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原诗:
【七言绝句】《秋蝉》
出品/北平永胜
婆娑懒上欲还迎,
渐入悲歌目雁声。
只祷苍天秋晚至,
身寒嗓咽不烦鸣。
————
【诗词制式】
〖韵〗《平水韵》下平八庚
〖律〗七言绝句,平起首句入韵
【诗题注释】
以“秋蝉”为题,咏物抒情。
【内容注释】
●起句——「婆娑懒上欲还迎」
“婆娑”是引子。
“上”,表心性。
而“懒”字是暗合秋之季节变换。
“欲还迎”表复杂矛盾的心情。
此句省略主语,以蝉的视角述说情状,采用借代方式,以蝉代人。
(兴兼赋的手法)
●承句——「渐入悲歌目雁声」
“渐”是无奈。
“悲歌”是以实化虚。
“入”是切题“秋”。
“目雁声”是移觉手法。
进一步渲染秋之景致。
(兴兼赋的手法)
●转句——「只祷苍天秋晚至」
“祷”是摹绘的手法。
“秋晚至”是以虚化实,与“祷苍天”形成递进关系。
(兴、比兼赋的手法)
●结句——「身寒嗓咽不烦鸣」
“身寒”是语义前置,勾勒秋的本质。
“嗓咽”是岐谬(夸张)的修辞手法。
“不烦鸣”是言志。
(兴兼赋的手法)
【诗词总结】
作为一首“叙景物凄凉为寄”兼“叙高逸为赠”的咏物抒情诗,该诗通过对蝉的心理活动摹写,利用多种修辞手法,借物喻事,借事喻人,巧妙地再现了“蝉”这一微小具象,对于自然、人世、人生的感悟与追求,对于各种修辞手法的熟练使用,尤其值得初学者学习借鉴。
【诗后语】
“咏蝉”这一诗词主题,经久不衰,其根本原因在于——蝉,被广大诗人赋予了其高洁的品质。
秋蝉的鸣叫渐行渐远,这是自然的法则。
当西风骤起,我们将再也听不到蝉那不屈不挠的声音,留下的不仅是我们对于自然的思考,更多的恐怕是面对人生的蝉(禅)境吧?
————
备注:本文作者为京城前资深媒体人,曾担任《人民日报·市场报》周刊副主编。
作者自2018年开始,在平台上开办公益诗词讲座以来,目前已经培养了4000多人次的诗词爱好者。
我们的口号是——听讲座、多读书、勤练笔、敢献丑,一年后你也可以成为诗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