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晚上,是我国空间站6名航天员同时在轨度过的第一晚,“天和”核心舱和“问天”实验舱各有3个“床铺”和一个厕所,配给6个人使用正好合适,不用像国际空间站交接班的时候一样,有人不得不打“地铺”和“挂铺”。不过,很多人非常好奇,昨天他们到底是怎么睡的,如何分配这6个睡眠舱呢?

他们昨晚是怎么睡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央视的直播在6人合影结束说要一起去吃早饭之后,还有一段视频,显示费俊龙、邓清明在“问天”实验舱内,而蔡旭哲则从节点舱将一个云纹睡袋往“问天”舱里拖,像极了你到朋友家过夜,主人帮你布置床铺。

在问天舱里布置床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在直播画面中,嘉宾则说一般一个乘组睡一个舱段,当然他们也可以自己商量着来。由此我们差不多可以判断,昨晚神舟十五乘组应该是在“问天”舱,而神舟十四乘组则在核心舱。在大家的印象中,“天和”核心舱的住宿条件要好一些,三个睡眠舱都是“躺”着的,而“问天”的睡眠舱都是“站”着的,甚至还有一个在“天花板”上。

核心舱的三个床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左右两个红框里就是问天舱的床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一个在天花板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在太空中,无所谓上下,无所谓墙壁和天花板,也无所谓是躺还是站,但核心舱的三个睡眠区由于是躺平布置,内部空间较大,特别是高度较高,三个“床铺”加一个卫生间,就占了一整个小柱段。而“问天”舱的“床铺”则有点见缝插针的意思,就门口那一点点空间,好像是在墙上和“天花板”上搞了三个“挂铺”。

蔡旭哲正在问天舱里帮忙布置睡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际空间站换班的时候,即将返回的乘组一般是打“地铺”和“挂铺”,甚至搬到根本就没有床铺的日本“希望”号实验舱里去睡,而将条件好的睡眠舱让给还有6个月任务的新人,我们怎么刚好反过来了吗?

国际空间站有新人上来的时候,老人就要打地铺和挂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际上,我们也是和国际空间站一样,将条件最好的床铺让给新人,不同的是,“问天”实验舱的住宿条件其实比核心舱的要好,和大家的认知恰恰相反,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经过几个月的“蚂蚁搬家”,我国空间站三舱里堆满了包裹,为了迎接神舟十五乘组,神舟十四3名航天员将“问天”舱里的许多包裹,都移到核心舱里去了,此前甚至连小柱段的睡眠舱里都堆满了,好不容易才腾出一个比较宽敞的地方,给了新人。

堆满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堆满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堆满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重要的,“问天”实验舱的噪音比核心舱要小,核心舱由于有6个高速旋转的控制力矩陀螺,以约每分钟7000转的速度旋转,而且刚好在大小柱段的连接处,也就是刚好在睡眠舱头顶,噪音不小的。“问天”舱则没有这么多陀螺,而且还专门进行了降噪处理,每个睡眠舱还和核心舱的一样配有圆形的舷窗,总体条件要好很多,怪不得当时“问天”刚刚对接上来,还没转位的时候,陈冬就带着大家进去了,而将核心舱3个床铺当成了仓库。别说,以它们的高度,当仓库正合适。

这6个控制力矩陀螺运行时噪音肯定不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只有3名航天员在轨的时候,它们就是仓库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这不是说核心舱的噪音控制失败,你去找找国际空间站的原声视频,就能体验它们的噪音水平,俄罗斯3个舱段都比我们的要吵,欧洲“哥伦布”舱发出的竟然是一种恐怖的啸叫声,让人听了想打开窗户,出去抽根烟静一静,只有日本“希望”号实验舱和美国“和谐”号节点舱,噪音控制水平和我们的核心舱接近,而“和谐”号正是美国四个床铺的布置舱段。

欧洲哥伦布舱巨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和谐号节点舱里的床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空间站的噪音再控制再优化,也不可能安静的,毕竟有那么多的机器在时刻运行着,所以说航天员不容易的,不信?你去找个大型机房里睡一晚试试,而他们要在更吵的环境中一待就是6个月,有的人时间还更长,真是令人敬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