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怀疑探索者

(注:所谓“盖棺定论”,指的是人民群众心目中自有一杆秤,主流意见大体如此,并不是对任何人的不敬。)

苏南和苏北的网民之间就经常在网络上“开战”。但二者尽管互相看不惯,互相贬低的热火朝天,但如果其他省份的人也掺和进来,居然攻击江苏的任何一方,之前还互相丢炸弹的江苏人立即就不干了。他们会团结起来,一致对外:我们吵架再凶,那是我们兄弟之间的内部矛盾。我们互相抡拳头,没问题。但是外人没有资格教训我们。

当我们面对众多外国人的时候,尤其是全球瞩目的主要场合:这里是我的家,她是我的母亲。我们可以自省,可以改进,可以知耻,但不能任由外人过分的贬损和羞辱我们的家、我们的母亲。这就是情义和伦理。

在我的文章《》一文中,由于对比了莫言和杨振宁先生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的不同态度,有些人在留言区就对杨振宁展开了人身攻击。比如,说2016年杨振宁和莫言聚在一起聊天,随后杨振宁嘲讽了莫言云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之,大意是杨振宁嘲讽莫言是农民。里面列举有一条“罪证”:杨振宁说了两句话:你是农民的儿子,我是教授的儿子。这两句话被某些自媒体营销号截图放大,配上了特别夸张的标题,骗取了不少点击率。于是,不明真相的群众把怒火倾泻到杨振宁身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找了原始视频,从头看到尾,一连看了好几遍,又和朋友一起看,却没有看见一丝一毫杨振宁讽刺莫言的地方。

杨振宁开头大意是说,我和你走了不同的路,出生也不一样,人生经历不一样,比如,你是农民的儿子,我是教授的儿子,然后,我去领诺贝尔奖是怎么感觉,你领诺贝尔奖什么感觉,我们感觉不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是这么简单。自始至终,双方都是侃侃而谈,态度真诚,没有任何人尴尬,就是一个朋友之间普通的聊天场景。看看视频现场,台上台下谈笑风生,气氛其乐融融,没有任何违和感。大家可以找视频仔细看,任何有头脑的人都不会相信杨振宁会故意看不起别人。

我记得有《扬子晚报》一篇报道,一个10岁的南京小男孩是一个奥数天才,有一次和父亲在机场遇见他的偶像杨振宁,就上前打招呼,杨振宁和小男孩和蔼可亲的交流了很长时间,一点架子都没有,最后还鼓励他好好学习。一个没有任何架子的老人,会在公开场合公开嘲讽莫言?

这种很简单的事情,到了某些不良小编那里,如获至宝,把视频截头截尾,就变成了杨振宁嘲讽莫言的“大新闻”。一个人,为了骗取点击率,可以这样做哗众取宠的文章吗?

杨振宁为中国科学、教育、统战、外交做了很大的贡献,为中国培养了两代科研人才,而且分文不取报酬,请问这些无聊的人啊,您对中国的贡献在哪里?

我们看看杨振宁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是如何表现的?

杨振宁在当晚的演讲词中,怒斥了西方列强对祖国的侵略造成了国家的不幸。杨振宁说:

“今天,我站在这儿向你们叙述这一切时, 我以沉重的心情体会到这一事实;从不只一层意义上说,我是中国和西方两种文化共同的产物,二者既有冲突,也有协调。我想说,我既为我的中国根源和背景感到骄傲,也为我献身于现代科学而感到满意,现代科学是人类文明起源于西方的一部分;对于它,我将继续奉献我的努力。”他明显的表示“为我的中国根源和背景感到骄傲”。

后来,当外国记者询问杨振宁对中国的贡献是什么时,杨振宁谦逊的这样说道: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振宁

杨振宁是时时刻刻盼望祖国的进步,盼望祖国母亲在世界上受到更多的尊重。他没有一味的在外国人面前开启诉苦模式,而是“为我的中国根源和背景感到骄傲”,同时表示“”我将继续奉献我的努力”。

可以说,杨振宁是一个很有政治原则的人。这个政治原则,就是竭尽所能的维护祖国母亲的尊严。我们可以自己批评自己,但你们外国人不能公开的把我们的母亲描绘的过于丑陋。至少在我的当对面,你不能把我们的母亲描绘的过于丑陋。

而莫言堂堂一个大作家是这么做的呢?

