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汉代就已经引入了中国。先是小乘佛教,后是大乘佛教。但大乘成为了中国千年佛教思想的主体。为什么中国思想主要接受的不是小乘,而是大乘?这一直是一个饶有兴味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文 | 彭富春

在道家和儒家之后,中国历史又产生了以慧能的《坛经》为代表的伟大的禅宗智慧。但汉地为何在原始儒家和道家之后接受了佛教?这是因为中国人对于一种不同于儒道思想的新的智慧充满了兴趣。智慧是关于人及其生活世界的认识,是关于存在的真理的言说。

对于生活世界,虽然人们有多种描述和分类,但一般可以分成自然、社会和心灵三个方面。尽管儒道思想对于这三个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涉及,但它们仍有自己的重点。众所周知,原始儒家的主题是社会,原始道家的主题是自然。这也就是说,心灵在原始儒家和道家思想中并没有主题化。

但人是一个有心灵的存在者。人们除了对于自然和社会把握之外,还渴求对于心灵自身的深入探求。心灵的本性是什么?它是如何作用人的存在及其世界的?这是需要人们追问的问题。正好印度佛教本身就是一种心灵的宗教,它已经提供了关于心灵的系统的思考。自传入中国之后,它就广被人们所接纳。

佛教在汉代就已经引入了中国。先是小乘佛教,后是大乘佛教。但大乘成为了中国千年佛教思想的主体。为什么中国思想主要接受的不是小乘,而是大乘?这一直是一个饶有兴味的问题。一般认为,汉地本身就具有大乘气象。所谓小乘之人只是追求自身解脱,达到罗汉果位。而大乘之人却能自觉觉人,愿意普度众生,达到菩萨境界。

这种大乘思想的确在中国的儒道思想中已经得到了充分表达。如儒家的仁爱天下,道家的泛爱众物等等。因此,从儒道思想出发,中国人很容易接受大乘佛教思想,宣传菩萨精神。当然,大乘佛教在汉地的传播经历了一个过程。首先是空宗的介绍,然后才是有宗的弘扬。不管是空宗,还是有宗,中国人的佛教实践主要是采取了两种途径。

其一是读经。它是对于印度佛教经典的翻译、理解和阐释。当然,中国对于印度思想的把握不可避免地先行具有一种解释学的先见,用中国已有的语词和思想去理解印度佛学。在对于佛经的阅读过程中,人们不乏对于佛教基本教义进行各种不同的解释,由此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其二是禅定。一般认为,没有禅定,便没有觉悟可言。因此,禅定不仅是获得智慧的必要手段,而且是开启智慧的唯一途径。

禅宗作为佛教的一个派别,当然承认和接受了印度佛教的基本教义。这个教义的核心就是般若智慧的心色如一和空有不二。禅宗不仅认为自身是大乘佛教的一个宗派,而且还将自己的源头直接追溯到佛祖释迦牟尼那里。“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为笑。

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乃嘱摩诃迦叶。” 这也许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但这表明禅宗并非不是佛教,而是一个正宗的佛教派别,与佛祖的正统的思想一脉相承。

佛祖在佛教的开端处就主张以心传心,惟论明心见性。而禅宗作为佛教后来历史上的一个派别,不过是将佛祖已有的思想发扬光大了。禅宗突显了心的本性力量,故称为佛心宗或者心宗。

本文作者系湖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著有系列学术专著“国学五书”(《论国学》、《论老子》、《论孔子》、《论慧能》、《论儒道禅》,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与发行)。本文图片来源网络,标题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