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9月19日,科望医药与药明生物共同宣布:药明生物将和科望医药达成合作,吸纳后者的苏州工艺开发和中试生产设施,同时保障其全球创新药管线的开发和生产需求。

科望成立于2017年,主做抗体类大分子药物。2019年年底,科望贷款1.5亿元用于苏州GMP生产基地的建设。十五个月后,厂房正式落成,用于中试生产。公开资料显示,科望的苏州工厂设施面积达5500平米,生产规模1000升,每年可生产约20批供临床试验用药物。

工厂建成时,科望CEO纪晓辉曾表示:苏州工艺开发和中试基地落成是“迈向产业化的第一步”。然而直到现在,科望都没有一个自研产品上市,用于试验用药生产的产业化基地也要转手卖掉

科望只是雄心勃勃的Biotech行业的缩影。从研发到生产再到销售,曾经,每个医药创业者都想建立属于自己的辉瑞或恒瑞;如今,很多事都变了。

曾经憧憬上市,如今选择“瘦身”

放弃苏州工厂的消息传出前,科望的发展势头一直不错。

科望的研发主要走两条路线:一是双抗药物,二是新型靶点的开发。目前,科望拥有15条研发管线,包括了VEGF、PD-L1、4-1BB这样的热门靶点,也有LAG-3、LILRB2、CLDN18.2等新型靶点。

放眼全球,科望的核心品种之一——VEGF/DLL4双抗只有艾伯维等三家外企在研,这是公司研发项目中进展最快的,已进入II期临床。另一款4-1BB/PD-L1双抗在国内布局的有天境生物、基石药业、德琪医药等,科望也在其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科望医药官网

总的来说,科望医药在双抗领域算进展比较快的。公司创始人纪晓辉、卢宏韬都是在生物医药领域有几十年行业经验的资深人士。纪晓辉曾担任罗氏全球合作部总负责人,后在科望的主要投资方礼来亚洲基金任风险合伙人。

成立五年间,科望完成了四轮融资,累计2.51亿美元。公司官网显示,科望的内部架构设置了董秘、投资者关系部等,俨然一副准备上市的面貌。据苏州工业园区的报道,科望曾计划在2021年登陆港交所,市值预计超过10亿美元,而且上市后估值预计每年增长30%。

然而,短短1年后,科望就传出了放弃苏州工厂的消息。

对于科望的突然转变,健识局向纪晓辉求证,未得到回应。科望生物官方也没有对此作出解释。

科望虽然公布了9条重点研发管线,但5条处在临床前,4个项目进入了临床。苏州基地落成时,纪晓辉曾介绍:2025年科望将迎来第一个产品

就算像纪晓辉估计的那么乐观,科望实现产品收益也会是3年后的事情。当下生物医药行业融资环境不好,科望还能不能有第五轮融资?能不能尽快上市?这都很难说

生物医药企业自建工厂的造价不菲。GMP生产、设备管理、EHS组建等各个环节加起来,投入的资金动辄上亿。为了建工厂,科望生物签署了1.5亿元的银行贷款合同。仅此一笔,就占到科望总融资款的10%左右

2021年5月之后,科望没公开任何新的融资,选择“瘦身”是科望不得不要迈出的一步。生产基地这样一大笔投入目前近乎闲置,想要到外部接CDMO业务竞争也很激烈。光是生产自有产品,又显得太过铺张。

卖给药明生物变现,或许是最合适的选择。

Biotech不再野蛮生长

过去几年,中国生物医药行业融资环境宽松,让所有人都忘了风险,花钱都很随意。

2021年6月以来,生物医药板块持续下行,进而引发一级市场投资收紧。生物医药行业正在经历困难,“怎么拿到融资”是所有药企的难题。手里的钱,必须都花在刀刃上。

Biotech不想成为Biopharma吗?肯定不是。

科望的选择很可能是迫于压力,这可能是Biotech行业回归常态的缩影之一

创新药企的核心在于产品创新,把控住“研产销”整个环节当然最好,但并不是每个企业都要做成全产业链。欧美很多中小型药企主攻研发,生产和销售都交给第三方,有的甚至研发成果也以向外授权为主。每家企业都自建大规模生产线,并不是行业发展的通行规律

实际上,科望的BD合作很活跃。科望VEGF/DLL4双抗引进自美国TRIGR Therapreutics公司;在研的OX40激动剂也选择与君实生物合作开发。

不止Biotech,医药大厂也有收缩战线的时候。2015年,国家药监局发布《生物类似药研发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各家大举投入生物类似药的生产。当年9月,辉瑞与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签约建厂,投入3.5亿美元,号称是辉瑞“2008年以来最大的海外投资项目”“全球第三个、亚洲第一个生物技术中心”。

结果,这个基地没有产出一支生物药,2021年转手卖给了药明生物。

辉瑞卖厂,也是因为行情发生了重大变化。辉瑞原本计划在杭州基地引入曲妥珠单抗、贝伐珠单抗、阿达木单抗等类似药,但几款药物迟迟没在中国获批;2019年,百奥泰、齐鲁制药和复宏汉霖等生产的生物类似药纷纷上市。辉瑞空有生产基地,但没产品,最后选择卖掉基地

说到底,建厂房比研发产品容易得多;各地引进生物医药产业比较看重生产基地的建设;上市募资时,投向实体基地也会比全投向研发观感上要好得多。这些可能是国内创新药企热衷于自建生产基地的原因。

资金充足时敞开来做,环境不佳时就开源节流。对整个行业而言,Biotech、Biopharma、CXO相互形成合作机制,未尝不是好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撰稿 | 杨曦霞

编辑|江芸 贾亭

运营 | 晓曦

图源 | 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