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我们不仅能够安心地学习、快乐地成长,还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15岁的方园家住歙县海拔一千多米的小川乡盘苏村,父母常年在外务工,跟随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之前,他在离家十几里远的小洲中心学校读书,每天上下学十分不便。去年8月底,歙县探索打造集团样板校,研究出台了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实施方案,针对山区九所农村学校按照就近原则组建了森村、桂林、杞梓里和溪头等四个寄宿制教育集团。新学期,方园已经是该县森村教育集团九年级学生,用他的话说每天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在美丽温馨的校园里学习、生活。

一年来,该县很多农村孩子来到教育集团总校读书,开启了全新的寄宿制生活。“实行集团化办学后,学校不仅免费接送我们上下学,学校老师还承担了父母的监管责任,在教育教学上耐心细致,生活上对我们也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今年4月,森村教育集团学生吴姝娴因胃肠梗阻住院,班主任邵百和每天打电话关心,还前往医院看望,让留守的她感受到了温暖。在学校师生的关心和帮助下,吴姝娴上学期期末考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我很感谢老师,感谢学校”。

乡村教育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学校特别是深山区、库区学校生源减少、留守儿童较多、家庭教育缺失、师资力量薄弱、学科不配套、教育质量老百姓满意度低等共性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乡村教育发展乃至乡村振兴的瓶颈。“作为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故里,我县弘扬传统、守正创新,结合山区、库区实际,积极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教改内涵,积极探索农村寄宿制集团办学改革之路”。歙县县委教育工委书记、局长吴文斌介绍,该县农村寄宿制集团办学模式从学习、生活、情感等方面全方位关爱学生,让寄宿制学校成为农村孩子的乐园,留守儿童的家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戏曲进校园

党建引领 打造集团样板校

“集团化办学以来,农村学校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从校园环境、到育人氛围再到师生的精神面貌,全都焕然一新。教育集团形成了以师生健康发展为本,实现个体成长、感受成长幸福、提升生命质量的发展理念,学校教育教学等各方面都迎来了跨越式发展”。歙县桂林教育集团总校校长程国宾介绍,该教育集团由桂林和南源口两个校区组成,集团总校设在桂林中心学校,总辖1所中学、2所村小、5个教学点校,师生近3400人。一年来,该教育集团在党建工作、队伍建设、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教研活动等各方面抱团发展,初步达到了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农村寄宿制集团办学以来,歙县突出党建引领,组建四个寄宿制教育集团,由牵头校校长任集团党组织书记兼总校校长,县教育工委指派工委委员统筹指导帮助集团成立党建联盟,定期开展党建活动。实行“10+4”寄宿制模式办学,初中部学生全部集中于集团总校寄宿,并对住宿生进行专人统一管理,保障学生健康成长。实行月假制度,月假时开通党员“直通车”,对成员学校学生全部实行免费接送。森村教育集团免费接送小川、小洲两地74名学生上下学,每次单趟接送费用近1400元,每学年学生接送费用6万余元。坚持“校长值班”。校长带头,校务会成员轮流带班值守,全天候负责学校寄宿制学生日常管理,24小时关注校园安全情况,出现突发事件第一时间到岗解决,确保不留安全隐患。一天,狮石乡境内突降大雨,部分路段发生塌方,学生无法返家过节。值班校长立即启动预案,安排行政干部、部分党员教师与滞留学生欢度节日,安排表演节目、提供丰富菜肴,学生周凯说:“这是我过得最甜蜜的节日。”

多元投入 建设温馨好家园

“新生入校,拎包入住,关爱每一个学生,从细节上入手,不遗漏任何大小事情。用实际行动来保障每一个学生衣食住行无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安全、健康、快乐地成长,让学校成为每一个学生温馨的家园”。森村教育集团总校校长汪紫军介绍,一年来,教育集团总校先后投资40万元建设操场主席台,21万元建设食堂钢构雨棚,40万元维修综合楼,7.5万元铺设篮球场地垫等。除了硬件设施的投入,集团还加大资金投入优先保障师生出行。2021年秋季学期,小川、小洲两地到森村中心学校就读的学生共74人,上学最远距离26公里。为解决两地学生上学远、交通不便、无人接送的问题,教育集团免费接送学生上下学,一学年接送费用6万余元。

一直以来,歙县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为了基础教育普惠普及,让农村孩子也能全面发展,该县设立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专项经费,近3年累计投入财政资金超4700万元,新建学生综合教学楼8个、塑胶运动场6处、智慧课堂80余间,学生在硬件改善、服务提升中真切感受到了幸福感。寄宿制学校采取低收费、“零”盈利自营食堂,新生入学实行拎包入住,给每个学生免费配备所有床上用品。班主任全程监督陪餐,定期邀请家长代表进校陪餐,同时设立“少先队先锋监督岗”,打造“无零食”校园,获得学生家长一致好评。引入社会关怀力量。积极发动社会力量介入留守儿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方发力”良好格局。绍濂中心学校联合杭州卓家集团,为学生每天提供一杯鲜奶,设立“卓家奖学金”奖励优秀师生,学生切身感受到社会的关怀温暖。森村中心学校定期邀请心理咨询师到校开展心理咨询,对个别问题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取得较好效果。创新领导帮扶制度。学校党支部实施“1+N”领导帮扶制度,由1个校务会成员帮扶若干个教师,带动全校教职工提升工作态度、业务水平和应急能力等。