当年的诺贝尔奖委员会给莫言的颁奖词是这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诺贝尔奖委员会给莫言的颁奖词

注意看关键词汇:“政治虚伪”、“人类最阴暗的一面”、“饥饿”、“没有真理、常理或者同情的世界”、“中国历史上反复出现的同类相残,这个世界中的人鲁莽、无助且可笑”、“虐待者”、“匪徒”......

这是把莫言本人的祖国描绘的比非洲还混乱黑暗一百倍,如同活地狱。如果祖国就是母亲,有人在你面前说:你的母亲虚伪、你的母亲代表了人类最阴暗的一面,你的母亲天天挨饿活该是穷命,你的母亲从来就没有真理、常理或者同情、你的母亲家族历史上反复出现了同类相残,他们鲁莽、无助且可笑......请问,如果是你,你还坐得住吗?

我就不明白,即使中国再阴暗、饥饿,还能超过非洲吗?这样极为不客观的描述,为什么你还能稳坐如山,甘之如饴?

我想,如果杨振宁没有获得物理学奖,而是获得文学奖,他也参加这次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当诺贝尔奖委员会给杨振宁的颁奖词也是这样的,他们一定会愤怒地提出抗议,强烈要求主办方修改颁奖词,否则就拒绝领奖。

而莫言居然就在现场心安理得的坐得住。不但坐得住,在随后的个人演讲环节中,用了洋洋洒洒8000多个字的演说,各种诉苦,什么挨打挨饿云云。这就是莫言在公共场合完全不讲政治原则了。一个人如果一点不讲政治,是要出大问题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是全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多少外国的政治人物、媒体记者、文人墨客和几十亿的大众在密切关注,其中原本就对中国不怀好意的人正打算对中国找茬呢。

一个人不讲任何政治原则,把祖国描绘的毫无希望、暗无天日,且对中国改革开放后的进步只字未提。这让很多原本就不够了解中国现状的普通人误以为——中国就应该是这样的,而且从来就没有改变过。以及那些原本就等着找中国麻烦的人又有了攻击的借口——你们中国最著名的作家都这样说了。

你把中国描写的怎么样,是你的创作自由,充其量是思想格局的问题,这可以讨论。我也支持给文艺作品很大的言论自由度。但是你作家本身不等于作品,在作品以外的公共场合是要有基本道德标准的。文艺没有国界,但文艺家有国界。文学可以无视政治,但文学家必须讲一点政治原则。

一个人在外国极度贬低祖国的时候,无论其描述的是否客观,作为一个被攻击国的公民,即使不站出来反对,道德底线也应该是保持“莫言”,而不是说:你说的太对了,我的母亲虚伪、我的母亲代表了人类最阴暗的一面,我的母亲天天挨饿活该是穷命,我的母亲从来就没有真理、常理或者同情、我的母亲家族历史上反复出现了同类相残,他们鲁莽、无助且可笑......

考虑到文学的特殊性,莫言完全可以在发言词中回忆一下创作心路,也可以对童年生活进行一点诉苦,但过于露骨的话完全可以先搁置一下。有什么不满,可以回国后在自家兄弟面前讲。没看见那么多不怀好意的外国人冷笑着就等着看祖国出丑吗?

这,就是莫言。一个不讲政治原则,一个做人做到如此随心所欲程度的大作家。一些他的支持者们口口声声的“伟大人物”!

想一想,莫言与杨振宁有何不同之处?显然,杨振宁的爱国心是没有问题的。但为什么表现远远好于莫言的杨振宁还会遭遇网络攻击呢?

