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胡金华 上海报道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不断推进,为了进一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江浙沪两省一市再放“大招”!

9月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江苏省人民政府、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发布《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下称“规划”),这也是全国首个跨区域、协商性的国土空间规划。

之所以三地联动共建上海大都市圈,源于2017年《国务院关于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首次提出“充分发挥上海中心城市作用,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分工协作,构建上海大都市圈”;而在2019年《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推动上海与近沪区域及苏锡常都市圈联动发展, 构建上海大都市圈”。

规划显示,从具体的空间区域规划来看,上海大都市圈空间范围包括上海、无锡、常州、苏州、南通、宁波、湖州、嘉兴、舟山在内的“1+8”市域行政区域,陆域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7万平方公里。2020年,上海大都市圈常住人口为7742万人,GDP为11.16万亿元。上海大都市圈已占长三角约1/6的陆域面积,承载了长三角1/3的人口和约1/2的经济总量;更进一步的是,规划中还提出了更明确的目标:到2025年,上海大都市圈初步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区域框架,届时经济规模将接近20万亿元;到2035年,上海大都市圈基本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区域,届时经济规模将达到30万亿元;到2050年,上海大都市圈全面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区域,届时经济规模将超过50万亿元。

“本次规划坚持了开门规划的原则,在工作组织上,两省一市联合组建上海大都市圈空间规划协同的领导与组织机构,成立上海大都市圈空间规划协同工作领导小组和上海大都市圈空间规划协同指导委员会及专家咨询委员会。规划组织上,坚持多部门共同协作,由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会同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总牵头,上海8个委办局及其它地市人民政府共同牵头各项行动研究。规划编制过程中则始终坚持共同协商的原则,推动参与城市政府、部门、企业、市民的充分沟通与交流。”9月29日,上海一位参与推动规划落地的政府部门相关人士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首个跨区域、协商性国土空间规划出炉

“上海要建立的大都市圈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通勤圈,而是以地理邻近性为基础、功能紧密关联性为核心,并兼顾行政治理的完整性,由上海与周边8个城市共同构成的多中心城市区域。”对此,苏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曾伟刚分析指出。

在他看来,“1+8”九个城市语言相近、风俗相通,且每个城市都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领风骚。从环太湖的农耕文明,到沿运河的商贾繁荣,再从沿长江的工业化发展,到沿海的对外开放,水脉相依所以血脉相连。如今这里人口与经济高度集聚,是一个比肩发达国家的经济体。尽管空间发展重心不断转移,但彼此之间的休戚与共从未转变。未来从全球城市到全球城市区域,个体价值与群体价值将更加和谐一致,上海大都市圈将以更加开放、更加包容、更加多元的姿态参与全球竞争,共担责任、共享资源、共谋发展。

而在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管学院特聘教授陆铭看来,从全球发展趋势来看,随着经济现代化水平逐步提高,城市群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中心城市及周边的中小城市必然形成一体化程度最强的都市圈,成为生产要素高效集聚的增长极。围绕核心大城市,在半径几十甚至上百公里的范围内,建成网络化的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人口、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由市场力量进行配置,都市圈成为日常“通勤圈”。

“无论是国家的发展,还是城市群的发展,都需要形成以大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作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近年来,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大城市都正在形成与周边中小城市一体化发展的都市圈,合肥在近年来的发展尤其引人瞩目。”陆铭向《华夏时报》记者分析指出。

陆铭将长三角现已成型的都市圈与日本东京都市圈、大阪都市圈和名古屋都市圈进行比较分析称,东京都市圈在13000平方公里的面积上集聚了超过3700万的人口,人口占全国的三分之一,2020年GDP总量达15200亿美元,也大约占全日本的三分之一。因此,以东京都市圈作为参照,长三角的都市圈发展之路还很长。

