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宗建中元年,凤翔有两兄弟,叫宋大和宋二。两人父母已逝,常年靠种地维持生计。因为贫穷,两人都还没有娶妻。

一天,两人一起挖地。宋大突然挖到了一只坛子。由于好奇,他便把土刨开,想看看装的什么东西。等把坛口露出,宋大揭开盖子,竟然看见坛子里全是金子。

宋大赶紧把宋二叫过来看,宋二一见,高兴得大叫起来。随后手舞足蹈地对宋大说:“这下好了,这么多金子,我们再也不用种地了,娶妻也完全没有问题了!”

宋大想了想,平静地对宋二说:“这金子我们可不能私藏啊,这是违反律法的,被官府查到,我们会被重处的。所以我们要把它交给官府才行。”

宋二一听急了。说什么也舍不得。宋大却坚持要送交官府。宋二最后提出拿一些起来,然后再交。宋大也不同意,说被搜到也要受处罚。

宋大安慰宋二:“咱们交给官府,官老爷肯定会奖赏我们的。”宋二不情愿的答应了。

于是宋大让宋二在原地守着坛子,自己跑去县衙报告。县令听说,问:“一大坛子全是金子?”宋大说是的,他看过了,一整坛子都是。县令立刻派了两名衙役随宋大来取。

两名衙役到了地里。看见真是金子。两人便把坛子抬回了县衙。宋大宋二也跟着到了县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县令揭开盖子看见果然是金子,又惊又喜。对宋大宋二说:“你们虽然是穷人,但是这么多金子你们都没有私自拿回家去,实在太难得了。等我上报太守大人后,一定会重赏你们的。到时候我会派人通知你们的。”宋大宋二听了,高兴的回去了。

县令吩咐把坛子抬到一间屋子锁了起来,钥匙自己亲自随身携带。还不放心,又几个衙役专门在屋外看守。然后他急忙写了封信,派人送交给凤翔太守李勉。

李太守接报后,当即派了一个府吏前去验收。县令请府吏坐在大堂上,自己拿着钥匙亲自去开锁,让衙役把坛子抬到了大堂上。

府吏也很高兴,让把金子倒出来清点数目。谁知只有坛口两层是金子,底下全是土块。

府吏恼道:“你信上不是说全是金子吗?”县令也傻了眼。说宋大来报告时自己还问了他是不是全是金子,宋大亲口说他查看过,的确一坛子都是。而坛子抬到县衙后,自己未曾上报前,又不敢擅自倒出。只得好生保管。

县令说不清楚,马上派人把宋家兄弟带来。宋大进门看见一堆土块,急道:“在地里的时候我们拿出来看过,确实是全坛子都是金子,怎么可能下面是土块?绝不可能。”

宋二也气愤地说道:“我们明明把金子交给官府了,现在却变成了土块。我们要是想私吞的话,又何必来报官?你们若不信,大可跟我们回家去搜寻一下!看我家有没有!”

府吏觉得宋二的话有道理,如果宋家兄弟贪图,就不会来报告了。问题肯定还是出在县衙。细问过后得知,坛子一直锁在屋里,而钥匙又只有县令一个人有。所以定是县令把金子换起来了。

于是府吏拍桌而起,让县令交出金子。县令大喊冤枉,但是自己又的确没法解释。府吏怒气冲冲地说回去如实禀报太守大人。如果县令不交出金子,就等着被革职查办。

太守得知,也是大怒,认为县令胆敢偷换金子。下令严查。

县令想来想去,自己真的是百口莫辩。自己完全没有不承认的理由。心想算了,除了认倒霉还能有什么办法。于是便认了。其实认了也没用,因为县令根本不知道金子哪里去了,自己也不可能拿出那么多金子补上。所以这案子还是一直拖着。急得太守李勉昼夜不安。

这天,李太守突然想起幕僚袁滋向来很会主意多,便找他来一起商议这个案子。袁滋说:“如果真的是县令偷换了,既然都已经承认了,又怎么会死活不交出金子的道理?我想县令肯定是被冤枉了。”袁滋把宋大宋二和县令叫来,详详细细地问了经过。想了一会。告诉太守他已经有办法了。太守大喜。

这天,袁滋让太守命人从府库里支取了一些金子,吩咐匠人按照坛口的几块马蹄金样式和大小铸出来,然后装满坛子,再倒出来称量,竟有五百五十斤!

袁滋又把当初去地里挑金子回县衙的两名衙役叫来。让他们再挑一次。这两名衙役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都挑不起来。急道:“大人,当时我们去挑的时候根本没有这么重啊。”

袁滋笑道:“当然没那么重,因为你们当时挑的就是土块!”太守这下也恍然大悟。心想自己怎么就没有想到。金子可比土块重多了。

再次传问宋大宋二。宋大仍然是义愤填膺,宋二却默不作声。县令下令用刑。袁滋道:“宋大到现在仍然不知情,金子是宋二趁着宋大去报官的时候藏起来了。”

宋大大惊。而宋二也很惊讶为何这点袁滋都能想到。但是已经证实从地里抬走的就是土块,宋二也不得不认。为了免受皮肉之苦,宋二交代他把金子换成土块后,不敢告诉哥哥,也不敢拿回家,而是埋到一颗大树下了。果然不一会儿他就和衙役带着金子回来,刚好把坛子装满。

最后宋大还是被奖赏了,而宋二终因贪念被判了几个月。出狱后,宋大用自己得到的奖赏给宋二娶了个妻子。此时,宋二才真正明白,宋大是对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