我在这些日子观察了一下,每次只要出现杨振宁的新闻,都有一批ID对杨振宁予以无下限的诋毁,传播各类谣言。他们的发言都是一模一样,没有什么变化,甚至标点符号都一模一样,整齐划一。

这是我看见的在一篇文章里面的回复。有5个ID,每间隔一段时间,就回复一模一样的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个ID回复都一模一样,我很好奇,就点击进去,发现其中三个已经被系统删了。所以只截图到几个(应该先截图再点击)。如图,几个ID都是越一模一样的留言(没有更多的截图是因为我点击后系统抹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刚刚发现,所以来不及太多截图。

昨天我还看见一篇文章,留言区有针对杨振宁的攻击性留言,结果有900多个赞。我通过联络相关领域的专家朋友,用技术手段调查了一番,发现绝大多数的赞都是用机器刷出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华大学物理学主任朱邦芬院士说的很清楚,一针见血:到底是谁在攻击杨振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特别值得一说的是,所谓“杨振宁和父亲断绝关系”妥妥的是谣言。非常非常低级的谣言。事实上是杨振宁父子之间感情深厚,从来就没有发生过“断绝关系”或者“威胁要断绝关系”的事情。而所谓“断绝关系”的说法,来源于一篇IP在台湾地区的网文,由本名为加藤清一的人主笔,后来辗转被某些大陆自媒体转载,进行了添油加醋和自由发挥。

从史料看,杨振宁和他父亲关系一直很好,仅据公开的资料,1957-1960年杨振宁三次和父亲见面,在周总理的关心下,20世纪60年代后每年暑假都要与杨振宁的母亲飞往日内瓦与杨振宁一家团聚。从杨振宁加入美籍,直到1971年以前,他们的联系就没有中断过,父子会面至少10多次(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杨振宁四次回国探亲 揭与岳父杜聿明相见秘闻》),何来有些谣言中说的“断绝关系”?1971年杨振宁访华,又与父亲见面,他父亲高兴的对周总理说:“他就听我的。”1972年又探望了生病中的父亲,他父亲非常高兴。之后,他们一直保持书信来往不绝,在很多公开的重大场合又见面多次,直至他父亲去世,杨振宁也回国奔丧,人证物证俱在。

那么,所谓的“父亲一直不原谅我”的来源是什么?原来,这句话是杨振宁本人在自传里面说的,足见杨振宁的襟怀坦荡。

如果杨振宁不说这句话,别人就不可能知道这个事情,因为:在所有的人物传记、新闻报道、私人书信、亲友见证、旁人记叙中,杨振宁的父亲自始至终对杨振宁的决定没有说过一句话的怨言,而“父亲没有原谅我”是杨振宁自己的心理活动。杨振宁的父亲对杨振宁加入美籍不能回国肯定是遗憾的,但与儿子断绝关系则是居心叵测的境外反华网站的谣言。

从相关文献和证言的描述看,1960年代杨武之夫妇在欧洲与杨振宁团聚,杨振宁的母亲罗孟华亲历了大陆的一系列运动,坚决反对儿子回国,其父杨武之一方面希望他回国,一方面又害怕影响儿子的科学研究,内心是尴尬的、矛盾的。杨振宁的母亲对杨武之说:“你不要误导儿子,我摸黑起来去买豆腐,站排站了三个钟头,还只能买到两块不整齐的。”杨武之回到中国后,对他的孩子们说:“你母亲反对你大哥(杨振宁)二哥他们回到中国来,说回来不但得不到诺贝尔奖,而且还会受到冲击,我心里想你母亲说的是对的,但我没有直接说出来。”他又说:“我现在很矛盾,国内各方面有些失序,我怎能劝说杨振宁回国来呢?他回国来怎么还能继续做研究?”