“以上海为例,上海地处长江经济带的龙头与亚太沿海城市带的交点处,正加快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上海与紧邻的江浙中小城市形成的潜在都市圈11000平方公里范围内,人口约为3100万。如果将上海和苏州相加,两市的人口总量3764万,GDP总量为1万亿美元,人口多于东京都市圈,但GDP仍只有东京都市圈的三分之二。”陆铭比较指出。

因此,陆铭认为,省级的行政边界仍然对于一体化发展产生了制约。一方面,跨行政边界的轨道交通一体化建设仍然不足。例如,东京都市圈轨道网全长超过2750公里,虽然其中地铁仅约300公里,其余大量是城际铁路,但均发挥着一体化通勤的功能。但是以长三角上海和苏州为例,前者的轨道交通全网络运营里程831公里,后者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仅有254.2公里,其中还包括地上里程。如果再加上上海与毗邻城市之间的铁路里程约676公里,甚至拓展到大都市圈范围约778公里,仍然可以看到,在都市圈可比范围内来看轨道网,上海都市圈还有很大建设空间,其中的建设洼地,就在省际边界的两边。

“国家层面已经提出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外来人口的市民化进程。长三角一体化尤其现在提出建设上海大都市圈的目标应该要加速推行,尤其促进三角城市群内部流动人口市民化和城市间积分累积互认。未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需要在三个方面同时发力,促进外来人口的市民化。一是对于长期稳定就业居住的外来人口,确保以实际居住年限和社保缴纳年限为主要标准,加快推进市民化进程;二是在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特大城市之间,率先实现外来人口积分落户同城化累计互认;三是公共服务资源按常住人口进行配置,对暂时未能获得当地户籍的外来人口,加快推进公共服务(特别是义务教育)均等化。”9月30日,苏南地区一位教育界资深专家朱明(化名)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

超大经济圈如何打造?

在5.6万平方公里的陆域面积、4.7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上,如何打造未来经济规模能够超50万亿元的都市经济圈?

对此,规划提出,上海大都市圈将共建世界级高端制造集群体系,尤其加速提升四大技术成长型产业集群体系,分别为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巩固强化两大现状优势型产业集群体系,分别为绿色化工、汽车制造;持续培育未来战略型产业集群体系,分别为航空航天、海洋产业。

进一步来看,生物医药产业以上海张江、苏州工业园区为核心,联动各级各类中小集群,全面探索跨界创新,全力推进生物制品和高端医疗器械制造,探索临床研究与转化能力,实现国际影响力的研发外包,同时推行异地监管、 VIC8 新药孵化模式等。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按照苏沪引领、无锡、宁波、南通为辅、多集群布局的发展思路,形成上海、苏州两大产业链体系,发挥无锡、宁波、南通中端制造优势,集中力量做好芯片设计及高端生产。在苏沪锡通以外,鼓励多地同步发展具有关键技术的中小企业集群,共同完善产业链条。

高端智能装备产业按照常苏甬三核、沪通为辅、多集群布局的发展思路,全面加强高端智能装备制造的整体实力;新能源产业规划则提出合理推进新能源产业,形成以上海、南通、 湖州为核心的三大基地,重点发展风电氢能装备、储能产业集群,实现绿色循环产业 的全面提升。

同时,在上海大都市圈探索区域碳排放交易与碳金融制度的创新体制建设,引导培育碳交易咨询、碳资产管理、碳金融服务等碳交易服务机构,依托上海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探索建立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组织推动相关金融机构和企业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和绿色企业债券,将都市圈建成全国重要的碳交易平台和碳金融创新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在9月27日以视频会议形式举行的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实施推进会上,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指出,推进上海大都市圈建设是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向纵深推进的关键举措,上海大都市圈建设是上海与周边八个城市的“大合唱”,与南京、杭州、苏锡常、宁波都市圈等互为腹地、相互促进,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创造新的鲜活经验,汇聚资源、整合优势、联合起来,打造世界级都市圈,提升整体竞争力、赢得发展主动权。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