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吃过微塑料吗?你知道,我们人均每周可能吃下一张信用卡那么多微塑料吗?

在我们的粪便当中,早就能检测到大量微塑料颗粒了。可你却不清楚自己是怎么吃下去的,也不知道具体危害。那么不如看看最新的研究:不粘锅涂层上的小划痕释放出百万级微塑料。

01 微塑料的危害

生活中随处可见塑料制品,可那些人类肉眼看不出来的、体积很小的塑料粒子,就是微塑料。

由于微塑料能吸附重金属、污染物等有毒物质,且吸力超强。一旦体内长期堆积,对身体容易造成血管栓塞、器官系统的急慢性炎症等等。它还可能使得蛋白质变性,从而发生致癌突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儿童自闭症:早在子宫内就接触到了PFAS

自闭症谱系障碍ASD,发病率由2009年的88:1,上升至现在的54:1。背后的诱因又有哪些呢?

科研人员通过收集的母体血清样本后发现:母亲在怀孕期间接触到PFAS,儿童自闭症的患病风险就更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肾脏:发现PFAS是肾脏致癌物的证据

美国的国家癌症研究所、国家环境卫生中心联合哈佛大学团队,进行了相关研究。

在一项巢式病例对照研究中,科研人员发现了血清PFAS浓度越高,患上肾细胞癌(最常见的肾癌形式)风险越大。即使做出调整,关联依旧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科研成果指向了一个结论:它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体健康!

危害这么大的微塑料,是怎么入侵人体的?难道我们天天啃塑料袋吗?

热水一冲,使用聚丙烯奶瓶的婴儿平均每天暴露在一百多万个塑料微粒当中。长此以往,这些不可降解的化学合成物对婴儿的生长发育没有良好的影响。

成人呢?爱使用袋装茶包的人,茶水可能含有116亿个微塑料颗粒。正常吃个海鲜?因为海洋污染,它也有超出我们想象的微塑料因子。

除此之外,超市里卖的食盐、啤酒、瓶装水等等产品都含有这些粒子。世上能有几个人可以逃脱微塑料?那得先找到一片没有环境污染的净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新研究:不粘锅涂层也是塑料?

看过我之前科普的很多宝妈默默更换了奶瓶。塑料奶瓶长时间接触热水并不好,不少父母对这一点是有心理预期的。

可是万万没想到,不粘锅的涂层竟也是一种合成塑料PFAS。作为“永不降解的化学物质”,它几乎无法排出体外!

发表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的一篇论文《Raman imaing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Teflon microplatsics and nanoplatics released from non-stick cookware》,就做了相关研究。不粘锅的涂层是特氟龙或聚四氟乙烯。这种物质的热稳定性很好,不然也不会拿来当作厨具涂层。可是,涂层跟锅铲一摩擦后破损了,事情就不一样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家里不粘锅上的划痕,有的肉眼可见,有的并看不清。这些划痕,所释放的微塑料进入每一盘热气腾腾的菜肴,颗粒数量也超出我们的想象。

澳大利亚的科研团队为了量化不粘锅划痕所释放的微塑料,他们采用了拉曼光谱扫描了不粘锅表面。之后,进一步收集光谱矩阵数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研究人员采取了同品牌的两种不粘锅:新锅和使用两年的旧锅。在实验过程中,模拟日常使用,之后观察不粘锅涂层的破损。

在肉眼之下,不粘锅涂层的破损几乎不可见!研究人员甚至需要结合拉曼图像,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去观察破损涂层。几毫米的破损涂层,居然能释放约二百多万个聚四氟乙烯的微塑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的不粘锅更加“伤痕累累”,肉眼可见/不可见的划痕更多,往往释放出更大且更多的塑料碎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可怕的是,研究人员的模拟烹饪过程仅仅持续了30秒。如果是我们在家正常烧菜呢?加热时间怎么可能只有30秒?那么释放出来的微塑料数量岂不是比实验数据更可怕?

Dr.X说

健康风险就藏在我们的衣食住行当中。一个不注意,就被这些肉眼不可见、偷偷积蓄在人体内的化学合成物质所侵害。

参考文献:

[1]Luo Y, Gibson CT, Chuah C, et al. Raman imaging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Teflon microplastics and nanoplastics released from non-stick cookware. Sci Total Environ. 2022 Dec 10;851(Pt 2):158293. doi: 10.1016/j.scitotenv.2022.158293. Epub 2022 Aug 27. PMID: 36030853.

[2]Oh J, Bennett DH, Calafat AM, et al. Prenatal exposure to per- 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 in associatio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in the MARBLES study. Environ Int. 2021 Feb;147:106328. doi: 10.1016/j.envint.2020.106328. Epub 2020 Dec 30. PMID: 33387879; PMCID: PMC7856021.

[3]Shearer JJ, Callahan CL, Calafat AM, et al. Serum Concentrations of Per- 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 and Risk of Renal Cell Carcinoma. J Natl Cancer Inst. 2021 May 4;113(5):580-587. doi: 10.1093/jnci/djaa143. PMID: 32944748; PMCID: PMC8096365.

[4]Ding N, Harlow SD, Randolph JF Jr, et al. Perfluoroalkyl 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 (PFAS) and their effects on the ovary. Hum Reprod Update. 2020 Sep 1;26(5):724-752. doi: 10.1093/humupd/dmaa018. PMID: 32476019; PMCID: PMC745635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