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语:要说中国古代闻名中外的帝王,成吉思汗绝对榜上有名,这位蒙古大汗用自己的铁骑之军征战各方,所到之处寸草不生,堪称“扩疆狂魔”,至今仍被世人誉为是“力量”的代言词。然而,就是这么一名传奇人物,他的印度征途最终却铩羽而归,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成吉思汗的印度征途不合时宜。当时成吉思汗的军队来到印度这片地域后,彼时正处于炎热的夏季。天气使然,印度位于纬度较低的区域,夏季有丰富的雨水天气,湿热的环境对于蒙古大军十分不便利。

要知道,蒙古大军向来生活中中国北方地区,这些地区常年寒冷干燥,就算是夏天,也是属于炎热干燥的天气,与彼时印度的湿热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当他们来到印度该区域时,士兵们很快便被湿热的天气给折服了。

蒙古骑兵满身的盔甲装备,遇上湿热天气,那种淋漓大汗的场景瞬间呈现,人体失水过多就会导致体力下降,这对于长期骑马的士兵们来说是一个致命伤。据悉,当时蒙古大军还未与印军交手,他们便已经头昏脑胀了,这种情况下,能舒适地生存下来就不错了,更别提上场打仗了。

湿热的环境之下,蚊虫问题也十分严重,这不仅让士兵非常难受,连马都非常不适应,若是惹上一些毒瘴,人马都不能幸免。因此,当成吉思汗的军队来到印度后,湿热的天气便成了限制他们作战的首要因素,可以说,此时前往印度无数是十分不合时宜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比于长期居住于北方的蒙古大军,印军俨然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毕竟他们就是本地人,对这种环境已经产生了很强的适应性。故而,当蒙古大军前来时,他们就算力量悬殊,也能利用气候等自然因素来挫败之。

其次是地形的因素。相比于湿热天气,特殊的地形也是蒙古大军难以适应的,在中国北方,当时蒙古所居住的地方多是大草原,地形一望无际,地势十分偏袒,整体性非常强,地貌主要以草原、戈壁和少量河流为主。然而,印度当地是比较多山地的,地势高不说,还分布着许多河流。

在湿热的环境之下,印度当地形成了很多河流,树木还十分茂盛,这些多样的因素让整片区域显得零散,若是有骑兵前往,轻则无法同步队形,重则直接迷路,若是夜晚来临,可见光在茂密的树林下显得十分弱,视野严重受阻碍,士兵们不安的情绪也会滋生。

除此之外,湿热的气候和多样的地貌还会让蒙古骑兵面临饥荒的现状。众所周知,蒙古大军在北方征战时一般都会以干粮作为主要食物,然而到了印度这种湿热的地方,干粮可储存的日期俨然大幅缩减,士兵们的粮食补给问题将显得无比突出。后勤无法保障,成吉思汗也只能打道回府。

最后一个原因便是成吉思汗对战事的考量。相比于开发程度较低的印度,当时成吉思汗主要还是将征战地点放在西夏和金国的境内,毕竟那里才是主战场,印度当时在他眼中还只是无关痛痒的区域。实际上,若不是追击花剌子模王子,成吉思汗根本不会将铁骑踏到印度那片区域,因为它于中国北方和中原地带而言,实在太偏僻了。

当时,花剌子模的王子曾与蒙古铁骑的战斗中赢了一场大胜,蒙古大军与他们的一次大战中折损了三万士兵。蒙古大军见西征之路如此憋屈,便加大了军队的输出能力,试图一举歼灭花剌子模王子的势力。当年11月,花剌子模的王子被蒙古大军追着打,最终逃亡至北印度地区,由此,才有了成吉思汗在印度的征途。

成吉思汗追捕花剌子模王子至印度后,发现当地正值湿热的天气,士兵们很快便出现了不适应感,加上茂密的树林、大大小小的河流和蚊虫毒瘴等因素,成吉思汗选择了打道回府。当然,据元史记载,他们打道回府的原因是因为在当地看到了一种名为角瑞的神兽,是这只神兽让他们打道回府的。这种记载俨然是为了不失蒙古大军的威严而捏造的,侧面也反映出了蒙古大军在当地的诸多不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束语:成吉思汗作为“力量”一词的代表,他的铁骑曾跨足欧亚大陆,然而,即便他的军队有多么地威猛,在面对印度当地的自然环境时依旧吃了瘪,湿热的天气和多样的地貌几乎让他们难以生存,更别谈战斗了。当然,成吉思汗的军队来到印度并非有意,他们只是在西征的途中因追击残余势力来无意间踏足的,当他们来到当地后,诸多的不顺让他们最终选择打道回府。

参考资料:

《元史·耶律楚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