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在明清时期,河南的朱仙镇和江西的景德镇、湖北的汉口镇、广东的佛山镇并称为四大名镇,但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在清初就拥有二十多万人口的朱仙镇为何现在“泯然众人矣”,现在却沦落为豫东的一个普通小乡镇。

在现在的郑州市区东郊,有一条河流名叫贾鲁河,这是河南省境内除黄河外长度最长、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今天的贾鲁河主要承担着一些供水、泄洪、灌溉等功能,几乎没有航运的价值,但在清末以前,贾鲁河是沟通江淮地区和中原地区的重要纽带。因为贾鲁河优质的航运条件,也使得沿岸的朱仙镇、周家口镇等河港成为商业中心。

在贾鲁河畔众多的港口中,朱仙镇无疑是最耀眼的明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贾鲁河简图

一、朱仙镇与汉口、佛山、景德镇并列,繁荣程度超过省城开封

朱仙镇第一次见诸于史书的是大家熟悉的“朱仙镇大捷”,此时的朱仙镇虽然已经有些商业活动,但总体上来说还是个小集市,即没有后来那么大的名气,也远远算不上“名镇”。朱仙镇之所以能够在“朱仙镇大捷”之后数百年从小集市跃居“全国四大名镇”主要是因为贾鲁河的通航。

贾鲁河的前身是战国时期魏惠王开挖的鸿沟,是第一条联通黄河和淮河的人工运河,但正由于联通黄河,因此每遇到黄河决堤,鸿沟便首当其冲,到了东汉汉明帝时期,鸿沟已经基本废弃。

废弃后的鸿沟在唐宋时期被称作蔡河,因为经常洪水泛滥,又被称作“小黄河”。此时的蔡河因临近汴河,也有一些航运的功能,但还只是个普通的河流。当时的朱仙镇还只是开封南去的一个重要的驿站,连镇都算不上。(宋制,民聚不成县而有课税者称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仙镇在贾鲁河上的位置

元至正四年,黄河再次决堤,工部尚书贾鲁受命治河。贾鲁是古代少有的水利专家,他改变过去简单堵塞决口的方法,改为一面堵塞决堤处,一面疏通附近河道的方法,疏堵结合治理水患。经过贾鲁的治理,过去被黄河水患堵塞的蔡河也得到了疏通,而且还因西部河流的汇入而水量充沛,具备了航运的条件。

朱仙镇恰好位于贾鲁河水运的终点和陆路的起点,简单来说,南下的货物要从朱仙镇下马乘船,北上的货物则要从朱仙镇卸舟上车。如此优越的地理位置,使这个小驿站一跃成为全国性的交通枢纽。

注:让朱仙镇飞速发展的贾鲁河不是元代贾鲁所开之河,而是明代刘大夏所开之河,原名孙家渡河,因两河大体上都是以黄河泛滥后留下的故道,因此常常相混。同样,明清时期的贾鲁河和现在的贾鲁河也有所不同,本来想详细介绍下,但贾鲁河的历史实在太长,限于篇幅就不再多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仙镇在河南省的位置

据明代学者编著的《一统路程图记》的记载,当时长江以北重要的水路中,从南直隶(江苏)淮安经朱仙镇到开封的路线是仅次于北京至南京水路的第二重要的水路,西北的皮毛、铁器,江南的丝绸、茶叶都需要从朱仙镇中转。

除了水路,朱仙镇还是陆路交通的中心。明代河南八府里,豫南的汝宁府、南阳府,豫东的归德府以及唯一的直隶州汝州前往省城开封最便捷的路线都要经过朱仙镇,除了省内,南方的湖广诸省前往京师最便捷的路线也是经过朱仙镇。

另一方面,朱仙镇也是当时河南省城开封的外港,俗话说“背靠大树好乘凉”,由开封发往外地或外地发往开封的大宗货物都要在朱仙镇集散,这也是朱仙镇商业发达的重要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仙镇和开封市区

作为中原地区的水陆联运码头和全国性的交通枢纽,朱仙镇的商业活动获得了快速发展,成为了全国“四大名镇”,

在乾隆年间甚至有三十多万人口,数千家商铺

,远超大部分府城。

诚然,明清“四大名镇”之间的差距也非常明显。汉口镇和佛山镇和苏州、北京并称为“四聚”,而朱仙镇和景德镇要次于“四聚”,但能够和“四聚”并称,也能够说明“四大名镇”并非徒有虚名。

据史料记载,乾隆年间,朱仙镇为重修当地的关帝庙,曾有商会出面向广大商户募集资金,并将捐献银两者的姓名刻成《重修关帝庙碑记》,据此碑记载,当时参与捐献的商铺共1131家。

据现代学者统计,当时的朱仙镇仅手工业就有300多家,其中又以从事皮毛和版画生意的居多,其中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和天津的杨柳青、苏州的桃花坞、山东潍坊的杨家埠并称为“四大版画”。

