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期热播剧《张卫国的夏天》里张卫国为竞买拍卖藏品四处借钱筹集了70万元拍卖保证金,甚至借了老丈人的养老钱,最后却被私人拍卖行全部卷走,如何避免这种‘收藏品陷阱’?”

“艺术来源于生活,这样的情节是生活中实实在在会发生的,在我们实际经办的案件中,老年人被以缴纳保证金的方式骗取几十万元的情况并不少见……”

8月22日下午,由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举办的“远离养老诈骗陷阱 守好养老‘钱袋子’”直播活动在人民法院报官方微博、视频号、头条号,中国法院网抖音号、快手号,以及天平阳光App等多个平台同步直播。该直播是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策划推出的《揭露养老诈骗套路》系列直播活动的第一场。

来自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的法官商登煜北京市反诈中心民警高山以及知名财经博主@楚团长喝可乐作为嘉宾参与了本场直播,三位嘉宾从各自专业领域出发,就如何守好养老“钱袋子”作了普法和观点分享。

“常见的投资理财类涉老诈骗有哪些类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商登煜法官介绍,从实际案件来看,各种类型的诈骗背后的核心逻辑都是一致的,就是千方百计获取老年人钱包里的钱或者是房屋等财产。根据具体诈骗事由或者套路,涉老诈骗案件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七个类型:

1、“以房养老”陷阱:打着以投资来养老、盘活不动产的名义,承诺高利率回报,忽悠老人将房子抵押贷款,然后将贷到的款项投资于号称每月可得10%-15%的高息“理财项目”(近两年,随着国家反诈宣传的普及,大家对反常高息的警惕性有所提高,犯罪团伙承诺的利息有降低的趋势,6%-7%较为常见),老人将房产处置权(抵押权)交给放贷机构或个人。最初每月老人能收到相应的返利,一旦犯罪团伙公司的资金链断裂,老人收益没法继续获取,本金也收不回来,而且因为无法继续归还贷款利息,连自己的房子也会被金主行使抵押权强制过户,老人最终或面临“钱房两空”的境况。这种以老年人房产为对象的诈骗,是对老年人侵害最严重的一种陷阱,我们讲住有所居,老有所养,那这种陷阱,就让老人失去了栖身之所,失去了生活最重要的保障。

2、“理财神器”陷阱:假冒国有企业背景,宣称比余额宝还可靠,存1万能赚3000元,并号称门槛低、周期短、收益率高,下载App就可投资,邀请好友就能获得上万元红包。这些自称互联网理财神器,通过虚构国企背景、保本保息承诺获取老年人信任,再通过虚构项目、高收益诱导老年人充值投资(所谓的理财充值,实际上是通过手机银行转账给犯罪分子控制的私人银行账户)。或者是诱骗投资人去拉人头,这种“投资”也是一开始能尝到甜头,但很快平台会以各种理由无法提现甚至失联。目前该类诈骗受害者中各年龄群体都有,也有不少是老人,超百万元投资款血本无归。

3、“私募众筹”陷阱:骗子利用“私募众筹”“合伙人”“海外股权”“天使投资”等新兴金融概念混淆视听,利用老年人的知识盲区,给老年人设置陷阱。老年人以签订合伙协议的形式购买产品,结果就成为了合伙人,而合伙投资需要承担风险,最后被告知合伙企业无法正常盈利,老人们才发现之前投资的其实是不法分子注册的空壳公司,而投入的资金已被转走或亏空。

4、“虚拟货币”陷阱:虚拟货币现金与前面说的理财神器现金有一定相似之处,因为都是通过手机软件进行投资,虚拟货币是在犯罪分子专门开发的虚拟货币或数字货币平台App上进行操作。犯罪分子或者号称不用投钱可以“零撸”“挖矿”,发展下线就能“推荐返利”,或者是称购买虚拟货币就能有收益,接连出现,而中老年人群往往成为主要的被围猎对象。这类虚拟币资金盘往往是以“0门槛0投资”的方式出现,再通过“推荐返利”的方式引诱老人发展下线,让部分老人尝到甜头后加大投资,大部分后来者都会血本无归。

5、“高价藏品”陷阱:以“高价拍卖”“限量发行”“绝世珍藏”等宣传口号,吸引老年人,或者是向老年人高价出售普通的纪念币、邮票、艺术品等,或者是谎称可以代为高价拍卖老年人拥有的的收藏品,收取所谓的服务费、佣金、会员费、押金、展柜租金等,骗取老年人的钱财。这种陷阱里,犯罪分子就是利用老年人对收藏品价值知识的匮乏,以及想通过收藏品进行获利的正常心态,来实现诈骗目的。

6、“政策补贴”陷阱:冒充国家机关,给家境贫寒又久病缠身的老年人打电话,谎称能为他们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政府补贴”和药费补助,通过收取高额邮寄费、代办费、手续费等形式进行欺骗误导。

7、“免费旅游”陷阱:通过各种嘘寒问暖方式,取得老年人信任,以低价或免费旅游诱惑老年人,或者是在旅行过程中强制老年人消费、购买物品,或者劝说老人购买当地房产以获利等,或者是欺骗老年人签订协议后如果不去旅游,协议到期后可以无条件取回本金和一定比例的收益。

“‘以房养老’的诈骗套路是怎样的?”

