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社会)研究不应执迷于研究样式的规范性、科学性,更应该关注研究成果的启发性、适用性。这应该是大家的共识。

那“启发性”来自何处?

席酉民教授和他的学生韩巍教授在一篇文章中给出的答案是:

组织(社会)研究的真谛在于每一位研究者用阅历、经验、知识、智慧所形成的特定研究工具,要么“尽可能”完整地呈现经验事实,要么在直面经验事实的过程中提出洞见,从而使读者获得认知视野、深度以及行动上的启发性。

参考文献:韩巍,席酉民. 2015. 下属改变世界:领导—下属互动机制的本土建构 [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5(2):18-32.

这篇文章还提到,“生活故事”既是理论研究的线索,也是理论建构的基础和参照。并用日常的文字写下各自的经历和观察,由此建构了一个模型、重新诠释了一种关系。他们说期待持任何一种范式的读者一起来理解他们的经历,并从中反思生活的意义。

而论文的篇幅不允许做一种较全方位、较长时段的展示。

于是席酉民教授决定身体力行,用一本书,将自己度过的近七十个春秋进行一次集中呈现,而且自我定义为“一位理想主义者”。

这本书里,你能看到一个农村学生的勤奋好学,一个“跨专业”学者的历练成长,一个本土管理者的独辟蹊径,一个有野心的教育者的纵横捭阖,以及一个理论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对于回忆录、自传之类的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小部分人认为它们大都有过来人的“凡尔赛”之嫌,大部分人是接受的,喜欢的人甚至认为“没有记录,就没有发生”。如果您有时间,还是希望您翻开这本书,从文字中汲取作者有心或无心之下给予你的“启示”。

尤其如果您是一名管理学者,或者即将以学术为终身事业的研究生,您一定要看一下生活故事与学术研究是如何相互成就的。

本书文字或许算不上优美,闪现着西北人身上的那种朴实无华,但你肯定能够读到研究文献所给予不了的另类的“启示”。

点击封面即可购买

《管理何为:一个“理想主义”践行者的人生告白》

席酉民 著

《管理研究的批判、建构及反思:朝向自我的旅程》

韩巍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