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抗战剧《雷霆战将》热播,遭到网友的集体吐槽。在剧中,八路军指挥部是豪华别墅,护士妆容精致,衣服干净得发亮;八路军战士个个衣着光鲜,清一色都用发胶、发蜡。战争年代,八路军战士到底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太行山上的八路军司号员。徐肖冰摄

今天,我们通过一组老照片,带大家认识真实的历史。这些照片的拍摄者既有著名的红色摄影师沙飞、徐肖冰等,也有来自美国的记者哈里森·福尔曼,他们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展现了八路军的战斗、生产与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八路军将领,你认识他们吗?哈里森摄

这几位运筹帷幄的将领,发型简单,无须使用发胶、发蜡;没有笔挺的制服,衣着简朴,甚至有些皱巴巴;脚上穿的是布鞋,而非皮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延安的窑洞。哈里森摄

八路军没有别墅,只有窑洞。在延安,全体指战员都在窑洞内工作,也在窑洞内生活。窑洞是陕西省的地方传统民居形式之一,室内陈设非常简单,有木桌、木椅、土炕和一些生活必需品。当然,窑洞也有好处,那就是冬暖夏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八路军护士。哈里森摄

在《雷霆战将》一剧中,战地护士始终妆容精致,头发一丝不乱,那套服装很突显身材曲线,高跟小皮鞋雪白雪白的。但现实怎么样呢?请各位睁大眼睛看看真实的战地护士吧!她们除了要拿救护包,还要拿枪和手榴弹。她们不是大美女,又何尝不是最美的人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2年9月,边家堡战斗。杜根元摄

八路军的抗日战斗相当艰苦。1939年秋季开始,日军在抗日根据地频繁进行扫荡,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企图毁灭抗日地区人力物力、摧残抗日军民抵抗意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2年6月,八路军据守村落。流萤摄

侵华日军为了扑灭华北的抗日武装力量,对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疯狂、大规模的扫荡。1940年以后,这种扫荡更为频繁、更为酷烈。我们举“五一大扫荡”的例子来做个说明。1942年5月1日起,日军纠集日伪军5万余人,对八路军冀中军区发动了“铁壁合围”式的大扫荡。此次扫荡使冀中军区部队减员16800余人,第八军分区司令常德善、政委王远音等多位中高级指挥员壮烈牺牲;群众被杀、被捕达5万余人,根据地全部变为日占区和游击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3年,八路军伏击日军车子队。流萤摄

针对日军的残酷扫荡,八路军进行了顽强的反扫荡战斗。仍以“五一大扫荡”为例,冀中军民在2个月的反扫荡战役中,共进行大小战斗272次,毙伤日伪军1.1万余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受伤的战士被抬到后方医院。哈里森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八路军练兵。沙飞摄

八路军有没有条件穿上华美的衣服,用上发胶、发蜡?可能性微乎其微,获取这些物资的难度太大了!为什么?因为国民政府对抗日根据地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2年八路军在延安开荒生产。徐肖冰摄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政府停发了八路军的军饷、弹药、被服等,并扬言“不让一粒粮、一尺布进入边区”。再加上日军的扫荡,华北抗日根据地陷入严重困难之中。1942年12月,毛主席在《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一文中写道:“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窝。人家用停发经费与封锁经济来对待我们,企图把我们困死,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

有一些时间,八路军战士用树叶、地瓜秧、花生皮等掺一点粮食吃。

吃饱穿暖是第一需求,然后是战斗打鬼子,谁还有心情抹发胶发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陕北军民合力耕种。哈里森摄

八路军如何打破这种封锁局面呢?那就是在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解决粮食问题;同时开展减租减息,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此外,还发展工业生产,自己生产武器弹药和生活用品。

歌唱家郭兰英唱过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南泥湾》,她所歌颂的就是八路军开展大生产运动的一个典型,荒芜的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八路军一年到头的状态是又打仗又种地,没有气定神闲的时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2年,严整的八路军步兵阵容。沙飞摄

影视剧可以对历史进行适当的改编,但是不能扭曲历史。敬畏历史,尊重先烈,这是相关从业人员基本的职业良心。观众的审美情趣在不断提升,不会再忍受侮辱智商的“抗日神剧”“抗日雷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