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日,我国多个铁路枢纽出现大面积列车晚点,导致大量旅客滞留高铁站。

据媒体报道,8月12日晚,重庆北站、成都东站、济南西站、沈阳北站、广州南站、南京等多个铁路枢纽均同时出现大面积晚点。

01.

对于事故原因官方并没有给出过多解释,然而网民却在网上积极讨论。

微博用户“期乐无比”发帖文称,“突发:全国高铁大面积晚点!原因系国铁大面积CIR、GSM-R失效,车次号注册失败、G网无法联控,大秦铁路成局京局广铁停G网线路列车,京九线启用450M联控。目前D737已暂停于黄村站。已知的G网区间列车全部扣停,改450M,改不了的打电话和调度联系。接71034号命令,因全路动车组CIR无法注册影响,要求各单位立即启动I级应急响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位网友的微博认证为“驭驰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有网友回复说,“真的不可想象,好在是晚点,如果是大面积失控,停不下来呢?”

还有网友担心说,“中国高铁因为大量零部件是引进的,尤其是弱电控制系统,主要来自一家1951年成立的德国公司。现在俄乌冲突,恐怕德国公司也收到信了,停止供应某些连接端子了,中国本地设备,你也知道的。所以大家克服下困难吧。还有就是经常坐高铁或者动车的上班族最好增大意外保险额。话只能说到这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故的具体原因目前尚不清楚,但这样大面积的高铁列车停运事故确实是首次。大家都知道,中国的高铁技术是在引进国外成熟技术的基础上反向消化吸收来的。

当年中国进行铁路电气化改造的时候,外国的机车有德国西门子集团、法国阿尔斯通集团、加拿大庞巴迪集团、日本日立、川崎重机集团等都参与了投标。
当时的铁道部长刘志军的要求是:中标者价格合理,而且必须转让80%技术,并对核心技术进行说明,同时采购的机车20%在国外制造,剩下80%必须在国内制造,完成组装,靠市场换技术。

国外巨头虽然有非常先进的技术,但是限于集团业绩压力,对中国市场非常垂涎。在后来的招标中,铁道部采用联合体的方式,把采购订单分成若干个系统,如引进日本的牵引系统,法国的电控系统,德国的行车控制系统,加拿大的轨道技术等等,这样一来,把国外各个模块最先进的东西转让进来后,分别给中国的南车和北车分别去消化吸收,再进行本地化创新。

有人怀疑这次高铁大面积瘫痪是不是受到外国黑客的攻击?引进吸收了那么多的外国技术,他们会不会暗中做手脚,设置机关算计我们呢?

这也太阴谋论了吧!

高铁的事我不敢说,但历史上因遭受黑客攻击或在技术上做手脚最终引发灾难事故的情况还真有不少。

02.

1982年的一天,苏联“泛西伯利亚”天然气管“砰”的一声发生了特大爆炸,据说,这次爆炸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非核爆炸,爆炸产生的破坏力相当于3000吨TNT当量,是美国在广岛所投原子弹威力的四分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次爆炸使当时的苏联经济受到了严重打击,直到1986年苏联经济依然在泥沼中挣扎。

而这次爆炸的真正原因是美国黑客的杰作,真相直到1996年才被揭露。

这事得从上世纪80年代说起,当时美苏冷战已经进入后期,苏联虽然在军事上非常强大,但经济上已经走入困局。

由于长期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导致苏联民生凋敝,经济几近崩溃。在这样的背景下,苏联中央为了拯救国民经济,提出了一项叫做“能源换外汇”的自救计划。

当时,以我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还没有发展起来,苏联就算想要对外出口能源,我们也用不起,更别提当时中苏关系还不怎么好。看来看去,全世界唯一需要大量能源,而且还能买得起的经济体,就只剩下欧盟了。

为了能方便快捷地把天然气出口到西欧等国,苏联计划建设一条从西伯利亚直通西欧,长度达4500公里的天然气管道工程——这就是堪称苏联救命稻草的“泛西伯利亚”天然气管线。天然气通过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乌克兰、东欧一直输送到西欧,滚滚利润将会落入苏联政府的腰包。

但要想完成这项工程并不容易,抛开政治因素不提,仅从操作层面来看,苏联就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庞大的资金缺口,二是运营这么长的一条天然气管道所需要的技术支持。

资金层面好解决,经过一番复杂的政治博弈,苏联成功说动了迫切需要廉价能源的欧盟大国为项目提供资金。

最后只剩下一个难题,那就是运营这么长的一条天然气管道不能全靠人工监控,需要有一种先进的电子计算机技术来进行数据采集,监控,自动阀门控制等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当时的苏联并没有这项技术,全世界范围内,只有美国有类似的技术。这套在油气管线及罐区监控中应用的SCADA系统,成了卡住苏联脖子的要命技术。于是苏联便舔着脸向美国购买,但很快遭到了美国的拒绝。

03.

买不成,那就偷!

苏联为了尽快启动“能源换汇”的自救计划,于是派出克格勃情报特工,盗取了美国的技术图纸,成功解决了技术难题,完成了这条超长天然气管道工程的建设。

但谁也没想到的是,克格勃的这项行动,竟然成为毁掉苏联最后希望的丧钟!

