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疫情三年来,人们对封城的做法又惊又怕。特别是今年下半年以来影响全国的这一波奥密克戎疫情,让多地省会城市陷入了此起彼伏的封城漩涡中。
事实表明,在这一波主要由奥密克戎BA.5.2主导的疫情中,各地按以往疫情那样采取的封城策略,似乎并没有如期奏效,立竿见影。预期中的速战速决,在病毒传播的反复袭扰下,被拖入加时赛,变成了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在这场持久战中,一些地方交出的成绩单并不令群众满意。在有些长期不解封的城市,居民议论纷纷,猜测、谣言升温,指责和不满一度充斥社交媒体。个别地方出现不良突发事件,被推上媒体热搜,引人关注。
人们不禁要问:这一波封城,病毒久攻不下,疫情久拖不决,我们困在了哪里?

01 困在病毒的“狡猾”
大家细心一点会发现,下半年以来爆发规模性疫情的几个城市,都与奥密克戎BA.5.2进化毒株有关。乌鲁木齐、兰州、郑州、福州、广州、重庆,疫情主要毒株都是奥密克戎BA.5.2。呼和浩特疫情的BA.7毒株也是BA.5.2的分支。
奥密克戎BA.5.2之狡猾,较之以前的病毒前所未有。主要在于其隐匿性强、传播力强、速度快。它一天之内就可以让一个人完成从感染到传播的过程。平均算下来,它可由1人传播给18人。它可通过气溶胶传播,楼内下水道、抽油烟机都有可能成为传播渠道。
其中,隐匿性这一点尤其突出。它可以低浓度、低载量存活于人体,在核酸检测始终为阴性的情况下,开始传播过程,从而在社区中造成隐匿传播。即所谓的“先传播,后出阳”。
由此出现这种情况:一个人某天被意外感染,第二天核酸检测仍为阴性,第三天终于被检出阳性时,前两天可能有十几个人已经被他感染了。
这种社会面隐匿传播的现象,在这一波奥密克戎BA.5.2引发的疫情中,非常普遍。在一些长期封控的城市,至今仍有不明传播链的隐匿传播在持续发生。
病毒传播的这种特点,会导致疫情在早期得不到及时有效控制,以快制快策略失效,又影响疫情久拖不决,难以清零。
奥密克戎BA.5.2传播一旦早期无法控制,很容易迅速扩散蔓延,致使防控工作的难度和强度大幅升级,面临的压力和矛盾也趋向复杂化、多元化。
本轮疫情的这种特点,是一些城市陷入长期封控持久战的重要原因。
02 困在简单粗放,外紧内松
奥密克戎BA.5.2变异毒株的复杂性,直接挑战着防控工作的精细化、规范化程度。所谓“针眼大的窟窿能透过斗大的风”,这一波疫情确实是对各地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
二战时期,法国视马其诺防线为固若金汤,结果德军先取比利时,从侧面绕道长驱直入法国,让这条坚固的防线弹指间被攻破。
在这波疫情中,一些地方也出现了防疫“马奇诺防线”意外破防的情况。
一类典型的案例是,长期封控中的无疫情小区,时隔近两个月,忽然一天冒出了阳性病例。小区升级为高风险区,又继而引发整个小区的疫情。
类似的是,一位长期居家两个月的居民,忽然有一天检出了阳性。他就纳闷了:除了上门做核酸的工作人员,我没有同任何外人接触,对送入物资坚持严格消杀。病毒是从哪里来的?
