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雍正年间,一个农民老汉带着两个儿子种地为生。后来老汉去世,就只剩下两个儿子和七亩地。所幸两兄弟从小和睦,相亲相爱,也没闹出什么矛盾来。

后来两兄弟先后娶了妻子回来,渐渐就不一样了。生活中渐渐有了摩擦,时常发生争执。两个妻子都怂恿丈夫分家。而老汉留下的七亩地,老大夫妻和老二夫妻都说该归自己所有。

两兄弟吵闹许久也没有解决好,便请来族里的长辈评理。长辈们多番周旋,老大老二一点不退让,都坚持非要得到那七亩地。长辈们也没办法,说你们实在要如此,就只有到县衙让官老爷给你们断了。

当时此地的县令名蓝鼎元,又称蓝公。老大在堂上,率先对蓝公说道:“父亲留下七亩地,明明是我的。我这里有分家文书!请老爷过目。”蓝公看了呈上来的文书,点了点头,又看向老二。

老二马上急道:“老爷明查,父亲还在世的时候,明明留下遗嘱,写清了这七亩地归我。不信你看!”老二也呈上遗嘱。

蓝公看了,说道:“你们二人都有凭证,都是你们父亲的过错。我看应该把他的棺材劈成两半!”

老大老二闻言,瞠目结舌。

蓝公又道:“这样吧,我有个法子,我用夹子夹住你们的其中一条腿,谁能坚持到最后,这地就归谁。”两兄弟听完不由同时“啊”了一声。蓝公又道:“但你们可以选择夹你们不痛的那条腿,至于左腿右腿你们自己选吧!”

两兄弟同时叫道:“都疼啊大人,不行不行啊!”

蓝公故作惊讶的说道:“啊?原来你们两条腿都疼啊?你们两个儿子就好比你们父亲的两条腿,证明舍下你们其中任何一个他都不会伤心。这可难办了。”

兄弟两听蓝公这样说,埋头不语。蓝公见二人还是不肯服气,便命衙役用锁链把两兄弟锁在一起关进牢房。

两兄弟大惊叫道:“老爷,小人是来告状的,又没犯罪,怎么要被关进牢房啊?”蓝公笑道:“不是让你们坐牢,只是既然来了,我就会想办法给你们解决。不过是让你们等些时候罢了。”

两兄弟锁在一起,在牢里吃饭睡觉上厕所都不得不在一起,开始时吵得不可开交。过了几天谁也不理谁,再过了几天渐渐开始说话了,有时两人还会谈起小时候的趣事。

这天衙役把他俩的情况禀告蓝公后,蓝公说“可以给他们断了!”老大和老二各有两个儿子,蓝公派人去把四个孩子都带到了公堂上。大的已经十七八岁,小的才八九岁。

蓝公对两兄弟说:“你们的父亲最大的错误就是不该生下你们两个儿子,要是只生一个,所有财产都没人争了。可不幸的是,你们却又都生下两个儿子,你们想过没有,他们以后也会像你们现在这样争来争去的。所以我干脆现在就把这麻烦帮你们解决了。你们每人只留下一个儿子,另外一个让他去讨饭做乞丐,免得以后麻烦!你们留哪个,扔哪个,你们现在自己选吧!”

两兄弟闻言,都急叫着不行,都说不要那七亩地了。蓝公知道二人都是被家中妻子挑唆,便让二人回家同妻子商量了再回话。

第二天,两兄弟的妻子一同来到公堂,都表示不争了。

最后,蓝公说,那七亩地是老汉一生的心血,如今也就作为他的祭地,租出去。租金两兄弟轮流收,一人收一年。两兄弟连连磕头谢恩。

通过这件事,两兄弟,两妯娌不再像原来那样斤斤计较。相处越来越和睦。而老百姓,感叹蓝公善于教化,从此也更注重礼仪更谦逊了。

《蓝公案》又名《蓝公奇案》、《公案偶记》、《鹿洲公案》。清朝雍正年间蓝鼎元著。它不同于一般的公案小说,而是一个个真实的案例。其曲折离奇的情节不逊于一般公案小说,而其历史的、现实的意义却远胜与一般的公案小说。这也是长期以来,人民既把它当作小说,又把它看作史料的原因。 蓝鼎元,字玉霖,号鹿洲,福建漳浦人。曾参加镇压台湾朱一贵起义,为清军幕僚,“参赞公檄”。著有《平台纪略》、《东征集》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