苏联情报机构克格勃,与美国中情局,英国军情六处,以色列摩萨德,并称全球四大情报机构。早在1970年,苏联为了应对欧美的技术封锁,就在克格勃内部,专门成立了一个窃取技术情报的机构,叫“克格勃T局”,又称“科技理事会”。这个“科技理事会”的主要任务就是专门负责从西方发达国家,为苏联盗取各项先进技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克格勃接到任务后交给了“科技理事会”下属的间谍,一名潜伏在加拿大的特工很快发现,加拿大的一家天然气公司有苏联需要的技术,他很快就将这项技术的资料拿到手,并且顺利带回了苏联。苏联专家经过测试发现这些资料是真的,于是很快就用到了“泛西伯利亚”天然气管线项目中了。

1982年初,天然气线路正式通气运行。当苏联人正在为自己的自救行动庆祝成功的时候,他们根本不会想到,几个月之后,在西伯利亚荒野中的天然气管线会突然发生剧烈爆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2年6月,美国的一颗卫星突然监测到,在苏联西伯利亚旷野中,发生了一次大爆炸。通过技术人员初步推断,这次爆炸,大约等于3000吨TNT烈性炸药的当量。

这事很快引起美国军方重视,难不成苏联在偷偷进行战术核弹测试?美国军方许多官员对此表达忧虑,只有中情局气定神闲,表示没必要担心任何事。

不久消息传来,该事件不是苏联进行核试验,而是泛西伯利亚天然气管线发生超级爆炸,这次爆炸正是中情局的“杰作”。

原来,美国人早就识破了苏联间谍窃取美国技术的事,并且玩了一招“将计就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密特朗告诉里根,法国政府掌握了一份文件,里面是有关克格勃间谍对美国工业界进行渗透的详细信息。提供这份文件的人名叫弗拉基米尔·维特洛夫,一名53岁的苏联工程师。维特洛夫在法国居住了5年,后来被克格勃的“T局”吸收,在“T局”内,维特洛夫的主要职责是评估“X条线”特工获取的技术情报价值。正是在这一时期,维特洛夫对苏联渐渐开始失望,最后他决定叛变。

从1981年春到1982年春,维特洛夫总共向法国提供了超过4000份秘密文件,导致超过250名驻扎在全球,来自克格勃“T局”下属“X条线”的工业间谍暴露。法国人欣喜若狂,他们还给了维特洛夫一个带有不祥意味的代号“告别”。

密特朗向里根分享了“维特洛夫文件”中的部分关键内容,获得新情报的中情局发现事态严重:苏联间谍为弥补自身技术不足,已是无孔不入。根据“维特洛夫文件”,苏联工业间谍获取的技术,主要涉及雷达、电脑、机械工具和半导体。被列入“需求名单”的重点技术,他们已通过盗窃手段到手了2/3。

经过分析后,中情局并没有立刻动手将“维特洛夫文件”中列出的250多名间谍全部逮捕,而是“将计就计”。其宗旨是:在“T局”正在寻求的技术中故意植入恶性信息,让苏联战机、宇宙飞船、机械零件和化学物品生产过程中,充满危险的不确定因素。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这些被故意篡改过的技术信息逐步进入苏联的制造和军工领域,在苏联的拖拉机、化学物品生产以及飞机研发等领域埋下了诸多“定时炸弹”。

这其中,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美国知道苏联对油气管线的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很感兴趣,并在对美国公司求购遭拒后,派遣间谍进入一家加拿大公司企图盗取这一技术。

于是中情局决定将一份动过手脚的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软件,送到了可能被苏联间谍渗透的加拿大公司。果然,苏联间谍偷走了有问题的软件,最终导致泛西伯利亚油气管线大爆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这份有问题的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软件与正常软件唯一的区别是,正常软件可以长期运行而不出故障。而这份问题软件运行较短时间后,就会发生故障引起爆炸。

对于1982年爆炸的真相,苏联一直不知所以,直到1996年,中情局相关文件解密,大家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04.

这次“软件炸弹”的袭击,给苏联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表面上看这次大爆炸发生在荒无人烟的西伯利亚,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对苏联财产的损失,也就是一段天然气管道,以及一些泄漏的天然气问题。但实际上,这次爆炸对苏联的影响,是致命的!

首先,从技术上来看,这项窃取来的技术不靠谱,意味着苏联日后想要继续运行这条天然气管线,需要重新研发自己的技术,而且管线需要全面换装重建。这其中需要的资金和时间无疑是巨大的,苏联根本耗不起。

当时苏联最缺的就是时间和资金,这条管线的建设,本身就是靠法国和德国的银行贷款支撑的。管线爆炸后,不但没有资金重建,还要筹钱还原来的贷款。这对苏联本就在崩溃边缘的经济来说,更加雪上加霜!

爆炸发生后,法德寄予厚望的借助苏联廉价天然气,改善国内经济的计划,被无限期地推迟了。对于苏联来说,从政治上等于失去了一个跟欧洲利益捆绑的机会。从经济上失去了最后一次,自己能够主导“经济自救”的机会。

从这个意义上说,说这次“黑客炸弹”导致的大爆炸,是压死苏联这头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并不为过!

苏联解体前遭遇的“黑客”战争,给今天的我们留下了很多经验教训,我认为有两点仍然值得今天的我们学习:

第一、经济发展必然需要各国、各经济体相互合作才能持续下去,而合作的前提必须是以互利互惠为原则和基础的,只想着自己受益,把坑都留给别人,必然会受到挫折和阻击。

第二、大国要想发展经济必须依靠技术和制度的共同进步。要实现技术进步靠各种非常规手段终究是不靠谱的。从基础学科的积累,到尖端科技的研究,都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实打实地掌握全部才能行。

而要实现这些,还需要配套的制度能培养出人才,留住人才才行,像苏联那种人人都可能随时反水的制度怎能不失败?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关注留言,喜欢本文请三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