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985高才生下乡是不是屈才?

碧翰烽/文

据半月谈近日报道,有一批青年,选择在大学毕业后,作为选调生来到农村一线,在田间地头、村镇小路上谱写自己的青春。

湖南姑娘刘姣君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财政与公共政策专业,毕业后只身一人来到上海。身材娇小的她,现在是金山区张堰镇秦阳村的村党总支书记助理,负责整个村的党建、宣传等工作。“有人认为‘高材生’下乡是‘屈才’。但我觉得,乡村大有可为,从来不是一句空话。”刘姣君说。

“刚来的时候,大家都称呼我‘高材生’,话里透露着陌生,现在大家叫我‘小刘’或者‘小妹妹’。有阿伯砍了自家的竹子帮我撑蚊帐,有阿婆送我自家采下的百合花,我还会受邀去乡亲家里做客。”刘姣君说,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在基层把小事做好,就是青春价值的体现。

关于这个小刘高才生的下乡,我以为有两点需要首先澄清:第一,她这个下乡实际上是锻炼,因为是选调生,未来有很多成长机会。不是一般的下乡。

第二,从其下乡的地点来看,是上海的农村。这样的农村肯定不比一般的农村,可能比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市县乡条件还要好。所以,这个下乡也没有多少代表性。

那么,高才生下乡究竟是不是屈才?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认识?

首先,什么是高才生?标准应该是什么? 是凭学历,还是凭资历或能力?目前来看,更多的还是比学历。比如本科生,是不是双一流或985、211?比如是不是硕士、博士?

其次,基层应该需要怎样的高才生?有没有舞台适合高才生的施展? 这一点才值得思考。也就是说,基层迎来了许多高才生,能否让高才生有用武之地?

本来,基层的舞台是广阔的,是适合广大青年人才施展才华的。然而现实是否如此,至少从一些基层单位的人才流失,就可见端倪。比如年年招人、年年留不住人,尤其是一些高才生。

这个现象是值得注意的。因为一方面是人才浪费;另一方面也对其他非高学历人才不公平,机会一次次丧失,但位置却空着。

所以,高才生下乡是否屈才?一方面岗位是否匹配,再一方面就是有没有良好的人才环境。

当然,一个优秀的人才,需要在基层锻炼,这样的机会是难得的。因为可以更亲密地接触自然、接触群众、接触社会。我们现在一些人,就是离基层、一线太远了,从而高高在上,已经弄不清社会的本来面目。

何不食肉糜。往往就是如此。

可以说,有的高才生是需要到基层锻炼,但真正的高才生,基层也是留不住的,一般都会往高处走的。这是普遍的客观规律。

再次,高才生的最好创业创新舞台应该在哪里? 这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现在有太多高才生进入体制内。有观点就认为,大家都拥向体制内,不利于财富创造和科技创新,应该要更多进入市场、社会,才能创造更多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