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就连活着也需要勇气!

因为有些人被告知,他们的生命对于世界毫无意义!

面对如此无理的偏见,面对残忍的暴行,他们该如何活出自己的生命价值?

今天,我们讲的这位幸存的犹太母亲,名字叫做拉海尔。她是如何在集中营里存活并诞下孩子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奥斯维辛集中营

犹太家庭生活:富足美好

拉海尔生于一个枝繁叶茂的大家庭,作为家里九位兄弟姐妹的长姐,她出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一个月之后,即1918年年底。

一家人生活在波兰第二大城市附近的一个非常古老而繁荣的城镇,但是犹太人历来在这个地区备受歧视。直到20世纪30年代,犹太人才大致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占当地人口的16%。拉海尔一家早已不是虔诚的犹太教徒,他们很少去犹太会堂,也未培养孩子成为犹太教徒,是世俗化的犹太人。

拉海尔的父亲是一位纺织工程师,就职于其岳父母,也就是拉海尔母亲的父母所开的纺织公司。一家人生活优渥富足,拥有一座三层公寓,公寓有一片大花园,还有两个露台。

当时,德语普遍认为是文明人的语言。拉海尔的父亲非常喜欢学习,自学了很多知识技术,而且受过很高教育。拉海尔遗传了父亲对学习的爱好,掌握了包括德语在内的几门语言。按照当时的习俗。拉海尔的母亲比父亲年轻得多。拉海尔出生的时候,父亲已经48岁,而母亲才19岁。

在拉海尔的成长过程中,母亲几乎总是在怀孕,所以拉海尔就实际承担了仅次于母亲的角色,即使有保姆,她也得帮忙做饭做家务,照顾弟弟妹妹,所以拉海尔从小就很瘦。

4个年纪较大的姐妹,人缘都很好。因为他们富有教养,衣着得体,通晓双语,尽管他们家族生意发达,家庭生活也很快乐。但是因为犹太人在波兰广受歧视,所以在20世纪30年代,犹太复国主义已经汇成洪流。

从16岁起。拉海尔就成为了犹太国家基金会的成员,为前往巴勒斯坦购买土地募集经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犹太复国主义

由于自己的青春岁月像个保姆,所以纳海尔下定决心要嫁给一个富裕的人,后来她认识一个外表英俊的年轻人,他的家里开着一家大纺织工厂,甚至还雇佣了非犹太人,这在当时很了不起。两人很快坠入爱河,走进婚姻殿堂。

婚后生活:对德国抱有幻想

婚后,两人住进了波兰第二大城市,这里是仅次于华沙的波兰第二大犹太社区。当希特勒兼并奥地利并赶走境内所有波兰人士,所有人都感到不安。而水晶之夜后,人们知道他的恐吓绝非说说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水晶之夜后的街景

当周围的犹太人陷入恐慌,并准备逃离时。夫妻两人还抱着侥幸,因为他们认为只有宗教化的犹太人才会成为目标,而不是像他们这样富有的、融入了社会的犹太人。他们两人看上去都像德国人,也都会说德语,而且一直对德国抱有幻想,觉得德国人是高度文明的。

1939年9月1日。纳粹发动闪电战入侵波兰,平民百姓和军事设施一样成为空袭目标,数以万计的人丧生,更多的人受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发动空袭

等到9月3日,英法两国对德国宣战时。夫妻俩想逃离也为时已晚了,华沙已经被德军围困。仅仅一个月,德国装甲部队的坦克就开上了华沙的大街,波兰宣布投降。

紧随入侵而来的是第一波反流浪潮。许多波兰德意志人,热烈欢迎希特勒的到来!他们开始煽动种族主义,公开羞辱那些他们曾经嫉妒的人。

传统犹太人经常受到暴力袭击,他们被拦住、被辱骂、被枪托击打,被剃去胡须,有时甚至被连根拔起,被迫用牙刷或祈祷用的围巾擦洗人行道,许多人被无缘无故绞死。商店和会堂的玻璃窗被砸碎,所有犹太节日都被取消,被抓去从事强迫劳役,禁止从事纺织企业的技术工作,被迫交出所有财产,现金交易也被禁止。

