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之于福州,是一城之花;对于生于福州长于福州的郭斌来说,茉莉却是他一生的情结。

童年时,郭斌的妈妈和外婆都很爱花,前庭后院,总是四季缤纷。每年入伏后,茉莉香满院,对于郭斌来说,茉莉香是独一份的记忆。

高中毕业后,郭斌进了福州香料厂,当时的他只是觉得,这是一份比扛麻袋好得多的工作,未曾想,从此这辈子,会与香结缘,从此与茉莉为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9年上海轻工业大学首开调香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在得知学校优先考虑拥有制香经验者的时候,郭斌非常高兴,暗下决心试一试。

于是,18岁的郭斌,白天在香料厂上班,晚上回家点着小灯复习考学的知识。第一年他以5分的遗憾失之交臂,好在第二年经过加倍努力,郭斌在那年夏天如愿考上了梦想中的学校。

1981年,总共三十几个人的调香班开班了。往后的三年里,郭斌每日与香打交道,完成了制香认知上的蜕变,对接触过的几百种香料,可以做到闻香叫名。回忆起那段校园时光,郭斌说:“但凡在校园里看到一手拿书,一手拿着香料的就一定是我们专业的学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4年夏天,郭斌从上海轻工业大学顺利毕业,重新回到福州香料厂。凭着三年科班学习的沉淀,年仅23岁的他便开始独挑大梁——自主研发香方配比。

不久,他调香的 “兰兰蛋白香波”洗发水风靡了福建。在那个交谊舞盛行、香水还是舶来品的时代,含蓄但留香持久的“兰兰蛋白香波”成为了年轻男女参加舞会的“小心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福州总人口还只有两三百万,一年就能卖掉23万多瓶。”郭斌骄傲地说。

郭斌也因为这款产品,被破格提升成了最年轻的首席调香师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进入90年代, 国有企业改制,各国大企业纷纷兼并,福州香料厂作为当时的一个大型国企,自然也未能避免这个社会趋势。

随着外资进入香料厂,一方面工人的待遇有了大幅提升,另一方面伴随而来的却是更机械化的制作。但郭斌心里一直有一个念想,就是再做出一款留名的香。在经过多个日夜的思考后,他还是决定离开这个自己倾注了大半青春的地方,自主创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创业并没有那么容易,但郭斌始终秉持着自己对香的理念,那就是做“天然的、环保的香”。为此,他翻阅多方古籍,试图寻找一种可以最大程度上保留天然花香的方法。古籍的记载,寥寥数语又书面化,郭斌只能循着这份“根”摸索前行,不断地拜访前辈、试错、调整、总结,如此反复……三载春秋,万朵茉莉,千次尝试,终于还原出心心念念的“冷吸法”——将花油分离,使得花最大限度的散发芳香物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特制木框里,嵌着一层又一层金黄色的凝脂,初盛的茉莉花被一朵一朵整齐地摆放在凝脂上,散发出的芳香物质浸染凝脂。每隔24小时,除去旧花和杂质,换上新鲜茉莉,如此重复36次,最终才可制作出一批香味饱和又恰到好处的茉莉花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原理就像游泳,能够呼吸才能游得更远。而传统的方法是把花泡进油里,就像没有氧气瓶的潜水,花的生命力就会被折损。”郭斌向我们形象地解释道。一次,央视的报道将“郭斌”和“古法制香”一起推到了人前,18年,这套福州茉莉花膏古法制作技艺入选福州市非遗名录,郭斌也于2019年成为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首往日的时光,谈起那段社保都交不起的创业日子,郭斌总是释然一笑。就像那被茉莉花浸染的木框,时间沉淀下来的芳香终会被看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全国的茉莉产业,福州在八九十年代占到80%,后来,闽江两岸的茉莉园,却渐渐“种”上了密密麻麻的高楼大厦。

宝龙的那块地就是当初的福州香料厂,郭斌没事时会去转转。郭斌说:“如果老厂房还在,至少申请世遗多了个条件”。为老房驻足是郭斌近些年的常态,他一直都在寻找沉淀着岁月痕迹的房子,力图使它们成为茉莉花膏的下一个百年制作厂房,闽江两岸,还有什么土地,可以复兴一个茉莉庄园,这也是郭斌心心念念的梦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郭斌说:“手艺人能做的很有限”,于是他尝试开设全国研学、参与海外直播,想把古法制作茉莉花膏的技艺更多传播出去。

在茉莉花期以外的日子,郭斌依旧会寻找应季的鲜花,尝试新的碰撞。最近郭斌在四处借调新鲜的藏红花,他说:“干花不行,必须是鲜花,有生命力的花才拥有原始的味道。”郭斌在茉莉上的严谨同样延续到对其他花的态度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生茉莉,一生莫离。”是郭斌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爱好也好,事业也好,坚守初心最难,也最可贵。四十年前,童年的他从家中的小院穿过,衣袖沾染茉莉香,从此便一生都带在身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