杨振宁的二弟杨振平参加了1960、1962年在日内瓦与父母的团聚,他回忆说:“父亲希望能争取已经在物理学界成名的大哥回中国。大哥虽然非常愿意替中国服务,可是觉得中国当时的情况不利于他的个人的学术进展。回去之后,科研工作很可能有停滞的现象。他才40岁,如果继续在美国做研究,将来对中国的作用和增进中美科学界的关系恐怕会更有效果。父亲对儿子的看法也觉得有些道理。因此他心理上有点矛盾。”(来源:黄庆桥《杨振宁回国记》)但到了某些自媒体的笔下,就完全变了个味,凭空捏造出“断绝关系”的谣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振宁1980年即开始在兰州大学授课,照片摄于1981年

退回来说,“积谷防饥,养儿防老”,孝顺老人,指子女晚辈保障对父母长辈的物质生活之充裕,关爱老人是否健康长寿,绝对不是指政治倾向与意识形态,更不是指加入某一国的国籍。现代文明社会早已不是18世纪“朕即国家,出国即叛君父”的封建独裁愚昧时代,自由移民是成年公民最基本的人权,个人完全拥有定居某一国之决定权,即使是杨振宁的父亲也只有建议权,不能强迫其个人意志,定居在哪里与所谓的“不孝”八竿子打不到一起。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朱邦芬在2017年9月发表了一篇文章,列举了杨振宁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贡献,关于"杨振宁父子断绝关系"的谣言,朱邦芬院士辟谣如下:

他在文章《父亲与我》里写道,“我知道,直到临终前,对于我的放弃故国,他(指杨振宁父亲)在心底里的一角始终没有宽恕过我”。杨振宁和他父亲一直父子情深,杨武之从未对杨振宁加入美国籍说过什么,更没有写过什么,这句话只是杨振宁自己内心的感觉。我以为只有率真、坦诚的人才会把对自己形象有损且不为人知的内心独白揭示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于某些网民说杨振宁“美国不要了,晚年回国养老”,更是无稽之谈。

杨振宁在回国之前,马里兰大学就找了杨振宁,直接开出了50万美金的高薪,希望他退休后可以去工作。但是没想到杨振宁一口回绝了。知乎网民更是针对“回国养老说”看不过去,做出了反驳:

诸君难道就不盼着“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吗?

微博上一片“养老”、“圈钱”的声音真看不下去。

以他们诺奖、图灵奖获得者的身份,去世界上哪个国家不能养老?况且,要真论养老,天朝的医疗资源、空气质量比得上米帝?

“圈钱”的说法就更搞笑了,如果他们打算在中国建个实验室,不管多少钱政府都会买单,他们“圈钱”干嘛?养老吗?

科学家拿美国籍被说成“不爱国”,现在换成中国籍又被说成“养老”、“圈钱”,这是要他们去火星的节奏吗?

黄晓明结婚时,适逢屠呦呦教授获得诺贝尔奖。前者烧了几亿办婚礼,大出风头;后者辛勤耕耘、屡建功勋,却默默无闻。于是网民纷纷评论“科学家比不上艺人”、“一生努力比不上一场秀”等等,当时我这科研民工还小小地感动了下。然而今天下午打开关于“杨振宁教授、姚期智教授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的新闻、微博的评论,满屏的“养老”、“圈钱”,我又被震惊到了。这届观众。。。

中国多几个杨振宁教授、姚期智教授等为全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哪里不好吗?就算他们年纪大了不能战斗在科研一线,但他们作为世界最顶尖的科学家,可以带来诸如学术交流、合作、人脉等资源,可以左右政府对科研的态度和投入,可以带动年轻人对科研的热爱,可以传授他们的科研经验和感悟等等,那点“养老”钱简直就是一本万利的买卖啊。我个人巴不得世界所有的诺贝尔奖、图灵奖获得者都跑来中国“养老”呢。(评论区中有位清华的同学提醒:年逾古稀的姚期智教授如今仍在科研一线,而且今天还给本科生上课。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姚期智教授在十几年前就是清华的全职教授,“ 姚期智的全职回国,填补了国内计算机学科的空白:这不只是因为他无可争议的学术地位,更因为在他所从事的算法和复杂性领域,当时几乎还看不到中国国内学者的身影。”

杨振宁教授1971年就回国报效,2003年就已回北京永久定居,从七十年代开始,他为中美建交、中国的教育、科研甚至统一大业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然而,除了那段隔了五十岁的婚姻,那些说“养老”、“圈钱”的人,有多少了解杨振宁教授对物理学的贡献、对人类的贡献、对中国的贡献?

