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心中的抑郁就像只黑狗,一有机会就咬住我不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谈到抑郁症这个词,真的有些沉重。

首先,人们认知程度低,很多人根本不了解抑郁症,觉得你就是累了,做点开心的事情就能好。但是抑郁症是一种精神疾病,它远不是我们所理解的不开心。

会看到网络上有人说,“家里不想花钱给我看病,我应该怎么办?”,“得了重度抑郁症,家里不让我辞职怎么办?”。类似的求助让人感到心酸,也反应出大众对抑郁症的轻视

其次,人们普遍有病耻感,很多抑郁症患者认为,自己有目前的状态都是因为自己太脆弱,不懂得心理调节,他们一直在自我攻击,独自承担痛苦,不愿意向身边人寻助。

对于抑郁症,还有污名化,不了解的人会认为有抑郁症是心理承受能力弱,“有什么好想不开呢?”,“是不是太娇气?”,类似这样的偏见、质疑,导致很多抑郁症患者不愿意揭开伤疤。

关于抑郁症,经历过的人一定清楚,想要简单的快乐是如此艰难,和自我斗争,和病魔斗争,可是抑郁症就像形影不离的黑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抑郁症不是简单的“坏心情”,而是一种常见疾病。

世卫组织估算,全球共有约3.5亿名抑郁症患者,近十年患者增速约为18%。

我国抑郁症患者逾9500万,每14个人就有1个人抑郁,抑郁症已成为中国疾病负担的第二大疾病。

我国成人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为6.8%,在所有抑郁患者中,仅9.5%有过治疗。其中,又仅有0.5%得到充分治疗。

2020年,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为7.4%。

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关于抑郁症的相关知识,希望更多人能了解抑郁症,远离抑郁症,关注、关爱抑郁症患者,让世界多一些温暖。

目录:

什么是抑郁症?

抑郁症患者通常有哪些表现形式?

量表能准确判断抑郁症吗?

抑郁症有哪些征兆?

抑郁症≠抑郁情绪

人们为什么会患有抑郁症?

抑郁症重点关注人群有哪些?

如何选择医院进行筛查及治疗?

为什么抑郁症一定要吃药?

抑郁症患者为什么需要心理咨询?

如何找到可靠的咨询师?

家人有抑郁症我能做什么?

如何做好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防范?

抑郁症患者自我调节可以怎么做?

我们如何预防抑郁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多时候,当出现心理问题后,我们无法获得及时、有效的帮助,抑郁情绪长期积累,就会演变为抑郁症。无论是家人、朋友还是患者本人,我们都需要重视心理问题,尽早识别心理状况的异常。

产生抑郁情绪并不是个性怪异、不是矫情、不是脆弱,只是发展过程中的一场“心理的感冒”,通过合理的治疗,就可以冲破情绪困扰,如果讳疾忌医,则只会导致病情加重。

在此,对抑郁症患者说,你并不孤单,很多人都在努力中,请不要放弃,有很多人慢慢好起来,相信你也可以。

请多一些自我的宽容和关怀,多一些对他人的支持和理解,世界因为我们而更美好。

参考文献:

[1]抑郁研究所、光明新闻、人民日报、大众健康杂志

[2]《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

[3]《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

[4]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的通知.医政医管局.2020.12.7

[3] Lu J, Xu X, Huang Y, et al. Prevalence ofdepressive disorders and treatment in China: a cross-sectional epidemiologicalstudy. Lancet Psychiatry.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1, 2021

本文来源: 安肯心理

本文作者:安肯心理

责任编辑: 六六

问 卷 调 查

卒中(俗称“中风”)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的“四高”特点,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后果严重,全世界每4个人中就有1个人会发生卒中,每6秒钟就有1个人死于卒中,每6秒钟就有1个人因卒中而残疾,病患家庭将因此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和身心痛苦。

为了解公众对于卒中相关知识的知悉程度

特设此问卷,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填写

感谢您的支持!

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在审核通过时的准确可靠,但并不对已发表内容的适时性,以及所引用资料(如有)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等作出任何承诺和保证,亦不承担因该些内容已过时、所引用资料可能的不准确或不完整等情况引起的任何责任。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者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