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林彪的照片挂在了中国军事博物馆,此事在国内外引起很大的关注。
在照片前面,不仅仅有国内外的记者,还有一位女子眼含泪花,她正是林彪的女儿林晓霖。
林晓霖第一眼看到照片的时候,就呜咽着说:“国家终于认可林彪了……”
林晓霖记得第一次见到父亲的时候,因为不会说中文,所以后妈“叶群”抢着当翻译。
以叶群那泼辣的性格,翻译出来的结果可想而知。
林晓霖说爸爸我想你,叶群则对着林彪翻译说:“她骂你是混蛋。”
关于林晓霖的一生,林彪活着的时候,她要面对性格阴狠的叶群,感觉自己好似小灰鸭,需要父亲的保护;而林彪去世之后,她又不得不背负沉重的包袱,终其一生为父亲去赎罪。
暂时不论功过对错,至少林彪是一直是爱着女儿林晓霖的,所以当林彪的画像,挂上军事博物馆之后,林晓霖内心的滋味可想而知。
由此开始咱们今天的文章,且看女儿林晓霖眼中的林帅,又是什么样的人。
而这一切的一切,要从1907年12月5日说起,林彪出生于湖北黄冈的林家大湾,原名叫林育蓉。
林彪童年时期,家庭并不富裕,自幼体弱多病。
世人眼中的林彪不怎么爱说话,其实他七岁之前,性格还是很活泼很开朗的,之后因为头上长满了癞痢,所以被人嘲笑,甚至得了个外号叫“育蓉癞痢”。
得了这种病的人,原本内心就会自卑,再加上别人的嘲笑,林彪的性格从那之后就发生了改变。
刚开始的时候,林彪会跟别人吵架打架,时间长了之后……可想而知,也就变得沉默寡言。这一性格,为未来婚姻的破裂,埋下了伏笔。
林彪少年时期,就已经初露英武之姿,那时候也没有电视和手机,男孩子的娱乐项目很少,摔跤打架也就成了家常便饭,林彪总是能屡屡获胜。
谁打赢了,谁就能得到对方手里的炒黄豆,因此时间长了之后,林彪有了这一爱好,喜吃炒黄豆。
(抗日战争时期林彪与毛主席)
关于林彪的婚姻方面,他八岁那年定下娃娃亲,女方是汪家的二小姐,名叫汪静宜。
汪家挺富裕,如果这门婚事成了,林彪这辈子吃喝方面,自然不成问题,衣食无忧。
关键是林彪心在革命,所以这场婚姻也就注定了,不会有好的结局。
他二十岁那年,突然得知父亲生病,赶紧回到老家。
谁知父亲是装病,骗林彪回家成亲,林彪无奈脱下军装换长衫,和汪家姑娘结为夫妻。
1937年林彪与张新民(张梅)成亲。
按照女儿林晓霖的说法,具体经过如下:
当时林彪在延安的抗日大学当校长,学校里有一位漂亮的姑娘名叫张梅,正是十八岁的美好年华。
张梅在学校里,被称之为陕北一枝花,她和林彪郎才女貌,同志间的革命进一步友谊升华,携手结为夫妻,携手组建家庭。
(张梅)
当时张梅毕竟年轻,第一胎生的是男孩儿,因为育婴经验欠缺,所以孩子夭折。
林彪率领部队激战平型关,一战大获全胜,解了山西战场的危急,所以平型关大捷之后,林帅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
1938年3月,林彪骑着东洋马,穿着新大衣,挥动鞭子出去遛马,驰骋在吕梁抗日根据地的边缘,他很喜欢这些缴获而来的大衣和骏马。
而晋军刚刚得到消息,说是鬼子即将打来,再有就是天降大雾,结果士兵看到远处、有人骑着日本人的马,穿着日本人的衣服,于是抬枪就打……
这一枪可不得了,林彪应声落马,脊椎中弹之后伤及神经,留下了一辈子的伤痛。
林彪重伤之后,所以被送往延安治疗,医生认为这伤势太严重,应该送到苏联治疗。
1938年的夏季,烈日当头好似蒸笼,林彪先是坐车到达兰州等待张梅,心中对妻子的爱,和天气一样火热。
但是不等张梅来到,苏联的飞机就已经到了,专程赶来接林彪去苏联治疗,因为伤情不可耽误,所以林彪先行一步。
而此时的张梅早已经怀孕,她挺着大肚子坐车去往兰州,因为奔波劳累,孩子早产,出生之后健康状况持续恶化……仅仅六十多天之后,就早早离开了这个世界。
母亲哭泣着将孩子葬在兰州,随后去往苏联,照顾丈夫林彪。
也正是在苏联的这段时间,张梅生下了第三个孩子,也就是女儿林晓霖。
对于林彪来说,接连失去两个孩子非常痛心,而今女儿出生之后,那自然视若掌上明珠,因为他担心张梅没有经验,所以他自己守在孩子身边喂奶,精心呵护视若珍宝。
其实,夫妻俩刚到苏联的时候,感情依旧非常好。
但后来俩人时常争吵。张梅喜欢外出参加活动,而林彪则总是独自在屋里看书,研究战略战法。
林彪在苏联治疗的时候,他不让妻子过多外出,而是呆在家里,夫妻共同度日。
而苏联这边的高层,又总是邀请林彪夫妻二人参加酒会舞会,以林彪的性格来说,那自然是能推就推,不想参加。
张梅恰恰相反,她原本就性格外向喜欢到处走走逛逛,认为林彪限制了自己的自由,待在家里好似坐牢一般。她自称:好似精神病一般的折磨。
夫妻俩从起初的口角,一步步演变成激烈的争吵,结果可想而知,缘分也就走到了终点。