商登煜法官:第一步,取得联系,建立信任。通过其他普通的现金理财、或者是养生讲座等活动,给予一些小礼物(鸡蛋,保温杯,购物券等等)、低收益,借助情感攻势(比较典型的是认干爸爸干妈妈等),取得老年人信任。

第二步,套取房产信息,推介以房养老。在与老人相处过程中,旁敲侧击探查老人的住房信息,确认后,向老人推介以房养老信息,可能会冠以国家政策、政府支持等名头。事实上,我们国家确实存在正规的“以房养老”项目。在2013年至2018年间,国务院、银保监会等部门,推出“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这是一种创新型商业养老保险。主要内容是符合条件的老人,将名下房屋抵押给符合条件的保险公司,保险公司每月向老人发放养老金直至老人身故,老人身故后,保险公司依法行使房屋抵押权处置房产,处置房产所得优先用于偿付养老保险相关费用。

第三步,办理抵押,获取资金。在老人同意办理后,金主将抵押所得借款打入老人名下银行账户,诈骗团伙立即将钱款转入公司控制的账户名下,诈骗公司代老人向金主支付贷款利息,同时向老人按月支付返利。等公司资金链断裂,金主收不到贷款利息后,便起诉老人实现抵押权。如果没有证据证明金主和诈骗团伙存在共同犯罪的故意,那老人的房子便会被处置,最终落得钱房两空。

“怎样才能避免掉入‘以房养老’这种陷阱呢?”

商登煜法官讲到,老人之所以会掉入陷阱,主要还是因为缺少警惕意识和分辨能力。要避免陷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注意:

第一,进行任何的投资理财,都一定要让儿女知情,不要只是自己办理。特别是在办理房产抵押以及房产变更时,一定要充分理解落实到白纸黑字的合同或者授权书内容,而且应在子女或律师等专业人士的帮助下操作,谨防上当受骗。

第二,不是特别急需用钱的情况下,不用房产进行任何理财活动,可以把一切以房养老的私人宣传都视为骗局。

第三,投资理财时需时刻保持理性和冷静,审慎选择投资项目。不要轻信高额回报,高回报意味着高风险,投资理财前要对项目进行考察核实,谨慎投资。

第四, 如果确有借款需求,一定要选择有贷款资质的正规金融机构办理抵押贷款手续,不要轻信没有资质的非正规公司发布的“无利息、无担保、无抵押”等虚假宣传广告。

第五,一旦发现遭遇“套路贷”,或遭遇不法分子的电话恐吓、深夜拍门等暴力催收,要及时向警方报案,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不要因为害怕,被不法分子裹挟,在“套路贷”陷阱中越陷越深,遭受财产损失和不法侵害。

第六,交易过程中要注意保留双方往来聊天记录、转账记录等关键证据。

“近期热播剧《张卫国的夏天》里面,张卫国为拍卖一只祖传的瓷马筹集70万保证金,到处借钱,甚至借了老丈人的养老钱,结果钱却全被私人拍卖行卷跑了。要怎么才能避免这种坑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实用!法官教大家如何守好养老“钱袋子”

商登煜法官:对于喜欢古玩收藏的老年朋友们,在购买或者是寄卖收藏品之前,一定要多了解拍卖的的相关知识和程序,对于宣称有代卖资质的公司,要在子女的帮助下对公司资质进行核实,在确认为正规公司后方可进行交易。同时,在寄卖收藏品时,如果遇到要求提前支付押金、服务费等费用的,一定要提高警惕,切不可轻易将收藏品交予此类公司,最好在介绍拍卖成功后再进行交易或交纳相关费用,以免“财物两空”。

“能否讲讲您审理过的收藏品领域的涉老诈骗案案件?”

实用!法官教大家如何守好养老“钱袋子”

商登煜法官表示,他本人于本月初刚审结了一起收藏品领域的涉老诈骗案。他讲述道,在这起案件中,14名被告人以公司名义,采用拨打电话等方式,通过公司的话术培训,以举办展会为名邀约被害人,向被害人赠送一些小礼品,虚构有能力帮助被害人高价出售收藏品,以收取会员费、押金、展柜租金、服务费等费用为由骗取160余名被害人钱款2400余万元,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有140余人。最终,法院以诈骗罪判处各被告人有期徒刑十二年六个月至二年六个月不等。

“这起案件是典型的收藏品诈骗案件,犯罪团伙从未举行过拍卖会,也根本没有能力将被害人手中的收藏品高价拍卖,只是虚构这样一种理由,以拍卖成功后的高价收益为诱饵,向被害人收取各种费用。这个团伙的实际控制人不在我这个案子里面,他非常善于使用金蝉脱壳的伎俩,成立另一家公司,诈骗一段时间后,就关门跑路,另起炉灶,换一个新公司故技重施,再过一段时间再换一个公司。以此来逃避被害人的维权和公安机关的侦查。”商登煜法官说。

