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晚霞的余晖透过纱窗,在地板上留下斑斓的光斑。

男子放下喧闹的电话,扭头看向绚丽的地板,佝偻的身姿在阳光之下倒映出伟岸的影子。

遥想此时的东方,已是夜色笼罩,暗无天色,这般美景或许不复存在。

将自己一生称为“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的张益唐为何在功成名就之际,拒绝回乡?

高歌猛进,势如破竹

张益唐,1955年出生于上海。自幼就沉迷于数学的奥妙,九岁便开始研究勾股定理。但因时代不济,高中毕业的他只能选择在一家工厂里上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光荏苒,待到1978年高考恢复,张益唐抱着尝试的心态报名参加,可惜,或许是许久没能接触考试,张益唐并没有金榜题名。

尽管如此,始终对数学充满兴趣的他不愿意放弃一个继续深造的机会,便决心第二年重新再考。

皇天不负有心人,潜心读书一年的他成功考上了北大数学系。就这样,他带着简陋的行李箱孤身前往北京。

初生牛犊的张益唐凭借着出色的数学天赋在数学系中闯下显赫声名,其同学皆是自叹不如。

四年时间转瞬即逝,尽管张益唐以优异的成绩从本科毕业,但是对数学的渴望迫使他继续留在北京大学就读硕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硕士学位依旧不能满足张益唐对数学宛若黑洞般的渴求。于是,在北大校长的极力推荐下,张益唐做起了去美国深造的打算。

做事素来果断的张益唐在告别亲人后,便提着木箱,只身前往位于大洋彼岸的美国。

来到美国的张益唐并没有被眼前的繁华所迷惑,直奔此行的目的地——普渡大学。

踌躇满志落得一事无成

七,对于数学来说,是一个质数;对于张益唐来说,七年便是就读博士的最后一年。

在这七年里,勤勤恳恳的张益唐在导师莫宗坚的帮助下,花费了两年时间写好了证明雅可比猜想的博士论文。

论文一经面世,全世界都为之震撼,纷纷聚焦于此,看看这名不见经传的中国小伙是否能够证实这一猜想。

结果在全世界数学家的审视之下,论文果不其然出现了错误,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个错误竟然出自于导师莫宗坚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来张益唐在论文中引用了导师莫宗坚曾经发布的一篇论文的内容,而这个内容在众多数学家的细心推敲之下,是错误的。因此,张益唐的证明结果也是错误的。

不仅如此,自己的一篇重要论文被数学界彻底否定,让莫宗坚丢尽颜面。他将其怪罪于张益唐的身上,并刻意拖迟了张益唐的毕业。

祸不单行,见张益唐迟迟未能毕业,普渡大学的教授们也不愿这般糟蹋一介才子,便认为这个博士论文的其余部分很有价值,在最后期限前给予了张益唐博士学位。

虽然校方通过了他的博士论文,但因为之前的缘故,莫宗坚却不愿意为他写一封推荐信。

这意味着:一直投身于数学研究的张益唐,在毕业后没有办法从事于自身专业相关的工作,更不用谈继续深造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益唐作为当时北大数学系最为出色的学生,北大校长丁石孙自然时刻关注着他的消息,听闻张益唐没能在美国实现理想,便邀请他回到北大执教。

张益唐感激之余,还是婉拒了校长的邀请。

张益唐生性并不鲁莽,或者说是研究数学的人不会轻易的被怒火冲昏头脑。但这一次,张益唐决心争一口气,不是想要证明什么他有多么厉害,而是要告诉别人,那些失去的东西谁也夺不走。

然而,经济问题率先摆在斗志昂扬的张益唐面前。博士毕业的他失去了经济来源,那些微薄的积蓄根本撑不到他实现理想的时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数学,张益唐也没有拿得出有的手艺,便只能送快递,端盘子,做收银员。这些不过杯水车薪,根本找不到一个适合学术研究的房子,张益唐也只好先住在朋友房子的地下室里。