在如今各国的人才争夺战中,中国本来就处于弱势地位。现在两位世界级的学者放弃外国国籍加入中国,不管是为了叶落归根也好,为了身后名声也好,这都为国际顶尖人才加入中国开创了先例,正面典型一旦树立,效仿者必定纷至沓来,这就是“风向标”的作用。

贞观初年,在科举发榜那天,唐太宗带着几个内侍悄悄地来到端门前,只见许多新考取的进士排成长长的一队,一个接着一个地走了出来。唐太宗非常高兴,对身边的内侍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大唐盛世由此开始。

“ 人才之难万冀一,一士其重九鼎轻 。”

有人向我提问,“科学家杨振宁的人品怎么样?”我在这里列举一些杨振宁过往的事例,虽然都是一鳞半爪,都是拼凑起来也能窥见全貌。

1,杨振宁推荐的年轻学子,通常都可以到美国的常春藤联盟名牌大学读书,美国校方通常会给他这个面子。杨振宁在大陆有一个侄子,也想去美国念书,于是想走伯父杨振宁的门路。在这个年轻人来想,这种事情对于杨振宁来说只是小菜一碟、举手之劳。于是,这个侄子请杨振宁给自己写一封推荐信,把自己推荐给美国名校。但是没想到的是,杨振宁却拒绝开这个方便之门。

据杨振宁的堂兄弟杨振斌介绍,杨振宁为人极为正派,不愿为家人亲属谋私利,虽然杨振宁和杨振斌的家里有不少孩子也是学物理的,但是杨振宁从来没有写一封推荐信给美国的大学,这些孩子后来出国留学深造也都是凭借自己的努力。

杨振斌回忆说:杨振宁总是说,他自己没有亲自教学过这些孩子,对他们的学业成绩并不了解,如果写信推荐是不合适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学生上台提问,杨振宁认真聆听

2,20世纪80年代初,杨振宁专程回大陆定居1年,目的是创建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当时大陆的经济未有起色,南开大学很穷,科研经费有限,杨振宁自己掏腰包印刷教材和资料,从香港购买实验器材,运费也是杨振宁个人来出。

3,葛墨林院士介绍,杨振宁曾在70年代,当面向周先生直陈“中国政府的片面的平均主义已经毁了中国的科学”。他在归国的访问和讲学中,多次对于国内教育存在的问题经常提出自己的意见,“哪怕不被某些人欢迎”。“杨先生经常两头不落好。他不像有些人,拐个弯让你揣摩体会。这是学术大师直率的性格。”葛墨林说。

为了中国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发展,1972年7月,杨振宁当面给国家提意见,坦言中国科学发展的许多问题,强调需要更多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政府应采取一个多注意基础科学的政策,要抓好基础课的教学,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

1972年,中国准备上马建设高能加速器的计划,杨振宁是仅少数表示反对意见的人。当时科学界宣扬“大跃进”,而不是考虑实际效果。当时,我们规划的加速器是500亿电子伏特,而1971年国外已经在使用3000亿电子伏特的加速器。我们打算耗资1亿美金建造的加速器,是别人一二十年前就淘汰掉的。杨振宁据理力争,利用他的特殊身份给上面写信,最后导致这个工程拨款额削减为原来的20%。事实证明,当年的这个加速器项目已经沦为一个笑柄。多亏了杨振宁的直言,我们国家才节省下了8000万美金。70年代的8000万美金,是一个天文数字。在1972年,中国人的人均的GDP才130美金,8000万美金抵得上615385个中国人一年的GDP。但杨振宁也因此得罪了很多国内人士。

