璀璨,能指挥三五万人乃至十万左右规模战争的人并不在少数,为何选择了林彪?

是巧合还是必然呢?我认为是必然的!

抗战胜利后,东北的战略地位是相当重大的,在经过奉系军阀与日本扶持的伪满洲国的统治时期,东北范围除了现在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外,还有内蒙古东北,以及河北东北部(热河)等地区,是一个相当大的地理范畴。

由于自然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又是粮食主产区,1945年铁路总里程长达11478公里,占全国的一半以上,这样一个区域,谁都知道重要意义所在。蒋介石直接将东北称为“中国革命的归宿地”,而毛泽东则在抗战中就表示“如果东北能在我们领导之下,我们的胜利就有了基础,也就是说确定了我们的胜利。”

日本投降后,随着中共领导下的原东北军将领以及冀热辽军区开赴东北,中共中央逐步确立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规划。

东北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当时中共中央的想法是务必要单独占领东北,不让国民党军有染指的机会,以实现建立一个民主政权的打算。为了实现这个计划,中共中央的方案是,直接在辽西走廊把国民党军卡住,则国民党军无法进入东北。

但是当时的情况是,之前负责冀热辽军区不过是一个只有一万余人的小军区,在日本投降后,冀热辽军区由于地理位置最靠近东北,在李运昌的率领下,已经全力开赴东北,根本无法承担守东北大门的重任。

所以,中央考虑将冀热辽军区提档升级,由原来晋察冀军区下设的二级军区升级为中央军,由中央直接对接,以此来巩固东北的大门,并且打算从关内派增援力量到这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冀热辽军区司令人选,在毛泽东到重庆谈判期间负责主持工作的刘少奇提出了三个人选,那就是陈毅、林彪、徐向前。从资历上来说,陈毅是新四军代理军长,徐向前曾经负责过山东军区事务,而林彪之前刚刚被任命为山东军区司令,还在路上,三个人资历差不多,不存在谁高谁低的问题。

刘少奇之所以选择陈林徐三人,是因为当时能够调到冀热辽军区补充兵力的只有新四军和山东军区部队。当时出关的十万大军,就是山东军区六万多,新四军出三万多。

由山东经经海路和陆路开赴东北的主要包括以下部队:

山东东军区直属机关及警卫部队罗荣桓、萧华部约四千人;

山东第一师梁兴初部约八千人;

山东第二师罗华生部约八千人;

山东第三师及鲁中警备三旅罗舜初部共约一万六千人

山东第五师、第六师吴克华部,约一万人;

山东第七师杨国夫部共七千人;

滨海支队万毅部,约三千人;

渤海军区刘其人部五千人。

由新四军开赴东北的是新四军第三师黄克诚部,约三万多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这个军队构成情况来看,陈毅必然是第一个被pass的人,不要说陈毅代理新四军军长时期大多军事上的问题都是粟裕来做的,就说这支出关的部队中,压根就没有陈毅的嫡系。

黄克诚部虽然是新四军的番号,实际上却是115师的嫡系,黄克诚曾担任115师344旅政委,在林彪负伤后,黄克诚率部进入苏北,被划入新四军。

八路军和新四军虽然都是中共领导下的武装,但是却是军旅轨迹完全相悖逆的两支军队,简单来说,八路军是经过长征的,而新四军是没有经过长征在当地打游击的。因为这个差别,黄克诚在新四军那里有点不太听陈毅的,所以,就冲黄克诚部也不能让陈毅去东北。

经过慎重的考虑,毛泽东最后还是认为让陈毅让华中去更适合,“华中更需要陈毅。”但是陈毅却显得有些顾虑与新四军内部个别人的矛盾,对毛泽东说“回华中去恐怕没有事做,不起作用。”毛泽东告诉他放心:“怎么不起作用,只要你坐在那里就起作用。”