林晓霖是1941年出生,按照她的说法,在四个月大的时候,父亲伤势痊愈,要回国参加抗日战争。
女儿林晓霖说,父亲一走就是五年,期间也没有联络过她们母女二人。
直到五年之后,罗荣桓去苏联的时候,给张梅带去了林彪的一封信,信里说林彪已经另娶,而且还生了个女儿,劝张梅再嫁。
关于林帅的家事,现如今已经众说纷纭,暂且按照林晓霖的说法,她说:“母亲收到这封信的时候,心情非常悲痛,而我则被送往苏联保育院生活。”
新中国成立之后,高岗将林晓霖接回国内。
高岗的妻子,随即带着九岁的林晓霖去北京,将这姑娘送到了林彪的身边。
父女俩的皮肤倒是挺像,林彪小时候因病剪掉了所有头发,林晓霖也因病剪掉了三千青丝。
女儿穿着花色裙子,见到了自己的战神父亲……
跟父亲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林晓霖的性格也就变得很内向,不怎么爱说话。好在是遗传了父亲的优点,在学校里展现出惊才艳艳的天赋,学习成绩非常好。
林晓霖以名列前茅的成绩,在1954年的时候,进入了北京师大女附中。
在那个纯真的时代当中,学生很少会攀比,老师也都一视同仁,很少有谁知道林晓霖的父亲是谁。
林晓霖和徐鲁溪是同班上学,直到1955年的时候,部队为开国将领授衔。同学们这才知道,身边有两位元帅女儿。
同学们纷纷围了上来,仔细观察之后,都说林晓霖的眉毛随了林彪,又浓又黑很漂亮;又说徐鲁溪哪里哪里长得像徐向前。
林晓霖读书的时候,打扮偏向中性,喜欢穿皮夹克和鹿皮靴,头发也短短的,眉宇间的确可见父亲的几分英武之气。
在一般的同学看来,认为林晓霖沉默寡言,总是捧着厚厚的俄语小说,只要有闲暇时间,就能从早上看到晚上,很少参加课余活动。仿佛那几本苏联书,构成了林晓霖的世界。
不过学校里也有林晓霖的苏联同学,曾经也是在苏联长大,所以每当门外有人喊“晓霖琪卡”的时候,林晓霖蹦蹦跳跳就会跑出去。她们几个女孩子,相互之间说着俄语,在操场上奔跑打闹。
很显然,林晓霖暂时尚不适应苏联生活,毕竟大部分的童年,都是在莫斯科度过,所以和国内的同学,暂时缺少共同语言。
林晓霖因为看书很多,所以文笔非常好,她在写作文的时候,能把生活当中的柴米油盐,写得如诗如画一般。
有一篇作文的题目叫《谈谈我自己》老师看到之后,便在班级里大声朗读,让同学们多学习林晓霖的文笔。
林晓霖在哈工大读书的时候,有一次举行辩论会,本该是同学们自己准备稿子,可老师拿出稿子给了林晓霖。
林晓霖并不知道,那稿子是叶群写的,于是她就拿出去念……结果可想而知,直接就被送到了新疆,开始了软禁生涯。
林晓霖也曾想过逃走,可她小小的年纪,外面就是大漠黄沙,所以两次逃走,都被抓了回去。
从1971年9月10号开始,或许是因为父女连心,所以林晓霖总感觉心绪不宁,似乎要出什么大事。三天之后,温都尔汗那地方,也就成了林彪永远过不去的坎。
从此之后,林晓霖就走上了、为父亲赎罪的一生……
2007年7月16日,为纪念解放军建军80周年,中国军事博物馆推出“我们的队伍向太阳--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展”而在十大开国元帅的玻璃窗当中,出现了林彪的照片。
时隔三十年,军事博物馆挂出林彪的照片,自然引来很多记者。
埃菲社、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美国有线新闻网……等等等国外媒体纷纷拍照,新闻发回他们国内。
在照片的下面,写的有这样一句话“出色的作战指挥才能”俨然正面评价了林彪的军事能力,为新中国做出的巨大贡献。
在开展的当天,解说员慷慨激昂的声音响起,讲述了林彪所指挥的平型关战役,那场大捷震惊全国,重创日寇的华北侵略军第5师团!那是八路军在抗战开始之后的、所取得的第一场大胜利……
解说员自然会讲述林彪在解放战争时期的表现,平津战役奠定了全国解放的基础,四野好似压舱石一般,稳住了胜利的航线。
国外媒体引用最多的一句话,是该博物馆的编研处处长姜廷玉所说的:“实事求是、全面客观是本次展览的最大特点,将十大元帅包括林彪的照片如实展出,是尊重历史的做法,历史就是这样的,没有必要回避,我们的百科全书对于这部分都是如实记录的。”
新加坡的《联合早报》报道了此事,他们认为这次展览,是以一种尊重史实的眼光看待历史的……
美国媒体报道此事的时候,则详细讲述了林彪的一生,认为林帅是“聪明的战地战术专家”在平型关大捷一战成名……
博物馆的负责人,自然被记者团团围住,负责人说:“谈不上平反,但确实是要正确对待林彪的历史功过,还原其真面目,也就是不再丑化林彪。”
距离八一南昌起义已经过去了八十年,距离抗战全面爆发,已经过去了七十年,英国媒体则报道称,如果回顾历史的话,中国战场怎么也绕不开林彪。
