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年10月13日是世界血栓日。血栓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任何时间,严重威胁着生命健康。尤其是静脉血栓,作为全球前三位致死性血管性疾病,每1000人中就有1~3人患病。但是血栓的发生可通过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主动地筛查,控制各种危险因素,从而达到使血栓不发生或者推迟发生的目的。让我们一起来防治血栓,让生命更流畅。

许多人都听说过“心肌梗塞”和“脑卒中”,但是对 “静脉栓塞症”具体是什么却少有人知道。其实前者多为血管内斑块导致的心和脑血管的堵塞,多为动脉系统。而 “静脉栓塞”的发生率却比动脉血栓高3倍左右,如果得不到及时、规范的防治,会威胁患者的生命。

静脉血栓主要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发生于全身各部位深静脉的血栓称为深静脉血栓,以下肢深静脉最常见。深静脉血栓是引起肺血栓栓塞症的主要血栓来源,深静脉血栓患者中肺栓塞的发生率高达46%,肺栓塞的致死率和致残率都很高。

德国鲁道夫·魏尔啸教授于1856年提出血栓形成三大要素:血管壁损伤、血流异常、血液成分异常,并命名了血栓、栓塞、纤维蛋白原。80%以上的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可确定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此外,特定患者通常有不止一种危险因素发挥作用。相对来说,老年人和长期卧床的患者更容易发生静脉血栓。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饶志涛指出,骨科大部分年轻患者由于暴力损伤、运动创伤导致身体局部周围血管损伤,或者年龄较大的骨关节退变患者行脊柱关节矫形手术等;部分患者先前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免疫系统疾病或者其他导致血液成分异常等因素;如果骨折手术后长期卧床静养、肢体固定不活动;这三因素结合起来,大大增加了血栓形成倾向。如果不进行预防,发生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风险均会大幅升高。因此,骨科手术后在有监督保护情况下,要尽可能地关节早动,肌肉多活动。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童晓文提醒孕产妇要注意防范静脉血栓。宝妈们不禁疑惑,自己年龄不大,也不用长期躺着,为啥会有得静脉血栓的风险呢?其实,自宝妈们怀孕之初,体内血液成分即出现了变化,随着孕期的进展,宝妈们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增加,相当于“血液变稠”了,增加了血液凝固性。随着怀孕月份的增加,宝妈们的肚子也越来越大,增大的孕肚会压迫下腔静脉,影响下肢静脉回流。经剖宫产分娩的宝妈们,术后即使躺着,肚子上的伤口也隐隐作痛,此时只想安静地躺着。总这么躺着导致下肢血液循环减慢,容易形成静脉血栓。妇产科主治医师顾雪敏指出,盆底手术和恶性肿瘤手术患者,术后回到病房就可以穿弹力袜预防血栓,配合间歇性的压力泵可以有效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手术后建议尽早下地活动,有些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医生会给予治疗剂量的低分子肝素,避免血栓问题的发生。

肺栓塞是除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外第三位的心血管死亡原因。既往认为肺栓塞是少见病,是对肺栓塞认识的一个巨大误区。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陈发东介绍,肺栓塞的危险因素包括骨科或普外科大手术,肿瘤,外伤制动,卧床或久坐(长途飞行,不良生活方式),下肢静脉曲张,肥胖,风湿免疫疾病尤其是康心磷脂抗体综合征,肾病综合征,中心静脉置管,口服避孕药,妊娠,遗传性易栓症等。出现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或晕厥,或者外科术后出现突发性的呼吸困难或晕厥,患者呼吸困难、胸闷,但查体却发现肺部听诊无明显阳性体征(症状与体征不相符),需要高度怀疑肺栓塞可能,立即就诊。

肺栓塞明确诊断后,轻症仅需要抗凝治疗,门诊随访。重症的则需要积极静脉溶栓,导管介入碎栓、取栓,介入溶栓,经皮肺动脉球囊成形术等治疗手段。极其危重的需要体外肺膜氧合(ECMO)支持下采取合适的治疗手段,必须住院观察,稳定后出院门诊随访。因病情差异大,治疗手段选择、住院时间差异也比较大。有经验的中心治疗手段多样化,经验丰富,患者临床结局也会有明显不同。

专家指出,虽然静脉血栓会发生在人体各组织脏器,引起严重的疾病,但是预防手段大体有如下三个方面:

1. 改善生活方式:控制血压、血糖及血脂水平,减少烟酒,减少一切对血管壁不利的因素。

2. 改变肢体姿势:有效抬高下肢20°- 30°,膝关节屈曲15°。尽量避免腘窝、腹股沟等血管集中的地方受压,注意保暖,避免阻碍下肢深静脉的回流。尽早下床活动,长期卧床的人要定时翻身,被动活动关节。

3. 加强功能锻炼:加强肺功能训练,多做深呼吸、有效咳嗽等。加强肌肉训练及直腿抬高训练等。

饶志涛 童晓文 顾雪敏 陈发东(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