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最大的善》——实效利他主义改变我们的生活
[澳]彼得·辛格(Peter Singer)著
陈玮姜雪竹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04。
·正文约1600字;
·蓝色粗体字本编标,黑色粗体字为原文标;
·编录:杨原平。
摘要:
实效利他主义(Effective Altruism)基于一个非常简单的理念:我们应该尽可能行最大的善。(p1)
单在美国就有将近100万家慈善机构,每年收到大约2000亿美元的善款,此外还有1000亿美元捐给宗教会众。少数慈善机构所行的是彻头彻尾的诈骗,但一个更大的问题是,几乎没有机构透明到足以让捐款人判断自己是否真的在行善。(p2)
实效利他主义为一个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老问题提供了新启示,在我们决定如何生活时,理性能否起到关键性的作用?(p3)
前言
P1
一场令人激动的新运动正在出现:这就是实效利他主义。各种与此相关的学生组织正在形成,在社交媒体页面和网站上,在《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和《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上,针对这一话题都有激动人心的讨论。
实效利他主义(Effective Altruism)基于一个非常简单的理念:我们应该尽可能行最大的善。遵守一般的准则——不偷窃、不欺骗、不伤人、不杀人——是不够的;至少对于我们当中那些有幸过着富足的物质生活的人来说,对于能让自己和家人在有吃、有住、有穿之外还有富余的金钱和时间来享受的人来说,是不够的。过一种最低限度可接受的伦理生活,要求我们用大量的富余资源来使世界变得更好。过一种充分的伦理生活则意味着要去做我们所能做的、最大的善。
虽然在实效利他主义运动中最活跃的人是“千禧一代”(也就是新千年之初诞生的第一代),但是年长的哲学家(包括我在内)早在其得名之前、在运动兴起之前,就已经开始讨论实效利他主义了。作为哲学分支的实践伦理学在实效利他主义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实效利他主义又反过来证明了哲学的重要:哲学能够改变——有时候甚至是剧烈地改变——那些涉足哲学的人们的生活。
P2
大多数实效利他主义者不是圣人,而是像你我一样的普通人,所以很少有实效利他主义者宣称自己过着充分意义上的伦理生活。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介乎最低限度可接受的伦理生活与充分意义上的伦理生活之间。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因为自己不能在道德层面达到完善而始终感到内疚。实效利他主义者不觉得内疚有什么意义。他们更愿意把目光放在自己所行的善事上面。他们之中的一些人知道自己的行动正在切实地令世界变得更好,并因此而感到满意。而其中多数人都愿意挑战自己,要求自己每一年都做得比去年更好。
实效利他主义在以下几个方面尤为引人注目,下面我会逐一探讨。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实效利他主义正在改变世界。慈善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产业。单在美国就有将近100万家慈善机构,每年收到大约2000亿美元的善款,此外还有1000亿美元捐给宗教会众。少数慈善机构所行的是彻头彻尾的诈骗,但一个更大的问题是,几乎没有机构透明到足以让捐款人判断自己是否真的在行善。之所以能筹得3000亿美元,主要是源于人们对慈善机构帮助人类、动物或是森林等景象所产生的情感反应。实效利他主义试图改变这一点,方式就在于为慈善机构提供激励,促使他们证明自身的有效性。这一运动迄今已经为那些真正减少了极端贫困所引起的痛苦或死亡的慈善机构注入了上百万美元。
P3
其次,实效利他主义是一种方式,能够为我们自己的生活赋予意义,令我们在自己的行为中获得满足感。许多实效利他主义者都说,自己在做善事的时候会感觉很好。实效利他主义者直接使他人获益,也经常间接地令自己受益。
第三,实效利他主义为一个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老问题提供了新启示,即我们是否在根本上由自身的天然需求和情感反应驱使着做出行动,而只是用我们的理性能力来为那些在开始慎思要如何行动之前就已经决定的行动增加一层辩护性的掩饰?或者说,在我们决定如何生活时,理性能否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究竟是什么力量驱使我们中的某些人超越自身利益、超越所爱之人的利益而去关心陌生人、后代以及动物的利益?