除了商业发达,商铺众多外,当时的朱仙镇也汇集了全国各地的商人。江浙、安徽人在这里开丝绸行、粮食行、茶叶瓷器行,陕西、山西的商人在这里贩卖烟草、铁器、爆竹。因为三教九流齐聚,朱仙镇的庙宇众多,号称“天上的神仙在朱仙镇都能找到庙宇”。

此时的朱仙镇坐拥4万多户、30多万人口,成为河南商业最为发达的地方,无论是人口还是经济都

在河南省内居首位,超过省城开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开封府全图

朱仙镇能够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子,发展成为“全国四大名镇”,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贾鲁河的通航。

如果没有贾鲁河的通航,朱仙镇只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缓慢发展,但贾鲁河通航让朱仙镇的走向了飞速发展之路。

二、贾鲁河通航条件变差,朱仙镇商业开始衰落

但是,随着黄河的再次决堤,贾鲁河再次受灾,朱仙镇也开始走向下坡路。

乾隆二十六年,也就是朱仙镇商业的鼎盛时期,黄河再次决堤,贾鲁河泥沙淤积,通航条件变差。没有了优质的水路,再加上由于连年受灾,商户苦不堪言,纷纷撤走,朱仙镇开始走向下坡路。

和现在不一样,在古代受灾后,官府最多只管赈济灾民,像修复交通之类的全靠当地百姓。每受一次灾,贾鲁河就要被阻塞一段时间,而受影响的商户还要出资修复河道和房屋,长此以往,商户们撤走也是必然之事了。

据记载,在乾隆二十六年的大水之前,每次灾后商会都会组织商户捐资修建关帝庙、文庙和各个会馆,但这次大水之后,史书上就找不到商户捐资修建的记载了。这应该是因为商户大批撤离,剩下的也难以承担修筑巨资的原因。

特别是光绪年间的一场大水后,朱仙镇街道上的泥沙淤积十几米,贾鲁河也基本上完全废弃。

这时,贾鲁河下游的周家口镇代替了朱仙镇的地位。

周家口镇位于朱仙镇的下游,原本也是一个小村落,但因为是沙河、颍河的交汇之处,逐渐发展成为商业重镇。在朱仙镇的贾鲁河水路废弃之后,周家口镇逐渐代替了朱仙镇的地位,成为了河南最大的水陆联运码头。

清道光、咸丰年间的朱仙镇虽然辉煌不再,但大体上还是个经济发达的小镇。人口从鼎盛时期的30多万锐减到十几万人,提起朱仙镇一般也不再说“全国四大名镇”而是说“中州四大名镇”。

中州即河南,中州四大名镇是指朱仙镇、周家口镇、道口镇和赊店镇。

三、铁路兴起后,朱仙镇重回鼎盛时期已不可能

清末黄河的屡次决堤,使贾鲁河失去了通航条件,下游的周家口代替了朱仙镇的地位。不过这时候的朱仙镇大体上还是比较繁荣的城镇。

清朝末年,铁路交通开始兴起,随着平汉铁路(京广铁路)的开通,朱仙镇连陆路交通中心的地位也失去了。

没有任何一条铁路能有平汉铁路对河南的城市影响这么大。

平汉铁路没有沿着原来的安阳、卫辉、开封、汝南、信阳一线修筑,而是从新乡过黄河经郑州、许昌、漯河、驻马店到信阳。铁路的开通使得沿线城镇获得了发展,同时非铁路沿线的城市也逐渐走向没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平汉铁路

如果这个时候的贾鲁河还能够通航,朱仙镇还可以维持以前的地位,做个水陆联运码头,发展到现在大致会像周家口镇一样成为地区或县的驻地。但历史没有假如,平汉铁路开通以前贾鲁河的航运就已基本废弃。

抗战期间的朱仙镇,除了街道要比普通集镇大之外,已经完全没有了昔日“全国四大名镇”的迹象,全镇只有7000多人。

1948年10月,朱仙镇解放,开封县委和开封县政府设在此处,朱仙镇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县级行政单位的驻地,这也是自清末以来朱仙镇历史地位最高的时候。开封县政府在朱仙镇仅有不到一年的时间,1949年9月,开封县政府迁往开封市郊区的黄龙寺,朱仙镇则在数年后成为公社驻地(乡镇)至今。

结语:

现在的朱仙镇想要重回明清时期的地位可能有些困难,但省市各级对待朱仙镇都关爱有加。省、市、县各级领导曾多次就“

加快朱仙镇发展,重现‘名镇’风采

”开展调研。朱仙镇的年画闻名全国,启封故园、清真寺、岳飞庙也都是很好的旅游景点,只要加以宣传,做好管理,都是宝贵的文化财富,都能够为朱仙镇的发展和复兴增加力量。

我们相信,通过高水平管理、多渠道发展,朱仙镇重振古镇雄风、再现名镇繁荣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毛春朵:《朱仙镇兴衰的历史地理之缘》

吴小伦:《河道变迁和明清朱仙镇的兴衰》

刘斐:《朱仙镇商业兴衰探源》

吴志远:《清代河南商品经济研究》

本文为

@青柠历史

原创,未经允许,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