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蛏子算是种自带烟火气的海鲜,外面的人把长街蛏子叫作“西施舌”,对长街人来说,这几乎是他们每顿饭里都有的东西。

浙江省长街镇的村民正忙不迭地挖蛏、卖蛏。在这个宁海县最东部的小镇上,每十个人里就有一个人在做和蛏子有关的事情。每个长街人都知道,正是蛏子最好的时候。

长街的养殖塘泥水相间,远远望去,每垄泥上都站着三四个挖蛏的工人。工人们穿着防水的雨裤和雨鞋,弯腰用镰刀一样的工具一边划一边用手扒下一块块泥。蛏子喜欢在软泥滩上挖穴而生,褐色的泥里常能看到几个白色的点,那是蛏子的头顶水管在蠕动,这时就要用手从里面把蛏子抓出来,扔到盆子里。很多城里人到长街来体验挖蛏子,但挖蛏并不是件容易事,初下泥塘,腿陷入湿软的泥中,想拔出来都很费劲。

唐德贵是这里的塘主,今年50岁,他从十五六岁便随着父亲下海,现在承包了4块塘,养着小白虾,底部是蛏子,顶部是梭子蟹。蛏子从12月开始,一直到6月都可以收。但清明前后是最好的时候,是“蛏子最肥最壮的时候”,所以当地的蛏子节也放在4月末举行,会有来自县里甚至宁波市里的人来品尝蛏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街蛏子也被称为“西施舌”,清代的《宁海县志》记载:“蛏、蚌属,以田种之谓蛏田,形狭而长如指,一名西施舌,言其美也。”蛏子肉洁白鲜嫩,头顶有两根水管,有时还会喷出水来。长街蛏子不但个头大,肉质鲜美肥厚,口感还偏甜,“吃起来有股甘蔗的味道“。

蛏子的好坏长街人自己是能尝出来的,唐德贵甚至不需要尝,他说他一眼就能看出来。如果蛏子壳边缘是黄色的,中间的肚皮肉是奶白色的,这样的蛏子“肥肥的壮壮的,味道肯定好”相反,“如果看不到奶白色的肉,那这个蛏子就是瘦的。”这个这个方法在当地的酒店老板张弈军那里也得到了验证,饭店进货的时候也会看这一点,“看露出来的肉,蛏子的壳并得很拢的话,一定是瘦的。要是上面有肉露出来在外面,都合不拢,一定是很肥的。

唐德贵看来,长街蛏子的特色和当地的海水以及泥质都有很大的关系。“海水和淡水养殖完全不一样,厦门那边的海水淡一些,所以蛏子口感也不同。”但咸度也不是越浓越好,而是要“刚刚好”。“我们这边常年都是蟹料喂的,蛏子就特别好吃。”用唐德贵的方法,先让塘里长出藻类,让蛏子吃,塘里还养着小白虾、梭子蟹,把这些弄碎,就是天然的饲料。“如果用人工饲料是喂不出这样的蛏子的。”

长街每年产的蛏子实际上不多,外面的人想吃到更不容易,好的蛏子甚至在镇上都不够卖,还有一些要发到宁海小市场,平常的蛏子20多元一斤,长街产的则能卖到30多元一斤的价格。据张弈军说,他的饭店一天就能消耗掉一两百斤,“还有熟人托我来买,也会卖出去三四百斤”。保鲜也是个问题,“抓的时候如果有碰伤的蛏子,天气热的话一天就容易臭起来了”。所以挖蛏的工人从早上6点开始,往往挖到下午1点就收工,要留出时间赶紧发到市场上去,夏天天气热,菜市场上卖的,最迟也是前一天抓的。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宁海整个县靠东海之滨,宁海人都喜欢吃海鲜。

菜市场一年四季都有海鲜卖,种类也非常多,除非休渔期海鲜才会少一点。长街人一日三餐每顿饭桌上至少一样海鲜。光是蛏子也吃出很多花样,用当地人的话说,“就是要一百零八种我们也做得出来”。

最常见的吃法是盐水煮,还有铁板蛏、苔菜蛏、倒扣蛏、盐焗蛏、蛏烙等等。盐水煮最为简单,又叫“蝴蝶蛏”,因为蛏子煮后外壳会像蝴蝶一样打开。倒扣蛏将蛏子一排排码在钵里,然后蒸熟,更好地保留蛏子的鲜味。当地有一种食材叫“面干”,外观和口感与粉丝很像,大家经常煮好蛏子后下面干,做成蛏汤面,再撒上笋丝和咸菜。在菜市场,卖海鲜的阿姨正热气腾腾吃着这样一碗蛏汤面,见我们拍照,举起来笑着说,“这是我们最平常的午饭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