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变暖,我们怎么办?

甚至都不是从今年开始,极端天气在全球各地频频上演,刺激程度堪比灾难大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产生极端天气的原因是气候变暖,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是,化石燃料燃烧释放的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CO₂为主)过量排放。

与工业革命前相比,如今全球平均气温已经上升了1.1℃,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则高出了4.8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联合国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预测,地球升温将引发程度不同的危害:

1℃时:水资源短缺加剧,海岸洪水增加,两栖动物灭绝加剧;

2℃时,30%的物种面临灭绝风险,疾病负担增加;

3℃时,农作物产量下降,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

5℃时,物种大灭绝,粮食大减产,洋流紊乱,海鲜上岸。

二、自救,趁着还不晚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人类能做的大概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直接躺平。与其采取代价高昂,且效果未知的措施去防范,不如学会适应气候变化。诸如旱了多浇水,渴了多打井,热了多饮冰。

2、地球工程。第一种方法是升级出能直接从大气中清除CO₂的技术;但受限于人类科技水平,第二种方法则看着更靠谱一些,即减少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从而抵消CO₂累积造成的升温。

比如每年挤爆几个人造火山。1991年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爆发,2 000万吨火山灰被喷射到平流层,让全球的温度下降了0.4℃左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介于躺平和干预之间就是减缓。包括采取行动减少CO₂与其他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其浓度,该方法也是后来人类努力的重点。

地球工程类似于进ICU,只有在其他治疗方案失效的时候才能使用,真要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可都是类似流浪地球级别的,副作用未知。

就好像《三体》中人类选择掩体计划而放弃了曲率飞船一样,科技树该点还是要点,即便存在道德风险,一旦不幸言中了呢?

三、努力,一言难尽

围绕着减排,人类所做的努力也是一言难尽。

1、1994年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奠定了国际气候变化商议的基础。

然而,它似乎说了,又好像什么都没说。

最终目标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

调子起高了,目标又过于缥缈,结果是该干嘛还干嘛。

2、1997年签署的《京都议定书》,是第一份,也是当时唯一具有约束力的气候变化国际协议。

主要的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了减排目标,整体在2008-2012年间将CO²和其他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5%。

由于未缔约国不承担减排成本,占了缔约国的便宜,最终流于形式。更别说还有一些口惠而实不至的国家。

该协议生效的前前后后共经历了美国三届政府,到小布什任期干脆就直接退群了。

3、2009年哥本哈根大会召开,其目的是替换2012年失效的《京都议定书》。

然而,由于各方小算盘噼里啪啦作响,这次会议并没有提出具有约束力的排放限制目标。

既然减排谈不拢,毕竟七十亿双眼睛盯着看,会也不能白开,好歹通过了一个气候目标,即气候变化控制在不超过工业化前水平2℃的目标。

4、时间转向2015年,有了前车之鉴,巴黎气候大会则显得更成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形成的《巴黎协定》是继《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之后,人类历史上应对气候变化的第三个里程碑式的国际法律文本。

依据协定,各国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定减排目标。到大会结束, 184 个国家提交了自主贡献计划,涵盖全球碳排放量的 98%。

作为气候问题的困难户,美国在懂王与睡王的极限拉扯下,又玩儿了把去而复返的横跳。

俄乌战争引发的对俄制裁,让刚经历过高温炙烤的欧洲,马上又要面临取暖靠抖的困境,纷纷重启煤电,谁又顾得上减排计划?

人类经历了飞速地发展,终于到了要直面这场气候赌局的时刻,毕竟才刚入局,总还来得及改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