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永胜
附录原诗:
七绝·秋分
作者/暗香如沁
梧叶敲窗梦亦难,
缺圆如月自悲欢。
诗中百转兴亡句,
始信秋风至此寒。
————
〖韵〗平水韵,上平十四寒。
〖律〗七言绝句,仄起首句入韵。
【诗题注释】
以“秋分”为题,叙写节令变化,属于叙事题材诗。
【内容注释】
●起句——「梧叶敲窗梦亦难」
此句以拟人化手法起兴,以“敲”字带入时序变化,以“梦”字与秋暗合,以梧叶飘零为秋伤作衬。
(兴、比兼赋的手法)
★批注:
秋是诗词创作者永恒的话题之一,而悲秋悯秋更是绕不开迈不过去的坎儿。
纵观古人诗词,秋之色、秋之思、秋之韵的名篇佳作不胜枚举。
今人若想突破,写出名句好词,可谓难上加难。
但,越是这样,越考验一个诗词创作者的功力和水平,所谓“点铁成金”是时候表演真正的技术了!
●承句——「缺圆如月自悲欢」
此句以递进手法将梧桐叶与月与心相联系。
实现了由远及近、由外而内、由物质到意识,由微观到宏观再到主观的转变。
“自”字是双解,一解是独自。一解是来自于斯而伤于斯。
(兴兼赋的手法)
★批注:
此手法老到,包含三层含义:
第一、是梧桐叶有圆缺,这是自然界的本性。
第二、是月亮的圆与缺,这是自然界的规律。
第三、是心情的圆与缺,这是意识界的变化。
此手法从物质到意识,从微观到宏观再到主观,层层转进,丝丝入扣,表现手法自然妥帖,不留一丝痕迹,非高手不能为。
●转句——「诗中百转兴亡句」
此句将意识力加强,代入作者心思心情,实现了物质到意识的有效转换。
“兴亡句”是既虚且实的赋句,虚是泛指此类诗词,实是由此类诗词派生出来的,对朝代更迭,历史兴衰的感叹。
此句既有生发感慨,又有议论的含义存在。
(兴兼赋的手法)
★批注:
作为节令诗词的创作,大多是根据季节的变化,而安排诗词的内容。
秋,是收获的季节,同时也是悲天悯人、抒发情感的季节。
如何增强诗词的感染力,古代名家已经为我们奉献出了很多杰出的范本,供我们参考学习。
例如:
《秋晚·宿破山寺》
唐/皎然
秋风落叶满空山,
古寺残灯石壁间。
昔日经行人去尽,
寒云夜夜自飞还。
《宿石邑山中》
唐/韩竑
浮云不共此山齐,
山霭苍苍望转迷。
晓月暂飞高树里,
秋河隔在数峰西。
《送崔参军往龙溪》
唐/王昌龄
龙溪只在龙标上,
秋月孤山两相向。
谴谪离心是丈夫,
鸿恩共待春江涨。
《江上送客》
唐/李端
故人南去汉江阴,
秋雨萧萧云梦深。
江上见人应下泪,
由来远客易伤心。
《秋词二首》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
以上所例举诗词,都是古人秋诗中由兴感赋的作品。
当我们在写诗感到无从下笔,没有头绪的时候,不妨多观摩观摩前人同题材的诗词,并多看同时代优秀诗词创作者的作品,从中学习借鉴,寻找更多灵感,开启创作源泉,成就好诗好词。
●结句——「始信秋风至此寒」
此句突出一个“信”字,此字看似平常,实则笔力千钧,它是全诗画龙点睛之笔触。
因为没有它的举重若轻,就没有主角“秋风”的隆重登场,而没有秋风的到场,也就没有秋分至此寒的结论。
所以,这一句是为全诗最出彩的地方,也正是有了这一句,才使得全诗的表现力一下子就丰满起来了,张力毕现。
(兴兼赋的手法)
★批注:
秋风在此出现,既是主动的、也是被动的。
主动之处在于,它的到来是季节的安排,它不能违反。
被动之处在于,它何时到来与何时离去,都不是它所能决定的。
这正如诗词前述所摹——“梧叶敲窗、缺圆如月、兴亡句”,那些都是既有主动也有被动的因素纠缠在一起,所以才会在这时序变动之中,勾搅古人、今人的诗梦。
【诗词总结】
作为一首“叙景物凄凉为寄”兼“对景动情”的节令诗词,此诗如涓涓细流,娓娓道来,在不经意间将自然、心境、格局、世事延展铺排,既有个人情感的宣泄,也有悲天悯人,济世空衔怨的悲情成分诉说,读之使人不禁使人为之感染、折服。
【诗后语】
秋诗易写难工,关键之处在于,字词句的旧有窠臼难以摆脱,诗词内容无新意,总是在原地打转转。
还是那句话,要想点铁成金,就要会翻新,看看刘禹锡是怎么做到的,看看白居易的诗为什么写不过刘禹锡,看懂了,你也就明白了!
————
备注:本文作者为京城前资深媒体人,曾担任《人民日报·市场报》周刊副主编。
自2018年开始在平台上开办公益诗词讲座,目前已经培养了4000多人次的诗词爱好者。
我们的口号是——听讲座、多读书、勤练笔、敢献丑,一年后你也可以成为诗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