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即将迎来第42个世界粮食日,作为海水稻的发源地,青岛又传来好消息:中国海水稻实现4‰盐度下耐盐常规稻产量新高度!

中国4‰盐度下耐盐常规稻亩产超691公斤

10月11日,耐盐碱水稻测评会在山东青岛举行。专家对耐盐常规稻材料22ZS-39和22ZS-44进行了小面积试验田测产验收,种植试验田土壤含盐量为0.34‰,pH值为7.9,测产水稻材料以及对照品种全生育期进行浓度为4‰的咸水灌溉。测产结果显示,材料22ZS-39产量达每亩608.9公斤,材料22ZS-44产量达每亩691.8公斤,刷新了2021年耐盐常规稻590.6kg/亩的产量纪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0月11日,工作人员对水稻进行现场脱粒。

多年来,我国始终致力于在育种过程中通过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及生物育种相结合的育种手段,缩短育种周期。据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育种工程师于萌介绍,22ZS-44系经4年育种的第八代材料,其株型偏矮抗倒伏,稻穗较大产量高,且抗病性好。未来,选育品种将进入国家耐盐碱区域实验,进行后续检测,其团队也将继续对耐盐碱水稻的盐度、产量和米质等进行研究。

十年间 中国海水稻为世界带来福音

袁隆平曾说过,“杂交水稻的成功,一半功劳应归功于南繁”。近年来,青岛海水稻每年都在三亚南繁基地内进行材料扩繁、水稻加代育种等工作。南繁基地每年都会有新的杂交材料出现,平均每年会有400多个材料在此进行加代育种等工作。截至去年底,在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的组织下,已有8个耐盐碱水稻品种通过国家审定。

十年间,中国海水稻已从科研试验阶段,发展到产业化规模化推广,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飞跃。截至2021年底,中国海水稻种植面积达到60万亩,分布在黑龙江、山东、江苏、新疆、内蒙古、浙江等十多个省份,品种覆盖全国四大类典型盐碱地。2022年,中国推广海水稻种植的面积突破100万亩。

不仅在国内,中国海水稻还为世界上更多饱受饥饿的人们带去了福音。2017年,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受邀远赴阿联酋考察水稻种植,把智慧农业系统和设备都了国外。

一年后,中国海水稻在阿联酋的产量达到每亩500公斤,远超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的全球水稻平均亩产。得益于阿联酋的成功推广,目前许多盐碱地较多且适宜水稻生长的国家纷纷与中国海水稻团队联系合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地时间2022年9月23日,印控克什米尔斯利那加,水稻迎来收获季节,克什米尔农民在田地里劳作。

昔日盐碱荒滩 今朝稻花飘香

“夏天水汪汪,冬天白茫茫,旱了收蚂蚱,涝了收蛤蟆。”盐碱地一度被称为土地的“绝症”,据统计,我国盐碱地面积约15亿亩,其中可利用的盐碱地约5亿亩,唤醒这一“沉睡”的资源,可有效提高土地增量,实现耕地资源扩容、提质、增效。放眼全球,如果盐碱地能多利用1%,就相当于世界粮食增产5000万吨,按人均占有400公斤计算,能够满足1.2亿人一年的用粮需求。

浙江宁波:盐碱地水稻喜获丰收

目前,我国治理盐碱地的理念已从“改地适种”转变为了“改种适地”。以山东为例,目前已创建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盐碱地生物资源与评价利用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11个,培育耐盐碱新品种200余种。

不仅有理念层面的改变,技术上,我国目前根据西北灌区盐碱地、西北内陆盐碱地、东北苏打盐碱地、黄淮海平原盐碱地以及滨海盐碱地五大盐碱地类型,建立了上覆下改阻盐控盐、暗管排水脱盐控盐、耕作破土壤粘闭降盐等数十套盐碱土高效利用技术模式。

浙江舟山:盐碱地里种水稻 农户抢晴抓紧收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9年9月24日,江苏连云港,“海水稻”丰收在望。

曾经沉寂的盐碱大地已鸣奏出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发展的交响乐章。

遍野金黄 丰收“底气”十足

2021年,我国粮食产量连续第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83公斤。在稻菽满仓的丰收美景背后,是无数农业工作者的全心付出,更是农业科技的飞跃发展。

一大批粮食生产领域科技人员,以一粒粒中国好种子,播撒着丰收的希望。他们是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玉米专家、“最美奋斗者”李登海,让“土蛋蛋”变成“金蛋蛋”的马铃薯专家金黎平……还有无数扎根一线默默奉献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他们用持之以恒的探索为中国绘就着优质高产的丰收美景。

2019年10月22日,长沙,第三代杂交水稻现场考察与测产专家评议会,袁隆平带领嘉宾在田间观摩。

2012年5月16日,山东省无棣县,中国科学院院士、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振声与“渤海粮仓”课题组成员对盐碱地种植的小麦和普通良田种植的小麦进行比对。

2014年11月29日,三亚,李登海在位于南滨农场的登海种业海南育种基地工作。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扎实推进农业机械化和科技化进程,智能农机、电脑、网络技术等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农作物重大新品种不断涌现;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1%,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三大主粮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新时代的农业工作者,正实现着由“会种田”向“慧种田”转变,以科技之光点亮遍野金黄的丰收美景。

(大众网·海报新闻编辑 王乐双 综合中国新闻网、青岛早报、潇湘晨报、海报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