其实这些国外媒体,的确有些大惊小怪了,我国的历史课本当中,一直都有林彪,而且是正面评价。
我国的军事科学出版社,早在1997年出版《中国军事大百科全书》的时候,就已经全面介绍了林彪的一生。
林晓霖第一次走进军事历史博物馆,便是展出父亲林彪照片的那一天。她后来面对记者采访的时候,说感觉像是卸掉了一个沉重的包袱,看到照片之后,当场就落泪了……
在林晓霖六十六岁那年,又一次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她说自己和父亲在一起生活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梦里总是出现父亲的身影,出现那慈祥的微笑……
林晓霖评价自己父亲的时候说:功劳是功劳,过错是过错,父亲参加北伐战争、南昌起义、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新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早在1994年1月的时候,林晓霖一边为林彪谢罪,一边去搜寻四野战史,写信给党中央的陈云,希望修建平津战役纪念馆。
因为我党元帅的女儿,总是被称之为“红色公主”所以记者问林晓霖:“您也是一个“红色公主”,有何体会?”
林晓霖对此的体会,则是“没有好日子过“”因为父亲在世的时候,她跟着后妈叶群处处受气;而父亲去世之后,她又背负了沉重的包袱,这辈子倒是很少享福。
林晓霖又强调说:“总的来讲,我感到很苦。这么多年,我一直很低调,有一种非常沉重的心理,平常我不太愿意接触社会……”
以上内容,讲述林帅战场经历的时候总是一笔带过,所以文章写到最后,简单回顾林彪在乱世当中的峥嵘岁月:
东北,白山黑土,能源基地,工业中心。
中国东北的历史,一直以来被很多人忽视,似乎东北突然就成了共和国长子,却很少有谁知道东北成长的过程。
最早要从晚清时期说起,东北多数是移民组成,也就是那著名的闯关东,特点是贫穷、偏僻、苦寒之地、日俄激战之地。
日俄战争,至今都被称之为“第0次世界大战”或者称之为“小世界大战”间接改变了世界局势,例如共产主义的诞生,跟这场战争强相关。
北洋派系当中,有一位大臣名叫徐世昌,在他的治理下,东北日渐繁华,成了亚洲的明星地区,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徐世昌对土匪很头疼,恰恰出了一位小矮个子,荡平了巨匪杜立三,而这小矮个子就是张作霖。
而徐世昌最头痛的是蒙匪,他一看张作霖这人有本事,所以派遣此人前去荡平蒙匪,张作霖因此一战成名。
长话短说,徐世昌重视工业,张作霖更加重视工业,所以东北蓬勃发展。
九一八之后,张学良没能守住东北,所以白山黑土进入“伪满洲国”时期。单从经济和工业的角度来说,溥仪治理的东北,工业也获得了发展。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虽然苏联人从东北带走了不少好东西,但瘦死的骆驼还比马大呢,国共两党谁要是能够拿下东北,在战场上等于是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工业支援。
蒋介石即使重视东北,可他这辈子连华北都搞不定,还谈什么东北?说句难听话,只要离开南方之后“蒋介石”这三个字,就已经不怎么好使了。
而共产党在东北,虽然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但实力跟国民党相差甚远,抗战胜利之后,两党在东北开战。
以上便是历史背景,林彪于1945年9月下旬,走到河南濮阳的时候,接到了党中央的电令,要他立刻去往东北!
由此拉开了东北解放的历史大幕,林彪担任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开始激战国民党,三下江南,四保临江。
四野精兵强将如云,在林彪在1947年的时候,便歼敌三十多万人,为日后的大决战,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中央军委的领导下,林彪于1948年9月打响辽沈战役,歼敌四十七万多人,红旗插遍东北。
林彪率部入关的时候,部队已经从十三万,发展到一百多万。
有一个细节:笔者采访过很多参战老兵,有一位运输兵对我说,他们打淮海战役的时候,炮弹便是在东北装车,源源不断运往淮海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