代理家长 保持关爱零距离

去年10月,绍濂中心学校学生程旭杰突发疾病,因其父母远在杭州市务工,班主任邵俊妮和“代理家长”方军老师立即介入,派车将其送到黄山市人民医院急诊,方军彻夜陪伴,直到学生恢复身体健康。看着自己孩子无恙,学生父母感激地说:“再也找不到比寄宿制学校更好更放心的老师了。”

森村教育集团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人数629人,其中有301名留守儿童,占学校总人数的47.9%。“学校通过实施‘三优先’关爱做法,让农村孩子,尤其是留守儿童走进情感的绿洲,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汪紫军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关爱和帮助留守儿童,学校不仅在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节日上与众不同,还会定期开展周六留守儿童之家活动,积极实施教职工“代理家长”帮扶留守儿童制度,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健康。

为了做好“有温度”的教育,歙县在寄宿制教育集团中成立“爱心家长教育团”。由行政干部、党员教师、班主任和骨干教师组成爱心家长教育团,每个留守儿童确定一名具体的“代理家长”,全程指导学生从起床到入寝的学习生活,对每一个学生学习、心理、安全等实行全方位包保。搭建“亲情沟通室”。定期让留守儿童与家长通过QQ视频等方式沟通交流,班主任、“代理家长”老师不定期向学生父母汇报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情况,让每一个留守儿童时刻感悟到亲情就在身边。打造课后服务“花样课堂”。积极响应国家“双减”政策,融入徽州文化特色,丰富课后服务课程。如绍濂等中心学校常态化开设徽州民歌传唱、徽州雕刻、徽剧表演、徽州剪纸、传统珠算等课后服务活动,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和实践技能。森村中心学校提供篮球、手势舞、弹琴、折纸等个性化课程,让学生自主选择,亲身体验成功的乐趣。

知行合一 提振学生精气神

走进绍濂中心学校,一首首原生态的徽州民歌在这所农村校园里传唱。校长汪慧民介绍,该校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利用地方方言、普通话双语教学模式与学生互动传唱授课,让学生学习民间艺术,领悟徽文化的韵味,感悟“非遗”的魅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徽文化的情感,从小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归属感。“双减”政策落地以来,该校通过开展书香校园、“非遗”进校园、劳动实践课、“小节约大行动”科技体验活动等丰富农村孩子的校园文化生活,为寄宿学生打造成长的乐园。

歙县积极倡导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念,重视习惯养成,提升学生自理自立能力。绍濂中心学校定期开展“文明寝室”“文明班级”评比活动,把学生穿衣服、叠被子、洗袜子、穿鞋带等基本技能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设立“叠被能手”“最佳形象小明星”等榜样岗位,教育学生做一个力所能及自主独立的新时代好少年。森村教育集团注重寄宿生自理、自立技能培养,让学生们化身为“小清洁工”,在老师们的指导下洒水扫地、洗衣服、采茶叶......推动学生从课本走进生活,从认知走向实践。各集团学校还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阅读实践活动,开发乡土文化教材。去年5月,绍濂中心学校邀请游击队老战士、皖南第五游击支队队长毕献章来校给学生讲述峥嵘岁月里顽强斗争的革命故事;今年4月,组织学生赴红色村庄小溪村开展“红土地”乡土文化挖掘活动,通过寻访革命足迹,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年来,该县寄宿制集团化办学实现了地域和空间,以及师资、学段、学科的优势互补,通过资源共享,有效促进了教学教研的有效合作与探索,缩小了城乡、校际间的差距。集团总校充分利用学校的主阵地,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与答疑,教师指导学生在校内完成书面作业,全面压减了作业总量和时长,从根本上解决了家长在家没能力辅导、参与校外培训负担重的问题。切实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家长的经济负担,促进了“双减”政策落实落地。仅2022年新学期,全县寄宿制集团学校学生通过外校转入、返乡就读共“回流”生源 252人。

“事实证明集团化办学模式是破解‘上好学难’问题成本最低、风险最小、成效最大的一条创新路径,也是推进优质教育均衡化、平民化、普及化的有效举措”。吴文斌介绍,下一步,该县将进一步加强党对集团学校的领导,不断优化集团学校师资配置,完善集团化办学激励机制,多渠道扩大集团学校办学经费,强化集团办学的考核评价,将学生、家长的满意度作为检验集团化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尺,引导和促进集团办学工作可持续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校园足球

□本报记者 谢婷婷

通 讯 员 徐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