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11月1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 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公布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这一次防控措施的调整,相比于此前的数次调整,无论是无症状感染者治疗方案的改善,还是面对中高风险等地管控时间的减少,都获得了更加广泛的关注,这其中的关键原因,就是释放了逐步稳定开放的信号。

意味着什么?自2019年底爆发了新冠肺炎病毒以来,人们经历了最初的惶恐,到后来的坚定,再到现在的麻痹。三年以来,在国家动态清零的总方针下,以追求以人为本的崇高目标,保护了数以万计的群众免受病毒的侵蚀,但是随着部分地区防控政策的不断粗狂式发展,随意的“静态管理”,“一天三次”的核酸怪谈,“层层加码”的管控措施,已经引发了诸多矛盾,宏观来看,是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微观来说,是管控措施与群众正常的生活需求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由来已久,有的已经成为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如西安一孕妇因没有核酸被医院拒之门外导致流产事件、如贵州连夜转运隔离者出现严重车祸事件、如呼和浩特封控区内一女子坠楼事件。这一系列社会问题,不断冲击着群众的内心,担心这些事件有一天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也在不断的消耗着政府公信力,阻碍了防控措施的进一步落实。社会似乎已经陷入了永无止境的内耗之中。破局的唯一办法,就是建立一个新的秩序。此次政策的调整,一方面是基于病毒的不断变异与国际大环境而做出的改变,另一方面也是在为社会重新树立信心,给了社会重归平静生活的希望。

如何去落实?部分网友预言,此次政策调整过后,至少在半年内不会再有新的政策调整,落实一项政策,绝不是一纸公文那么简单,还需要各类相关配套措施的制定,如在疫苗接种时期,部分地区出台了公共场所严查接种记录的政策,没有接种的需要出示禁忌或者延缓接种证明,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与证明出具单位的沟通不完善,很多人没有获取相应的未种证明,导致出行受到严重影响,如集中隔离时,与隔离酒店没有做好有效的沟通,导致很多人滞留在酒店大厅或转运车辆上不知何去何从。任何一件事的沟通、协调绝不是一纸文、一句话那么简单,背后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才能实行。要实现这二十条措施的完美执行,一是要保证高风险区的及时确定与各类信息的流转高效,以便其他地区能够及时的获取信息,阻断疫情的传播,更好的排查与管控。二是要信息的绝对公开与全国的信息互认,新增人数的统计一定要如实公布,高风险区、密接人员的判定一定要严谨,有效,还有全国范围内的核酸、健康码的互认,切忌发生“一地一政策”的现象。此外,政策的实行除了政府的高效运转,还需要群众的大力支持,全国皆为一盘棋,如实的行程汇报,严格的居家隔离,才是防止政策“一刀切”、“层层加码”的重要保障。

该如何放开?想要完全放开,还远远不够。一是还需要观察病毒的变异趋势,当病毒的传染性、危害性都接近或低于普通流感时,才会考虑适当放开。二是还需要优化应对疫情的处置办法,包括防控方案、免疫屏障、治疗方法。三是还需要社会各界思维的转变,放开的大环境,需要政府对防控工作追责问责机制的调整与群众对病毒的普遍接受,二者缺一不可。对政府而言,高压、严格的追责问责力度使基层政府苦不堪言,情愿犯错,也不愿少做成为了大多数人的内心写照,也成为了不停地推卸责任、层层加码的重要原因。优化问责、考核方案,不是指完全取消针对疫情的考核力度,而是要杜绝那种一旦新发疫情,就“一刀切”式的层层追责的问责办法,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防疫干部的履职情况上,适当增加容错机制,减小基层的防疫压力。对群众来说,首要目标是减小对病毒的恐惧,截至目前,很多群众还是“谈疫色变”,特别是较少发生疫情的农村地区,一旦发生疫情,恐惧、迷茫的社会氛围非常严重,近期石家庄传出了“放开”的传闻,网传连花清瘟胶囊被卖到断货,也是基于恐惧的心态而产生的社会现象,在病毒变异到适合放开的时候,需要合理的引导社会舆论,降低社会的恐惧心态。

想要完全放开,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这是一个漫长的、线性的过程,在这样一个过程中,需要社会各界力量不停的去优化、改变、适应,但总而言之,“二十条措施”的公布,正是逐步走向开放的第一步,这只是防疫政策变革的一小步,但却是全面开放的一大步!(苍溪县元坝镇高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