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见过足尖鞋制作大师顾老师后,我才明白一个事实:没有哪个首席舞者能定制自己的足尖鞋,他最多能选择无限接近于自己的鞋号。

足尖鞋是一种消耗品。在演出旺季,一名勤奋的舞者每天的训练与演出就可能消耗掉两双鞋。因此,鞋子必须批量生产,供脚型相似的舞者共同使用。另外,哪怕是同一位舞者,跳不同的舞剧时,脚上肌肉韧带的配合都会发生变化,脚的形状也会随之发生微妙的波动。因此,成熟的舞者必须懂得,如何去塑造一双“生硬”的足尖鞋。

女舞者往往都会带着针线包,自己缝制鞋带以有力地支撑脚踝,自己在墙上轻轻撞击坚硬的鞋头,把它塑造成切合自己立脚尖时的模样。她们仔细研究如何用硅胶带及止痛胶布缠绕脚趾,或者以棉花填充鞋头空隙,减轻站立、腾跃、旋转时的疼痛,她们也会用热胶水涂抹在鞋头外面,等胶水冷却后,鞋头的形状就变得更稳定、支撑力更佳。

顾老师经常到少儿芭蕾学校去,手把手教那里的女孩“盘鞋子”。芭蕾少女们已经有了3到5年的学习经历,对第一次学习立脚尖,既兴奋又忐忑。第一场立脚尖的练习课上下来,有的孩子哭得很厉害——那双怎么盘弄都硌脚的足尖鞋在暗示她,扶着把杆立脚尖都这么困难,自己在芭蕾上没有天分吗?

顾老师安慰那些小姑娘——天才的芭蕾舞者,都是塑造出来的。训练量可以帮你塑造鞋子,脚上的使力点,出的汗水与皮肤表面凸起的血管与筋脉,都会帮你软化鞋子,让它变得适脚。如果训练量不够,那么足尖鞋就变得“坚不可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摄图网

自信与自卑的分界线,有时就在这里。如果你确信才能不仅仅是天赐,也是后天的训练与适应,你就会去用心揣摩规律,找到每一根脚趾的支撑点,找到每一根韧带的稳定连接,并一次次地回到那个点上,成就一种下意识的肌肉记忆。

国内一线舞团在职演员的脚,顾老师都见过,她拍下他们脚的形状给孩子们看,让孩子们去猜,谁是首席舞者,谁是群舞演员。有意思的是,孩子们大部分都猜错了——那些脚型出色的可能是默默无闻的群舞演员,而有轻微的外翻,从前被判定“不适合学芭蕾舞”的,是首席舞者。后者是怎样做到的?顾老师很简单地说:无他,后者用掉了更多止痛胶布,穿坏了更多的鞋,以及用掉了更多的松香粉。

芭蕾训练时流下的汗水,会使训练场打滑,因此除了及时擦去地板上的汗水外,穿上足尖鞋后,舞者会去放松香粉的小池子里踩一踩。大家对舞团中的佼佼者,都心服口服,因为,她一年穿坏了400双鞋,用掉了5公斤松香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