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元生髓汤,中医药方剂名。具有健脾升清,益气养血,清肝补肾,舒筋通络,祛湿化痰、开窍等。临床常用于治疗脊髓或神经系统疾病。如面色苍白、身弱体虚、头晕耳鸣、四肢麻木、大小便障碍、性功能障碍,月经不调,舌体肥胖或溃疡、脉搏虚弱,经脉失养,嗜睡,痴呆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复元生髓汤精选: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白芍,当归,地龙,黄柏,知母,淫羊藿,西红花,鹿角片,全蝎,全虫,蜈蚣......等(具体需要根据病人情况开方)。

肢体麻且多属气虚风痰入络,阻遏营卫运行,内经曰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宜不用。

四个基本点:

1、健脾升清,益气养血

这种方法适用于脾胃虚弱的人。症状包括面色苍白、身体瘦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头晕、四肢麻木、不思饮食、大便稀薄、舌体肥胖或溃疡、舌质淡、苔藓薄白、脉搏虚弱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清肝养肝,润燥舒筋

该方法适用于肝经郁热、筋脉失养的患者。症状包括四肢笨拙无力、筋脉挛缩、情绪不稳定、易怒、舌红而干、苔藓薄黄或白、脉弦细或数。

3.补肝肾,滋阴清热

该方法适用于肝肾不足、髓枯、肌腱无力的患者。疾病发病缓慢,下肢无力,腰脊酸软,行走不稳定,咽干耳鸣,头晕,或遗精、遗尿、大便失禁,或女性月经不规律,甚至步行完全废弃,腿胫骨肉逐渐脱落,舌红苔藓少,脉冲细数。

4.祛湿化痰,活血通络,开窍

该方法适用于痰湿瘀血阻络、痰蒙心窍的人群。症状包括四肢无力、软麻木、身体困重、胸闷、表情冷漠、嗜睡甚至智力丧失,或痴呆、舌紫暗或瘀斑、苔鲜油腻、脉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脾胃不足、肝经郁热、肝肾不足、痰湿瘀血阻络、痰蒙心窍等。应分别治疗健脾升清、益气养血、清肝养肝、润燥舒筋、补肝肾、滋阴清热、祛湿化痰、活血通络、开痰开窍等。

如果由于各种原因引起气血亏虚则可出现一系列的病症。主要可归纳为脏腑失于濡养、血不载气两方面引起的病证。

脏腑失于濡养:一般表现为面色苍白、唇色爪甲淡白无华、头晕目眩、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皮肤干燥、头发枯焦,以及大便燥结,小便不利等。

血不载气:中医认为,血为气之母,气赖血以附,血载气以行。血虚,气无以附,遂因之而虚,故血虚常伴随气虚,病人不仅有血虚的症状,而且还有少气懒言、语言低微、疲倦乏力、气短自汗等气虚症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血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它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在心肺之气共同作用之下,内至脏腑,外达筋骨,对全身各脏腑组织起着营养作用。但如果由于各种原因引起气血亏虚则可出现一系列的病症。主要可归纳为脏腑失于濡养、血不载气两方面引起的病证。

(1)脏腑失于濡养

脏腑失于濡养一般表现为面色苍白,唇色爪甲淡白无华,头晕目眩,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皮肤干燥,头发枯焦,以及大便燥结,小便不利等。

由于心主血,肝藏血,所以临床上血虚主要表现在心肝二脏。心血不足表现为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神志不安等。肝血不足,不能上荣则面色无华,眩晕耳鸣,两目干涩,视物不清或雀目;不能濡养筋脉,则肢体麻木,筋脉拘急,肌肉抽动;由于中医认为肝主筋,爪为筋之余,肝血不足,爪甲失养,枯薄脆裂。中医五行学说认为,心为肝之子,肝为肾之子。根据虚则补其母和阳生阴长的道理,在治疗时补心常兼补肝,补肝常兼滋肾。在血虚较为严重的情况下,补血方内还常加入补脾肺之气的药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医认为,血为气之母,气赖血以附,血载气以行。血虚,气无以附,遂因之而虚,故血虚常伴随气虚,病人不仅有血虚的症状,而且还有少气懒言、语言低微、疲倦乏力、气短自汗等气虚症状。临床常见血虚而致气虚的慢性失血证。特别是在大失血情况下,气随血亡而脱,此时气脱反而成为主要矛盾。大气下陷则出现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气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

首先,“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是血液生化之源,饮食有节,脾胃运化功能正常,则血液生成自然源源不断。所以,补血必须先健运脾胃,脾胃强健则生化之源不绝。

其次,气可以推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如气的功能减退,化生血液的功能也就减退,又因“气为血帅,血为气母”,血虚均伴不同程度的气虚症状,故在补血时不宜单用血药,而应适当配伍补气药,以达到益气生血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