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时候会在电视剧中看到这样的桥段,某些凶手受到小说家的启发,在现实中去模仿小说情节杀人。而我们今天要说的这起真实案件,却是小说家受到疑凶的亲自指点,写出了一本大火的完美犯罪小说,而这本小说,又指导了另一个凶手实施犯罪。

那么,这到底是怎样的一起曲折的案件呢?

1930年,澳大利亚警方接到报警说有个人失踪了,警察到当地调查的时候,发现不只是报案中的这个人失踪了,当地还有另外两人也失踪了不短的时间。

奇怪的是,三人都没有留下任何痕迹,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而就在这时,一本刚出版的小说引起了警察的注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温迪之沙》小说封面

原来,这本名为《温迪之沙》的小说,讲述的是一起“完美谋杀案”,而书中的某些情节和现实的案子有着惊人的相似,都是发生在失踪人员所在地区,都是受害人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并且,没有丝毫头绪的警察按照书中描写的杀人手法进行调查,在一座小屋里发现了燃烧过的篝火,而灰烬里还有烧焦的骨头碎片,这也和小说里的手法一模一样!

除此以外,警察还找到了一颗牙齿和一枚结婚戒指,经过失踪者妻子和珠宝商的确认,这枚戒指属于失踪者。

现在,警察将怀疑对象放在了这本小说的作者——澳大利亚作家阿瑟·厄普菲尔德身上。

大概所有侦探小说家,心里都在向往写出一件“完美谋杀案”吧。厄普菲尔德也不例外。

某次,他打算写一起“完美谋杀案”,让受害者消失地无影无踪,来给笔下的主角制造困难。但他冥思苦想许久,也没想到一个完美地处理尸体的方式。

这位作家当时还在外面干着兼职,于是苦闷之下就跟自己的监工讨论这个问题。却不想监工一听他的烦恼,立马就给出了解决方案。那就是:先隐秘地将受害者杀死,再射杀几只像袋鼠那样的大型动物,然后将人和动物的尸体一起烧了,筛出金属和未烧化的骨头,最后用酸将金属溶解,把骨头碾成粉末,丢在风中。

小说家一听,觉得这个计划只要执行到位,的确是一个很完美的犯罪方法,于是欣然采纳,将这个方法运用于自己的小说中。而小说完成后,也顺利交由出版社出版。

却不想,正在这个时候,失踪案却爆发了出来,人们惊讶地发现,小说中的某些情节和失踪案的细节很类似,于是这本小说快速风靡起来。

随着小说的大火,同时到来的还有警察。因为失踪案发生在小说出版以前,普通读者根本就不可能按照书中情节来杀人,那么,能这么高度相似的情节,必然是出自作者或者出主意的那个人。

本以为案子就快破了,但警方万万没想到,这其中还有其他人的事。

因为作者为自己辩解,在书还没有出版的时候,这个杀人手法就已经流传出去,让很多人都知道了。

这一切都源于作者那强大的胜负欲,他想写一个最完美的案件,于是不停地跟周围人讨论细节,甚至邀请别人来破案,力求堵上所有的漏洞。所以,他身边的同事其实都是有嫌疑的。

于是警察只得把所有人都调查了一遍,其中有一个人嫌疑十分重大。他是个才来工作几个月的新人,但是他用的是假名,而且还是一个在逃小偷。

警察重点调查这个人的时候,从他的财物里发现了属于失踪者的一块手表,还发现失踪者的支票都被他兑换去买酒了。

这下真相大白,原来这个新人梦想干一番大事业,但是又没钱,于是便想杀人劫财。

正好厄普菲尔德所讨论的完美犯罪给了他灵感,所以他就真的去实施了。但是,他的贪欲让这场“完美犯罪”露出了漏洞,犯罪方法的最后一步是用酸将金属溶解,彻底抹去痕迹,而凶手留下了受害人的戒指和手表等财物,这也是他暴露的关键。

案情一波三折,最终破解了谜团。

值得一提的是,另外两个失踪的人一直到后来也没有找到任何痕迹,或许,他们才是最先被实施这种“完美作案手法”的人。所以,人们一直在怀疑那位给作家提供了作案手法的人是杀害另外两个失踪者的凶手。

你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