其实毛泽东早有安排,在陈毅赶赴华中的途中就收到任命“取捷径直到山东”,在罗荣桓被调往东北后,需要补充兵力,中央调新四军的八万主力到山东来接替赴东北的部队。

事实证明,毛泽东的这个决策是相当明智的,1946年春天林彪在四平保卫战后,遭受杜聿明重兵追击命悬一线,蒋介石打算再调两个军来追击东北民主联军主力。

此时,为策应东北战场,陈毅集中山东野战军主力,在山东战场上向国民党军发起猛烈攻击,给予蒋介石当头一棒,情急之下,蒋介石将两个准备调往东北的军掉到山东战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林彪回忆这段经历说:“1946年五月四平、长春撤退后,主力失去战斗力。如果敌人继续增加两个军,我们的军事情况是很危险的,因为主力来不及休息补充和装备。山东大打起来救了我们一手,使得我们能够缓过气来。”

如果当时调陈毅去东北,一来无法有效调动在山东的军队,二来也没人能够把在山东的新四军主力调动起来。

这样看来,能去东北的只有徐向前和林彪两个人,徐向前是老资格的红军统帅,此前又担任过山东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但是徐向前在红军长征时是红四方面军,抗战初期担任129师副师长,虽然在山东带过兵,却与北上的部队不是一个系统。

其实,调出山东军区的大多都是林彪115师,1938年林彪负伤后到苏联休养期间,115师主力在罗荣桓的率领下先后多批次开入山东,不断发展壮大,后来与山东军区合并为新的山东军区,由罗荣桓担任司令员兼政治局委员。

对于罗荣桓在山东干的工作,毛泽东多次赞扬说“只换上一个罗荣桓,山东全局的棋就下活了。”“山东的棋下活了, 全国的棋也就下活了..... 只有山东是我们完整的最重要的战略基地。”

罗荣桓在林彪当师长的时候,就是115师的政训处主任;萧华是115师政训处副主任;山东第一师的梁兴初是115师343旅685团三营营长;从山东军区赶赴东北剩下的部队中,大多都是山东纵队的,跟徐向前都没有太深的上下级关系。

而且就山东军区的情况而言,徐向前是之前任职,过程并不愉快,这才有了毛泽东说的“换了一个罗荣桓山东就盘活了”的说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到这里,有同学可能会说这是山头主义,这是不恰当的,带兵打仗讲究的是知人善用,只有对自己的部将了解才能发挥最大价值。对于这些将领,最了解的自然是林彪了,所以,让林彪北上是非常合理的。

但是注意,这里并不是一定要林彪北上担任统帅,而是去冀热辽军区阻拦国民党军北上。

当时中央的意图应该是,林彪负责在辽西走廊一带与国民党军作战,而罗荣桓负责在东北建立根据地,为林彪提供后方援助。只不过当时的形势变化太快,后来这个计划就没有执行。

针对中共武装从山海关出关的情况,杜聿明在选择登陆地点的时候,直接从山海关登陆,将中共武装出关的路线卡死,关于山海关的抢夺之战就发生了。

由于杜聿明在林彪还未能将部队集结的时候就展开攻击,使得林彪率部一边撤退,一边应战,最终撤入东北与已经进入东北的各部联合作战,番号也变成东北民主联军。

曾经也有同学认为,当时到东北的主帅人选中,彭德怀也是适合的人选,相比于林彪,彭德怀更是德高望重、英勇善战,同样也是红一方面军出身,不论是反“围剿”斗争,还是长征途中,亦或是抗日战争期间,彭德怀都有出色的发挥。

抗战时身为八路军副总指挥,也参与指挥平型关战役,在1940年更是指挥了百团大战。可以说,派遣彭德怀去东北完全是降维打击,可以胜任的,但是为什么没有选彭德怀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硬要从抗战时期挑点毛病的话,那就只能从关家垴战斗来说了,在林彪平型关大捷后,彭德怀曾在1940年调集129师主力上万余人展开对日本一个五百多人的冈崎大队进行围攻,结果在付出巨大的伤亡后,却未能实现全歼。

