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8年3月27日,《天水围的日与夜》在第三十二届香港国际电影节上举行全球首映,这部广受期待的电影在筹拍期间就被植入诸多鲜明的许氏电影标志:真实的场景再现、深沉的人文关怀、鲜明的社会反思,以及悠长的历史感叹。

从《半生缘》、《女人四十》和《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等电影中走过来的许鞍华这次已经有了些许改变,《天水围的日与夜》不再以男女情感为主线,而是一部温情脉脉、平淡如水的生活片。没有峰回路转、高潮迭起,没有视觉冲击,没有后期的特别制作。

故事很简单,甚至简单到连许鞍华自己都觉得很“平淡乏味”,甚至简单到我们可以认为它本身并不具有电影剧情的所必须的关键要素。它不是我们所熟知的问题青年,也不是家庭矛盾,更不是两地婚姻。它只是两个天水围家庭的日常生活的再现,如何相遇,如何面对生活的疙瘩,如何顺理成章地抚平。

刷牙洗脸、上班上学、买菜吃饭、发呆睡觉、偶尔聊天……这几乎是所有普通城市家庭千篇一律的生活方式,天水围的居民生活也是一样,它不见得与深水埗或者北四环有什么不同,不会因为曾经发生过几起悲剧而特别,也不见得会因为背上了“悲情城市”的称号而自卑,这里的人们还是如常一样,没有大悲大喜,只有平淡如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少,寡妇兰姐和他的儿子是这样,她的同事也是这样,她身边的人都是这样:没有激情、从不埋怨、乐观面对,这些小片段曾经真实地发生在你我之间,或者邻家。

然而,这部由王晶友情投资的电影并不是之前所期待的那个作品,却是许鞍华在寻求投资数年未果的情况下对市场迁就和妥协的结果,它甚至不是许鞍华想要的。另一部倾注了许鞍华更多心血的剧本是一个真实的天水围,它是一个暴力事件,已经被命名为《天水围的雾与风》。

1990年代以后,虽然作为导演的她依旧有不少作品问世,日见文学性的她的作品也越来越有深度,日渐老去的她更一直都在追求自己和其他香港导演的不同,“宁愿给人家说是同性恋,也不愿意被认成老祖母”,但这位曾在1980年代叱诧风云的名导已经不再具有强烈的票房号召力。

1999年的《千言万语》虽经历了六年“寻金之旅”却只收回投资的10%,2002年的《男人四十》也成为许鞍华败北于市场的又一个例证;另一个天水围的故事虽早在2004年就已完成,但至今仍被雪藏……近十年来,许鞍华依然一直受到了应有的尊重,而她的电影却屡屡成为叫好不叫座的产品,她的执着甚至是固执已经让影迷们丧失了信心,电影投资商对她的眷顾也越来越鲜见。

在首映的时候,不知道许鞍华会否坐在影院的某个角落观察别人的反应,但可以肯定的是,即使她和观众在一起,所有人也都没有机会见到这位已过耳顺之年的老人那一脸的凝重和深沉。或许她真的想和圈内人所常见的那样,熟练地掏出一支香烟,然后严肃地、大口大口地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