“很多骗子通过小恩小惠接近老年人,再利用高息等诱饵吸引老年人追加投资,许诺投资越多,回报越高的骗局特别多,那能不能请您给我们拆解一下这种类似‘庞氏骗局’的涉老诈骗的套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商登煜法官:庞氏骗局,最核心的就是行为人没有盈利能力,从新客户投资中拿出一部分,拆东墙补西墙,当做利息返给老客户以维系骗局,而老客户尝到甜头后常常拉亲朋好友入伙,导致辐射范围越来越大,受害者越来越多。养老诈骗案件类型主要集中在诈骗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三类犯罪,此类犯罪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以投资“养老项目”、代办“养老保险”、开展“养老帮扶”等为名,骗取老年人财物;以提供养老服务名义掩盖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目的;以支付高利息、办卡享受补贴额度、入住养老公寓享受优惠等方式,吸引老年人投资,达到非法集资等犯罪目的。

常见套路有:第一步,成立一个空壳公司,一般以“福”“爱”“乐”“健康”“康养”等为名,打造幸福祥和的第一印象。第二步,招募员工在街上散发宣传资料,尤其是在公园、超市、集贸市场等老年人聚集地,向老年人预售“养老服务”。第三步,用“小恩小惠”拉近距离,如“注册会员就送鸡蛋、毛巾、杯子、保健品”“免费做理疗”“免费旅行”等,让老年人初步放下戒心。第四步,根据搜集到的个人信息,通过不定期打电话、上门拜访等方式邀请老年人“听课”,向老年人介绍当前养老现状、国家的扶持政策,展示老年公寓等项目、出示政府证明文件、张贴领导视察照片(这些照片和文件极大可能是张冠李戴),不断对老年人进行洗脑。第五步,宣称可用低价买断未来几十年的养老床位,若暂不入住,还可每年还本付息,用6%至20%不等的远高于同期银行利率利诱老年人;以办理“贵宾卡”“会员卡”“预付卡”预交养老服务费用等名义,通过收取高额会员费、保证金或会员卡充值等形式非法集资。第六步,用高息引诱追加投资,许诺投资越多,回报越高,吸引老年人将养老钱都投进去;假装听取建议、改善服务、增加项目,引诱老年人口耳相传,拉更多的人“入坑”。

“人民法院在打击涉养老诈骗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

商登煜法官介绍,北京法院结合老年人生活习惯特点,走进社区、街道、银行网点等场所,组织现场普法宣传活动170次,制作、散发宣传手册、宣传海报等宣传品18000余个,通过与首都机场、北京公交、地铁等合作,不断推出让老年人“看得清”“读得懂”的宣传产品,推动形成“人人识骗、防骗”的良好局面。

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活动开展以来,朝阳法院积极投入,全力参与,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立足刑事审判打击犯罪的本职业务,顺利审结一批涉老诈骗案件,对罪行严重的被告人从严从重处罚,为被害人挽回损失上百万元,其中还挽回了部分被害人被骗的房产;二,利用与辖区街乡共建的平台,主动送法进社区,发放涉老诈骗提示传单数百份,讲解防诈反诈知识,解答群众所提的相关问题;三,主动延伸司法职能,就办案过程中发现的行业性问题,向文旅局等相关单位发送司法建议,帮助行政机关从源头上进行整治,助力铲除涉老诈骗案件赖以生存的不良土壤;四,积极参与涉养老诈骗工作的社会宣传,办案法官接受央视、中国日报、北京广播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的深度采访,宣讲典型案例,分析诈骗套路,提出防诈建议,为营造让老人安享晚年的社会环境提供司法保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来自北京市反诈中心的民警高山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向大家介绍了多个涉老诈骗案件。“老年人应特别警惕骗子以第三方的名义,比如冒充公检法机关的工作人员,以要求配合执法等话术盗取银行卡存款的诈骗套路。也应谨防打着黄昏恋或者交友旗号的‘杀猪盘’。”他提醒道。 对于如何防范诈骗,高山建议,第一,务必安装全民反诈App以及国家反诈中心App;第二,当接到96110来电时说明可能正在遭遇电信诈骗,应及时接听;第三,保护好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和手机验证码等个人信息,避免个人信息泄露造成财产损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老年人在进行投资理财时应从哪些方面进行考量,知名财经博主@楚团长喝可乐用了一个老年人听得懂记得住的比喻:“像挑女婿或者儿媳妇一样挑理财产品:第一要门当户对。即风险收益匹配,投资要寻找低风险;第二媒人要正规。即购买理财的渠道要正规,购买的产品要正规;第三人品优先。即底层资产要优质,注意不要买到虚假理财。”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希望本场直播能让更多老年人了解如何识破骗局,远离养老诈骗陷阱,学会守好养老的“钱袋子”。

来源: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

文章转自:“最高人民法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