在四处谋生的期间,张益唐不仅没有放下对数学的研究,还在一家餐馆结识了自己的一生所爱。

时间来到新世纪的浪尖,在英特尔工作的校友唐朴祁,找张益唐帮忙一个网络设计上的难题。出人意料,张益唐只用了七天时间便解决了这个问题。

唐朴祁震撼之余,不由对其产生了天才的惋惜之情,便决心帮助他走出这朝不保夕的现状。

在北大校友的引荐下,张益唐开始就任于新罕布什尔大学的临时讲师一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益唐虽然不算风趣幽默,但凭借着出色的数学底蕴依旧收获了学生的一众好评。在几年的辛勤教学下,他的教学水平终于得到认可,这份临时工作变成了正式工作。

当张益唐不必再为生计担忧时,已经到了逼近六十岁了。曾经婉拒回国邀请,誓要在美国拼出一片天地的张益唐如今在数学界中依旧默默无名。

曾经踌躇满志的少年在遭遇不公际遇时,却未曾埋怨。白驹过隙,青春的流逝让张益唐已经不能够整日伏案桌前,但那一颗痴情于数学的赤子之心却永驻心间。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一三年,张益唐在《数学年刊》上发表了《素数间的有界距离》,其论文的主审人之一伊万尼克是当今顶级解析数论专家,他表示,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定理。

这一激动人心的消息很快在数学界传开。各类刊物开始大肆宣扬,例如《自然》杂志就在网上快速通报了这一成果。

一夜之间,张益唐彻底在数学界闻名,也因此奠定了他在国际数论学术界的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成名后的张益唐仍像过去一样低调淡定,面对外界的喧闹,他不以为然,继续做着往前该做的事情。

他不会因为贫贱而放弃数学,更不会因为一时的出名而迷失自己的本性。

然而,树大招风,见张益唐举世闻名,他的导师莫宗坚不惜放下姿态,前来攀附名气,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的文字来叙述张益唐是一名志存高远、才思敏捷的年轻人以及说明了不给推荐信是为了张益唐好。

尽管如此,张益唐依旧拒绝和莫宗坚交谈,甚至在各个场合都从来不提及他的这个导师,仿佛从来都不存在一般。

莫宗坚在遭受到张益唐的冷落后,又重新修改文章来贬低张益唐自负,还趁机美化自己的行为。

然而,张益唐依旧将其视若跳梁小丑,不理不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间推至一五年,张益唐竟成为了美国一所知名高校的终身教授,其居心何意,引得网友连连猜测。

对张益唐的质疑声随之接踵而来,有人质问他为何宁愿在美国洗盘子也不愿回国当教授?

张益唐只是回应了一句,“要是在中国,我不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这句话自然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张益唐一名遭受了广大网友的恶语相向。

但是仔细品读,便不难察觉他想要表诉的真正含义。

那个时候的张益唐虽是名牌大学的博士,但是并没有任何学术作品的他倘若就这么回到祖国,先不谈资历是否能够服众,也没有足够宽松的学术环境提供给张益唐潜心专研的时间。

因为在国内学术体系中,衡量才干的方式过于浅显,无非是看其发表论文的总数量,抑或是论文的影响力。

而张益唐在成名之前总共却发表了两篇学术论文,若是放在国内自然会被抨击为尸位素餐。来自世俗舆论的压力或多或少会对人产生影响,相比之下在国外却能得到更多的宽容和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张益虽然不喜国内的学术环境,但并非讨厌祖国。

时至今日,张益唐已多次回国演讲。其讲课时,学生们纷纷称赞他和蔼,有求必应,有问必答;说起学问之事侃侃而谈,闲暇时间则是坐在一旁,眼中泛起亮光。

我想,这般和蔼的张益唐之所以会说出那一段令人寒心的话,是因为我国根深蒂固的成功论和因素论。

就前者而言,在张益唐身处的时代,不仅社会发展阶段低,而且各地经济疲软,是否有钱成为了当时成功的唯一指标。

若是张益唐回到故乡,大概会为了整日忙于工作,而失去了自己对于数学的热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者来说,则是中国人成功的因素。你的成功不属于你自己,而属于给予你一切的父母,给予你知识的老师,给予你安全的国家。没有这些,你便一无是处。

所以当你成功的时候,总会要先感谢亲人和国家。别人也会说你是“为国争光”、是“光宗耀祖”。但当你失败时,一切的原由皆是自身的错误导致,也会被人称为是“为国蒙羞”,是“不孝子孙”。

或许正是这般原因,才导致近年来我国的海外人才迟迟不愿回归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