最后,实效利他主义的出现和许多“千禧一代”在工作之余对于这一运动表现出的热情与智识,让我们有理由对未来保持乐观。人们能否真的出于对他人的利他主义关切而做出行动,在这个问题上长期存在着某种怀疑论主张。一些人认为,我们的道德能力仅限于帮助我们的亲属,帮助那些与我们有利益关系或者可能有利益关系的人,以及那些属于我们的族群或者小团体的成员。实效利他主义提供证据表明,情况并非如此。它表明了我们可以扩大自己的道德视界,基于某种宽泛的利他主义形式而做出决定,而且我们可以运用理性来评估我们的行动可能产生的结果。这样,我们就有理由希望,下一代及其后代能够承担起新时代的伦理责任,在那个时代里,我们的问题将既是全球性的,又是地方性的。
作者简介
彼得·辛格(Peter Singer),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生物伦理学教授、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应用哲学与公共伦理中心荣誉教授,专事应用伦理学的研究。出版有《动物解放》(Animal Liberation),该书被认为是现代动物解放运动的宣言。另一本影响力较大的著作是《你能拯救的生命》(The Life You Can Save),他还成立了与书同名的慈善机构。其他的作品包括《实践伦理学》(Practical Ethics)、《行最大的善》(The Most Good You Can Do)以及《功利主义:导论》(Utilitarianism: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2005年,入选《时代》周刊“全世界10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
目录
前言001
致谢004
第一部分 实效利他主义
1 什么是实效利他主义 008
2 运动兴起 019
第二部分 如何行最大的善
3 简单生活只为给予更多 030
4 为了捐款而赚钱 047
5 其他伦理事业 066
6 捐出身体的一部分 079
第三部分 动机与辩护
7 我们需要的只是爱吗? 088
8 多中之一 100
9 利他主义与幸福 114
第四部分 选择慈善事业和慈善组织
10 本国的还是全球的? 126
11 是否某些捐助领域客观上更有价值? 137
12 困难的比较 149
13 减少动物苦难和保护自然 159
14 选择最佳组织 172
15 防止人类灭绝 190
后记207
译后记210
书评
“尽你所能,行最大的善。”这是本书的核心观点。何谓“最大的善”?有没有合理的衡量标准?慈善仅仅是富裕人群才能做的事情吗?你的捐助行为仅仅是被某些图片或宣传片感动的结果,还是会理性地考察善款的去向和发挥的效用?
作为公认的最有影响力的在世哲学家之一,彼得·辛格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通过一系列论著推动了实践伦理学的发展。在这本书中,辛格为我们引入了“实效利他主义”,它是一种哲学概念和一场社会运动,旨在应用证据和理性来找出改善世界的有效方法。这一点集中体现在慈善领域。慈善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产业。单在美国就有将近100万家慈善机构,每年收到大约2000亿美元的善款。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几乎没有机构透明到足以让捐款人判断自己是否真的在行善。实效利他主义正在改变这一点。
除此之外,辛格还探讨了实效利他主义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意义,它让我们重新反思那些关于幸福的议题。
“冒险读一下彼得·辛格吧。他所提出的有关动物福利和素食主义的论证已经使上百万人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行最大的善》也会对你发出挑战,令你去思考如何捐款、如何选择职业以及你的日常生活决定如何能够为这个世界带来最大的善。”
——罗伯·里奇,斯坦福大学
“辛格用一个很强的例子来说明一个简单的观点,即: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极大的机会用我们的能力、时间和金钱去帮助别人。《行最大的善》用一种乐观且有力的眼光来看待慈善捐赠可能对这个世界产生的积极影响。”
——比尔·盖茨与米兰达·盖茨,比尔与米兰达·盖茨基金会联合主席
以上仅供参考,谢谢!
When you are harvesting in your field and you overlook a sheaf, do not go back to get it. Leave it for the foreigner, the fatherless and the widow, so that the Lord your God may bless you in all the work of your hands. (Deuteronomy 24:19 NIV)
“你在田间收割庄稼,若忘下一捆,不可回去再取,要留给寄居的与孤儿寡妇。这样,耶和华-你 神必在你手里所办的一切事上赐福与你。(申命记 24:19 和合本)
When you beat the olives from your trees, do not go over the branches a second time. Leave what remains for the foreigner, the fatherless and the widow. (Deuteronomy 24:20 NIV)
你打橄榄树,枝上剩下的,不可再打;要留给寄居的与孤儿寡妇。(申命记 24:20 和合本)
When you harvest the grapes in your vineyard, do not go over the vines again. Leave what remains for the foreigner, the fatherless and the widow. (Deuteronomy 24:21 NIV)
你摘葡萄园的葡萄,所剩下的,不可再摘;要留给寄居的与孤儿寡妇。(申命记 24:21 和合本)
IN GOD WE TRU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