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短短的14个字,字字泣血,这句诗出自于杜甫晚年时期的一部著作《蜀相》,这首诗最后的千古名句,流传千史,年年入选中学课本。

为何杜甫晚年能创作出这千古奇句?这跟他的人生经历有莫大关联。

杜甫,唐朝诗人,杜甫的出身可谓是名门望族,官宦世家。在当时的唐朝,他的家世算得上是佼佼者。

唐朝在中国封建历史上是一个较为开放的朝代,加上杜甫出生在“三教合一”、佛教十分盛行的盛唐时期,让他的思想不仅仅局限于儒家,更是有佛家和道家的智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意气风发的少年才子

杜甫少年时期算得上是顺风顺水,挥毫泼墨,过得人间畅意。正是有如此出色的家庭环境条件和社会环境才让杜甫的前半生过得潇洒快活,抒发人生少年情才。

但他的辉煌绝不是快意的前半生所造就的,家破人亡,国不将国的后半生才是他人生的主线,也正是这种悲惨的人生经历才让他的诗歌著作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最辉煌的时刻才刚刚开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年轻时的杜甫早年似乎有使不完的精力和挥洒不完的少年风采,他的诗歌在早年时也多是狂放不羁和纵酒高歌的风格,这也能理解为何他能和浪漫主义风格“飞扬跋扈”的李白,来一段忘年之交。

19岁的杜甫离家云游,纵情于山水,怀着对未来前途的向往和建功立业的渴望。这时候的他有着凌云壮志和狂放不羁的少年风范。

在他的诗《画鹰》中的一句“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彰显了杜甫早期狂妄风范,和少年的无畏无惧的洒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房斌曹胡马》借用一匹马,来抒发自己雄心勃勃的建国壮志;而《望岳》中的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更是风显着杜甫轻狂不羁和血气方刚的少年意气。

33岁的杜甫还过着裘马轻狂的日子,他和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逢于洛阳,他们二人相携观览山水。

这时候的杜甫壮志凌云,期望自己驰骋官场,能够取得高官,而李白看透了官场的尔虞我诈,和唐王朝的黑暗政治,决心诗酒年华,快意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杜甫诗句中“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一句不仅仅是为李白的赞歌,更是对李白空有一身才华,却无人理解欣赏的叹惋和感叹。他也是在感叹自己,没有得到重用,诗酒趁年华的洒脱。

这段时间的杜甫过着“裘马轻狂”肆意人间的生活。

官场蹉跎的中年儒生

35岁的杜甫再一次来到长安,参加科举,却在宰相李林甫“野无拾遗”的阴谋中遗憾再次落榜。他向皇帝和贵人献赋,渴望得到重用,可当时的唐王朝不复当初,他的梦想注定成为幻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在长安蹉跎了10年,苦苦在长安求官,却仕途坎坷,在这长安蹉跎的10年被称为“长安十年时期”,也是这十年唐朝由极盛转衰。杜甫在这10年的蹉跎中,他的少年风范早就消磨殆尽,他的思想和心态也发生了改变。

也是在这10年间,杜甫由一个裘马轻狂嫉恶刚肠的意气少年转变成忧国忧民愁国忧家的伟大诗人。

当梦想和现实碰撞相背,壮志和生活该如何抉择;当国家国不将国,个人处在这其中,忠君爱国该怎么权衡;当自己的个人和国家的遭遇捆绑在一起,救国爱民该怎样实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春光似海,盛世如花。熬过了春夏的唐朝也逃不了凋零的命运。

在杜甫44岁时,回洛阳看望亲人,得知小儿子饿死,内心苦不堪言。而历史中那场终结唐王朝盛世的安史之乱也在他回家后的第二年爆发,潼关失守。无论是国家还是家庭杜甫一个都没顾及到,他内心的痛苦又有谁能够理解。

在他的中年生活中,仕途极其不顺,科考阴谋落榜,皇帝贵人不识,好不容易被封了个左拾遗,却因为营救房绾被贬华洲,内心的苦闷和无奈可想而知。

“大军载草草,凋瘵满膏盲”。而在回长安的这一路上他看到了百姓流离失所,“国破山河在”,他看到了战争的冷酷无情,内心苦闷却又无计可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感九庙焚,下悯万民疮。”三吏三别,可以说是杜甫文学的顶峰,极言书写战争带给百姓的痛苦,对万民的怜悯。

他这个时候的文章抒写了“安史之乱”的全过程。杜甫的诗可以说是唐朝的“史诗”,描写现实堕落的唐朝,从他的诗中可以窥探唐朝的盛世衰落。

而因为他为万民抱不平,渴望拯救国家百姓,所以他才被誉为中国史上的“诗圣”,他的诗句被誉为“诗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颠沛流离的晚年生活

“之推避赏从,渔父濯沧浪”。在杜甫47岁时,他厌倦了官场的浮沉,看透了唐王朝腐败靡乱的本质,入蜀归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也是在这个时期所作。

《蜀相》是杜甫的晚年之作,这个时候的他,已经辞官入蜀,他在蜀地拜访了诸葛亮武侯祠,写下这首发自肺腑,感人至深的绝唱。

他在写《蜀相》之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国家仍在战火,百姓仍在战乱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14个字,字字泣血,诸葛亮在还未取得伐魏胜利时就去世,使后代英雄常常悲愤流泪,沾湿衣裳。他何尝不是对自己无法救国家和人民于生死之中的痛恨呢。

他表达的不仅仅是对诸葛亮的敬仰和叹惋,更是在感叹自己的人生,就像诸葛亮一样“出师未捷身先死”,而他从始至终也没有得到过朝廷重用。

在官场沉浮10年却未曾实现自己的理想,他把自己的人生带入了诸葛亮的人生,感叹自己人生之悲,使人读到不禁潸然泪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唐王朝的晚年,国家动荡纷乱,杜甫不得不流离失所,尽管他颠沛流离,但是他还是以生命为百姓呐喊,为国家呐喊,他赢得了后世的赞扬,赢得了“诗圣”的称号。

晚年的杜甫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过得穷苦潦倒,过得十分凄惨,他的妻儿也被饿死。但他的壮志似乎从少年就从未变过“群雄逆未定,侧伫英俊翔”。

这个伟大诗人的结局令人唏嘘,最后死在逃离战乱的船上。比较起他的前半生后半生算得上十分凄凉,但是他的成就也是后半生的凄凉所造就。

杜甫的生命仅仅是昙花一现,但是他的著作名垂青史。“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是杜甫的一句诗句,不知道他有没有想到自己的诗句被千古流传,他的精神被万世传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