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秋来,该换茶了!

暑热渐渐退却,心也安然开来,取出前年藏的白茶饼,隔了窗棂吹进的淡淡秋意,细细的看,色沉心润,愈发的欢喜了。

藏茶,有时候,是收敛那些不能忘却的欢喜,或者是不能忘记的人,待到某年某月,再去重新打开封印的回忆,一杯滚水,便鲜活如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隔年的莲蓬,在案子上待得日久了,有了些许灰尘,且今年的新鲜莲花莲子也上得桌来,便换了下来。

或许年龄大了吧,竟然觉得这粉粉白白的荷花着实好看,比那份带了枯槁的古雅更容易得人欢喜,来来去去的人都说,这花朵儿真让人爱的不行了。成把的小荷花骨朵,剪了长长的梗,扎成一束倒挂在书架上,慢慢风干。

小莲蓬也挑选四五支用麻绳子扎起来,倒挂了,与荷花朵儿一起风干,那些香味就渐渐的掺进去秋日阳光的味道,虽然颜色慢慢的暗淡,香味也日渐消散,但是却成了另一道风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岁月的痕迹,与那些线装的书是及其相配的。

相识十数年的阿朱现在还在画画,她说,这些莲蓬可以放在实木画框里,挂在白墙上,就有了萧萧远山清秋意,即便是身居闹市,也能听到禅寺的钟声,在夜里,在这支淡淡的枯槁的莲藕上,也在眼前这一盏清茶之中。

若有老友来访,相对而坐,一盏茶便复活了旧日时光。若一人独对,淡淡墨痕一帘书香倒也不辜负这一杯茶的温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刻,禅便是茶,茶便是禅!好茶,配得起山间明月,配得起松涛晚钟,配得起一竿修竹,配得起一壶春秋。

那日,却在伟姐的桌上,与那朵成了杯垫的莲蓬相见欢,难相离,原来,秋日,这壶珍藏多了数年的茶,与这枯莲座,才最相得益彰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在汉代之前,人们饮茶对茶具的使用并没有过多的苛求,但求其洁净,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茶文化在盛唐得到空前的辉煌。“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诗人卢仝的诗句霸气十足,但是也恰巧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统治者对茶文化的重视。

饮茶之乐,饮茶之雅,从而对茶具的要求也日渐精美,金银为优富贵汤,宋元陶瓷名扬天下,明清则返璞归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姿态,修竹可做杯盏,林木亦可馨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伟姐是深谙茶道的资深茶师,与茶浸淫,心灵手巧。这隔年的老莲蓬,却也被她数次蒸煮做成了茶垫,温润了岁月,雅致了风情。

小砂锅里一汪清水,三两只干硬的莲蓬,在水中轻轻翻滚,她不时拿起手边的茶箸翻动,素手如霜,很是好看。

煮软了,取出其中的莲子,寻了一养了满满一钵铜钱草的青石臼子压上,半日,饱满莲蓬变成了一高不过半寸的扁圆,若陈年小荷叶,色成暗褐色,摆在朱色的茶桌上,衬着青瓷的杯子,着实好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烈日下晒上三两日,这莲蓬便成了形。

伟姐说,这枯莲座,有了春日风情夏日暖阳着了秋日熏风,入了水净其心,去其子,到也无牵无挂,若应了那句赤条条来,赤条条去,与这尘世再无挂碍,可真得算的是六根清净了。

醍醐灌顶,煮雪烹茶,清凉自在,茶禅一味。望着伟姐含笑的面容,心头竟然一阵宁静。前些日子,伟姐去山中寻茶,住在武夷山。

窗外云海翻腾,室内一瓯茶香,年逾七旬的师父,汲了山涧泉水,烹煮隔年旧茶,案几上是带着露珠的山花几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尘世,虚无,入境,出尘!

仿佛,生命在此更迭交替!

原来,这茶席之间,茶盏,花枝皆为实,蕴含其间的韵味精神则为虚。烹茶人的一招一式皆为茶汤所御,此为实物,而事茶过程中的专注、无我则是最为宝贵的心悟。

枯莲座,无尘心,一杯茶,一壶春!饮罢,这日子便也过去了一个春秋。

作者:萧陌丨弘益茶道美学撰稿人

•排版编辑✎ 知秋公子

•图片来源:网络及微博@青简Ja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