彭德怀是猛将统帅,为达成战略目标不会计较伤亡情况,以彭德怀的硬汉风格,也许在东北战场初期应对杜聿明的话,肯定会吃大亏。

当时杜聿明派遣全美械装备的国军可以说是横扫东北,东北民主联军根本无法招架,廖耀湘的新6军,一个团就敢叫嚣打东北民主联军一个军,而且最后还成功了。东北民主联军辽东军区集结六倍于敌军的部队,竟然未能打掉新6军一个团,反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相比之下,林彪在法库秀水河子指挥部队给予来犯的杜聿明部迎头痛击,打破了国民党美械师不可战胜的神话,使得林彪在东北民主联军内的呼声很高。

但是林彪一直到四平保卫战之前,都没能成为东北的统帅,一直到中央撤掉东北局书记彭真,由林彪出任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司令兼政委才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而后对国民党军展开了反击。

而彭德怀并不适合东北战场,在抗战结束时,彭德怀已经被任命为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是中央层面的人物,由他来主持地方军事工作完全可以显示出对东北的重视,但是中央却离不开彭德怀,虽然彭德怀后来担任西北野战军司令,却承担保卫延安的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一个萝卜一个坑来说,彭德怀必须坐镇延安,解放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军胡宗南调集重兵围攻陕甘宁解放区时,彭德怀严格执行毛泽东的“蘑菇战术”拖疲敌人,在短时间内创造三战三捷的战绩,也证明了毛泽东擅长用人。

中央可以没有林彪,但是不能没有彭德怀。

相比之下,林彪在平型关大捷后因为受伤,一直处于休养状态,是处于“闲子”与“重器”的状态,本身就是中共的杀器,只有到了关键时刻才会启用,才能启用林彪。

当然,派林彪去东北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而这个因素是其他所有老帅都没有的,那就是林彪在苏联养病四年,在苏联人有一些“个人交情”。

林彪1938年到1942年在苏联养病期间,与斯大林建立了一定的关系,关于林彪在苏联待的四年可见的文字记载并不多。

坊间一直有传闻说林彪在苏联预测了希特勒将突破马奇诺防线,甚至有说林彪代斯大林指挥歼灭德军一二百个团。更有离奇的说法是,为了挽留林彪回国,斯大林愿意用10个师,15个将军跟毛泽东换林彪,但是都被林拒绝了。

大概率讲这些都是夸张的说法,实事求是的说,林彪在解放战争之前,根本就没有指挥或者参与过大兵团作战,更没有接触坦克、重火炮一类的战役。让林彪去苏联代斯大林指挥苏军,无异于天方夜谭。

但是根据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工作人员赵妍极的回忆说,林彪因为平型关大捷在莫斯科受到了斯大林的礼遇,在研究作战要领时,“可以经常会见苏俄一流理论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以说,这次在苏联疗伤期间,使得林彪能够与苏联高层有一定的联系,这应该是决定林彪成为东北统帅的重要性因素。

抗日战争尾声,苏联派遣超一百万红军击败在东北的关东军,当时还没有撤出东北。

按照《雅尔塔协定》等条约,只有在苏军撤出东北后,中共武装和国民党军才能正式进入东北。

很多同学会以为中共和苏共都是共产党会有一定的照顾,事实上,斯大林对中共十分冷淡,原因是在美国用原子弹轰炸了日本后,斯大林担心与美国直接发生战争,因此在东北问题上保持中立,并没有完全倾斜到中共身上,中共的武装力量进入东北后不允许进驻大城市,就连罗荣桓从山东坐船到东北,想从大连登陆时,都被无情的拒绝,只能绕道登陆。

但是林彪应该是与斯大林有一定的关系的,在四平保卫战结束后,东北民主联军处境最艰难的时候,林彪还是得到了斯大林的格外照顾,当时部队极缺火炮,林彪就给斯大林写信,希望给予帮助,斯大林以个人名义给林彪搞来了100门小炮以及5000发炮弹。

到解放战争后期,随着美国对国民党扶持过多,刺激了斯大林,因此加快了将缴获的关东军装备移交给林彪部队,才使得林彪能够屡屡挫败国民党军。

林彪对解放东北是有巨大的功劳的,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毛泽东的高瞻远瞩和知人善用,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谨以此文纪念那些为解放战争付出艰辛的革命先辈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