他还建议把著名的《科学美国人》译成中文,让祖国有更多的人了解美国和世界的科学发展。这些意见都被采纳。现在我们读到的《环球科学》,其实就是《科学美国人》引起大陆后的中文版本。目前,杨振宁还是该期刊的总顾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环球科学》

4,20世纪70年代末,杨振宁主动和美国大学联系,搞了一个中美学者学术交流计划,每年送一批聪明的年轻学者到美国去培训一年再回国。由于当时国家贫困,拿不出专项经费,杨振宁发着40度高烧抱病在纽约唐人街做现场演讲,号召华人给祖国捐点钱,在1周内募捐到了43万美金,他自己又捐献了工资的一部分,这才将学者们送出去深造。对于这个事情,交流计划的受益者完全不知情,杨振宁从来没有提过,直到20年后才被葛墨林院士透露出来。

5,有一次,高层请他去赴宴,杨振宁当即以下午“我已经有约会了”就拒绝了邀请。其实杨振宁下午是干什么活动呢?其实他是给学生上课。

6,2011年6月18日,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举办了一场“理论物理前沿讨论会”,纪念该所的理论物理研究室诞生25周年,并为研究室创办人杨振宁教授预先庆寿。耄耋之年的杨振宁拒绝被特殊照顾,坚持站立了一个多小时,当众宣读了自己关于冷原子的新发现。工作人员后悔没有提前给杨老先生备一把椅子,杨振宁也没有任何怨言。

更出乎人的意料,有学者因事提前离会,而杨振宁却一直坚持听完19日的最后一场报告,并即兴发言,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在治学上的想法。人们原本猜测,他做完自己的报告就会离开,但是他并没有立即休息,而是在做完报告后还主动询问听众有无疑问。在会议间歇,年轻的学生过来向他请教问题,他也耐心做细致解答,平易近人的让人心生敬佩。

7,杨振宁30多次到南开大学开会,当时南开大学给参加会议者的伙食标准是大陆学者5元,外宾40元。按照规定,杨振宁是可以享受外宾40元标准的,可是杨振宁拒绝了这样的伙食标准,而是和大家一起吃着5元的伙食。他认为人应该平等,做学术也应该平等,不应该搞特权。

8,杨振宁在纽约有一套风景秀丽的大房子,他把房子卖了,折合120万美金,捐献给了清华大学,用做清华大学高等学术中心延揽海外科学家的经费。清华大学高等学术中心就是杨振宁创建的,目前已经在国际上有了很高的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振宁的三个儿女

杨振宁他有没有儿女?

有,三个。可是杨振宁没有把资产留给儿女,而是绝大多数捐献给祖国。

据统计,杨振宁陆陆续续为中国高校至少捐献了740万美金。清华大学1996年就给他开出100万人民币的薪水,杨振宁也没有要。

9,美国马里兰大学为了延揽这位世界闻名的科学巨匠,主动给杨振宁开出50万美金的高额年薪,邀请他加盟。杨振宁直接对美国人说:no。

杨振宁拒绝了这笔巨款,接受了北京的邀请,到清华大学做全职教授。陈吉宁校长亲自去接他,说清华党委开会讨论过了,打算给你100万人民币年薪。90年代的100万元人民币在大陆也算得上是巨款了,但是杨振宁并没有拿钱。他把清华大学给自己1996~20222年的26年工资全部捐献给了学校,用于引进优秀的教师人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振宁在做学术报告

此外,杨振宁多年以来参加各种学术会议,为同行和学子们做学术演讲报告,协助援建了六十几座物理实验室,一概分文不取。

10,杨振宁90年代初到内地开会,在机场遇见一个认识他的年轻人。该年轻人热情的上前和杨振宁打招呼,发现杨振宁戴着一块很旧的手表。又问他:您夫人呢?杨振宁回答,她腰有伤在香港不能来。年轻人又看杨振宁坐二等舱,而且一个人没有人员陪同,就诧异的说,您怎么不坐头等舱,不是有单位来接待你吗?杨振宁说,没关系的,这样可以给接待单位多省一点钱。