这种情况不是个例。大家在微信、朋友圈一交流,发现这个情况还不少,都很疑惑。
在本地政府的工作总结和反思中提到一条:核酸采样人员由于防护不当被感染,成为疫情传播的重要风险源。这大概算是对发生这种情况的一个解释吧。
按这个可能性来推测,逻辑上似乎发生了这一过程:核酸采样人员没有做好自我防护意外感染。她在不知情,最近检测也为阴性的情况下,继续采样作业。由于防护、采样不规范,采样环境场所也不符合标准,最终导致居民被感染,这个无疫小区的闭环状态被打破。
核酸采样人员这最不该出现感染的内部环节出现漏洞,直接导致封控模式下的“马奇诺防线”从内部被破防,病毒长驱直入看似严防死守的居民区。
还有个例子是,一些地方划定高风险区过大过宽,不科学。(参见:精准防控如何做?新疆应对奥密克戎ba.5的12条反思)许多高风险区不是按小区、楼栋,而是按一个社区、一个村队来划分。
这样做的原因,首先是流调力量不足,工作不精细,其次是宁可多划、不可少划的层层加码思路在作怪。
但带来的后果就是,增加了同一区域的传播风险和管理难度,并与其它问题互为因果,互相牵制,致使一个社区、一个村队疫情久拖不决,长期无法解封。
防控工作精细化、规范化,久久为功,可列为精准防控第一条思路。
03 困在力量分散,统筹失当
封城造成了居民生活物资保障压力猛增,政府需要分出相当精力来解决保障供给问题。同样地,基层社区也需要分出相当力量和资源,来保证居民区末端物资供给畅通。
在没有采取封城的城市里,也存在生活物资保供问题。但起码很多供应商家在运行,居民也能定时自主购物。原有的供应系统能够保证运行,政府不用另起炉灶搞一套应急保供系统。当然这种模式下,社区如何防控病毒,又是另外一个新问题。
长期封城不仅带来沉重的保供压力,还带来社区无收入居民生活困难、心理压力增加等问题。特别是城市中的脆弱人群,如老年人、基础病患者、体弱儿童、心理疾病患者,容易加深风险,引发问题。
无收入居民和脆弱人群在封城中遇到的问题,也需要政府投入相当精力来应对。实际上,一些地方在这方面的表现,基本可以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来形容。往往因为这方面风险爆出某个热点,让某个城市忽然上了热搜,当地政府焦头烂额、疲于应付。
一个地方的政府和基层社区的力量资源是有限的。为应付这些由疫情引发的次生问题,统筹不当,分散精力,势必影响防控主战场的兵力部署和投入。
比如防控工作精细化、规范化要求,如果没有充足的技术力量、人力物力资源保证,最后就会流于形式、败于细节。
试想,社区干部一天到晚为居民的吃喝拉撒、看病就医疲于奔波,他还有多少精力用在病毒防控上面呢?更不用说精细化防控。
聚焦病毒防控主要目标,持续用力,精确打击,集中力量打歼灭战。这可列为精准防控第二条思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奥密克戎BA.5.2变异株病毒不是更弱了,而是更狡猾了。一些地方的措施安排难以适应病毒的这种新变化,失之于粗,而精细不足,力量也不够用,思路和措施急待转变。
一封了之的铁桶策略,围住了城,却没有困住病毒。病毒像一只老鼠,在大象脚下跑来跑去,摸不清行踪,又很难控制,有力无处使。
久封不解的围城困局,让疫情当断不断、反为其乱,出现次生问题,引发民心不安,政府公信力受损。
近日中央优化防控工作20条措施,一方面提出严禁随意采取“静默”管理、随意封控、长时间不解封,另一方面在许多方面提出具体措施,指导地方更加科学精准有效抓好防控。
比如,密接人员集中隔离从7天缩短为5天,这意味着,同样数量的隔离人员,如果原来需要建1000个隔离间,现在只需要700个左右,就能满足隔离人员的周转需要。
比如,不再判定次密接人员,意味着流调工作压力大减。如果原来一个阳性病例有5个密接,15个次密接,那么现在流调只要进行到5个密接这一步就结束了,15个次密接也避免了接受隔离。
还比如,调整高低风险区,不再划定中风险区,这意味着,将有大量小区、楼栋不再被列入封控管控范围,给基层社区减轻了多少工作量。
中央提出这些措施,不是让地方放松防控要求和力度,而是为地方节约公共资源、腾出行政力量创造条件,把有限的资源和力量用在最主要的防控工作上,对焦更清晰,用力更集中,从而效果更精准。
应对奥密克戎BA.5.2疫情是一场新的考试,封城是用老思路来答题,久拖不决表明此路不通,中央优化防控20条提供了新的解题思路,最终目的就是为目前的疫情困局打开一条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