许多犹太人在德国入侵几日后就失去了生机和绝大财产,曾经的邻居加入抢劫犹太人的大军,他们甚至从别人的手指上抢夺结婚戒指。所有犹太人都被迫戴上黄色袖章,后来改为黄色星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佩戴大卫王星的犹太人

拉海尔的丈夫动用一切能够动用的手段,设法弄到了一些假证件。证明夫妻两人是雅利安血统的波兰德意志人,因为他们金发碧眼,所以伪装得很成功。

拉海尔一家早在德军进入波兰之初就被关进隔离区内,她和丈夫搬到了位于波兰首都华沙的公寓中。

但是到1940年11月,所有身处华沙的犹太人都被逮捕,并被强行送入隔离区,反抗者和逃脱者都会被枪毙。数10万人挤进面积只有209平方公里的区域内,过着日复一日的生活。拉海尔夫妻还算幸运,因为他们不用辛苦劳作,可以靠着她婆婆的财产生活。

但是几个月以后,一家人收到了搬出公寓的命令,因为这套公寓对丈夫一家四口来说太大了。

隔离区生活:救人与自救

随着情况的急剧恶劣,隔离区每月因饥饿、劳累和生病而死亡的人数上升到每月2000人。

拉海尔决定对穷人组织救济,她决定建一个食堂,让穷人每天能有一碗汤,一片面包。有些人领餐以后会支付几个硬币,他们就能再买些食物。但是只坚持6个月,资金耗尽以后,他们只好关闭食堂。

拉海尔转而致力于为那些难以熬过冬季的人收集衣物,尤其关注隔离区内的孩子。

在隔离区里,拉海尔与几位朋友去探望了一名62岁的医生,这位医生早在1912年就已经在华沙设立孤儿院了,他好几次放弃逃离隔离区的机会,因为他舍不得身后那200名流落街头的孩子。

医生请求拉海尔他们为孩子们寻找衣物,妇女们做到了。他们不知道的是,东迁行动已经开始了。于是在孩子们穿上妇女们找来的衣物的第2天,就被送出隔离区。而医生也一路跟随,因为他曾经说过:孩子们去哪我就去哪。

一列火车把他们送去毒气室,这样的遣送每天都在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遣送犹太人

一位犹太社区居委会的负责人,因为未能阻止纳粹所提出的每天提供6000名遣送者的要求,也拒绝服从这样的要求,于是毅然吞下氢化物胶囊自杀。

他留下纸条,写道:他们要我亲手杀害本民族的孩子,我无力反抗,唯有赴死。

早期的隔离区边界守备森严,但只要有合适的文件,人们还是可以进出隔离区大门。有些同情隔离区囚禁者的人不惜冒生命危险运送食物和燃料等关键物资,而一些男人和小孩,可以通过隧道和下水道运送信件及其他物资。

借助假证件,拉海尔的丈夫偶尔也会冒险走出围墙,购买必需品,或者打听拉海尔的家人的消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纳粹欺骗犹太人说,自愿参加遣送的人将会获得额外的食物供应、有机会在农场工作、有机会在温泉度假村里生活。拉海尔夫妻不为所动,因为他们决心留在一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遣送犹太人

形势越发紧张,党卫军军官在犹太警察的陪同下,开始到处抓人,并且将所谓的危险分子就地处决,几乎所有的隔离区的走私分子都被围捕和枪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用假证件已经太过危险,日益严重的食物短缺,正在加速犹太人的死亡,拉海尔的丈夫用尽家里的最后一点钱,拜托一名走私贩子将拉海儿和他带出隔离区,两人回到拉海尔的父母家。

拉海尔的父亲已经60多岁了,母亲也已经40多岁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再次与亲人相见,一家人都非常激动。

然而,逃出华沙隔离区就能得到解脱吗?

参考文献:

《天生幸存者》温迪·霍尔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