11,杨振宁刚刚到清华大学做了全职教授,就主动要求给本科生上物理基础课。他提出,中国的大学只重视研究生是不对的,因为本科教育是很重要的。

当时,下海经商热已经传进校园,很多大学教授都热衷于创业,没有几个教授愿意亲自给本科生上课,而是忙着开公司。院士级别的大师给本科生上课,这是闻所未闻的事情。

杨振宁对校长说,现在没有教授愿意给本科生上课是不行的,我要起一个带头作用。说到做到,杨振宁给大学新生认真的上课,每次上课前都备课两个小时。这课一开就是一个学期,学生们对他的课评价很高。

12,朱邦芬院士是清华大学物理系的主任,与杨振宁算是同事。有一次,朱邦芬给杨振宁发工作邮件,发过了突然想起来,现在已经是凌晨时分了,杨振宁作为一个80多岁的老人应该早就就寝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杨振宁很快就回复了邮件。原来,杨振宁每天都辛勤工作到这个时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振宁以清华大学名义发表SCI论文的目录

杨振宁到清华大学很短的时间内,就有了很出色的工作成绩。当时清华的物理系人心浮动,有些专业课还要到北京师范大学请老师过来上,但是不一定能请到人。杨振宁到任后,一边制定发展方案,一边亲自招兵买马,很快就让物理系脱胎换骨。在杨振宁的带领下,凝聚态、冷原子、统计物理三个物理研究领域弯道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这在国际上也是罕见的。

13,杨振宁在清华创建了日后赫赫有名的清华大学高等学术中心,学校给日常运作经费,但如果要特邀一些有名气的科学家来担任访问教授,“中心”就要自己拿出钱来。因此,筹款成了“中心”最重要的工作之一。2005年5月,杨振宁奔赴香港为清华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筹款。他对李嘉诚说,如果李先生捐给研究中心10亿元,我们一定会用李先生的名字为该中心命名。由于杨振宁的不懈努力,不到一年时间,杨振宁就完成筹款1000万美元的初期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没有杨振宁的努力,就没有陈赛蒙斯楼

在清华大学内,有一座漂亮的陈赛蒙斯楼,这栋楼是杨振宁“弄来的”。“对冲基金之王”詹姆斯·西蒙斯(James Simons)的助手是杨振宁的学生,杨振宁让学生联系好詹姆斯·西蒙斯,亲自奔赴海外和对方谈话,希望他能捐一点钱出来,于是清华校园内多了一栋楼。

杨振宁招揽海外顶级人才都经常是亲力亲为,陆续已经有几十位有名望的海外科学家到中国工作,其中有7人后来成为了中科院外籍院士。

14,杨振宁经常对中国政府建言献策。据朱邦芬院士撰文回忆,杨振宁在90年代末独具慧眼的建议中国研制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器,为此多次上书。2017年1月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工作在20—100 nm范围的全相干自由电子激光,还正在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试运转一项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且同步发展更大规模的高重复频率的超导加速器驱动的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

朱邦芬院士点评说,“中国的自由电子激光事业在杨振宁先生的推动下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振宁先生参观上海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

15,杨振宁自己在清华大学居住的那栋“大师楼”,并不是学校出钱,而是他自己花钱在清华园内建造的。产权还声明归属学校,杨振宁自己没有出售权,仅有居住权。

杨振宁夫妇二人对物质追求很小,生活条件非常质朴。三联书店总编辑李昕曾经到杨振宁家里做客采访。李昕回忆说:“翁帆结婚以后,将夫妇二人的存款捐赠给清华近200万美元。翁帆和杨振宁并没用去追求豪华生活,他们的家,装修普通,陈设简单,与一般平民无异。”

截止2022年上半年,杨振宁已经陆陆续续向祖国捐献了至少740万美金(含价值120万美金的住宅一套)。

16,与科幻作家刘慈欣齐名的王晋康先生,他在微博上讲了一个他经历过的往事:

王晋康他经常参加高校的科幻迷活动,活动条件很是简陋,学校最多派一位学生会或团委的普通老师作陪,活动后到学生食堂撮一顿,从没有给过车马费出场费什么。他想,这样“低档次”的活动,有身份的名人是不会参加的,所以也根本没想过会与大名鼎鼎的杨振宁发生什么关联。

北京林业大学科幻协会会长是一个女生,而这个女生的学兄正好是杨振宁带的研究生。女生就对王晋康说,可以尝试着邀请杨振宁先生过来参加玩我们的活动。大家都忐忑不安,像杨振宁那样的大名人也能请到吗?女生联系了她的学兄,本来也没有抱着什么希望,让王晋康绝对没想到的是,喜讯传来,那头杨先生很痛快地答应了邀请!当时,科幻迷们一片欢呼雀跃,“心中已经憧憬着一代宗师与百十个毛头学生聚在一起吃饭的场景”。

可惜后来杨先生没能来,不是他爽约,这样的活动都要学生会向学校报备,清华大学校方在研究后坚决不同意,说杨老先年纪大了80多岁了,怕出意外。王晋康私下嘀咕,他认为很可能是由于这个活动太“低档”,官本位的学校很在乎这个。“于是我与杨先生就这样失之交臂,至今没有见面的机会。但我忘不了他的平易和童心,从此我对他更为崇敬。”

篇幅有限,我就列举16个小事例。杨振宁的人品怎么样,大家自有判断。

人民群众不是傻子。谁心里对祖国母亲更好,门儿清。

谈回莫言。莫言他发表什么样的作品,不管其阐述了什么内容,那是他的言论自由,也是创作自由。法无禁止即可行。我们国家也有强大的自信,不怕这几个作家会造成什么影响,所以甚至会出于统战的需要,给他们这些人几顶帽子几把椅子,养起来也未尝不可。但虽说法无禁止即可行,法律仅仅是维系道德的最低保障,在法律之上,还有情义和伦理。在我看来,哪怕身处万里域外,依然自居“龙的传人”,时时刻刻不忘“一颗中国心”,那就是满足了情义和伦理。

我之前也用了一个比喻,因为我曾经居住在江苏,也担任过城市论坛的高层管理者,所以了解江苏也有所谓的地域之“黑”。比如,苏南和苏北的网民之间就经常在网络上“开战”。但二者尽管互相看不惯,互相贬低的热火朝天,但如果其他省份的人也掺和进来,居然攻击江苏的任何一方,之前还互相丢炸弹的江苏人立即就不干了。他们会团结起来,一致对外:我们吵架再凶,那是我们兄弟之间的内部矛盾。我们互相抡拳头,没问题。但是外人没有资格教训我们。

当我们面对众多外国人的时候,尤其是全球瞩目的主要场合:

这里是我的家,她是我的母亲。我们可以自省,可以改进,可以知耻,但不能任由外人过分的贬损和羞辱我们的家、我们的母亲。这就是情义和伦理。

回忆起当年,郭英森事件让中国科学界遭遇了不白之冤,我听闻霍金打算在他的新作里面将这个事情写进去,作为中国“民科”的笑料。一旦落笔刊印,中国的形象将在全球几十个国家面前受损,中国的媒体和民众被“民科”愚弄的丑闻将千秋永存。我立即联系了在英国和美国的朋友,企图说服霍金,请他不要写进去。也多亏霍金笔下留情......

坦诚无私、一心一意维护祖国名誉和利益的杨振宁,他这辈子没有啥大毛病。而不讲任何政治原则、对外人面前对祖国不太“留情面”的莫言,就顺理成章的会遭遇更多的争议。

滚滚长江东逝水。中国崛起之势不可阻挡。两岸统一、民族振兴、国家富强,这是历史的主流。顺势则昌,逆势则亡!捍卫祖国尊严,为祖国和人民多做奉献,是顺势,是人心向背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