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引发争议的狗主人和狗

“小胖科学家”事件持续发酵,“到底是针还是毛”成为当前争议的焦点。可问题是,仅凭对视屏画面的技术分析,又很难走向逻辑闭环,也就是从“质疑”到“铁案”还差点火候。所以事情进展到现在,就算质疑声再大,也只能停留在“网暴”层面,很难对“小胖科学家”造成实质性制约。

不过蹊跷的是,有人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视频发现,狗的牙齿前后相差很多,并且狗眼睛的镜像里显示有个拿棒子的人。虽然这些进展依然并没有走向现实,但是综合起来看,总觉得离“铁案”不远了。之所以这样讲,并不是因为现有的证据已经可以完成“质疑”到“铁案”的升级,而是我们有必要从更一般的视角去看待“宠物狗走红”的逻辑。

一定程度上,宠物狗之所以能走红,主要在于它能配合狗主人的拍摄意图。然而要想让宠物狗配合拍摄意图,也就是做出非凡的行为、声音、情绪,以及和人无缝对接的互动,其实都需要各种驯化,比如饥饿、恐吓、体罚、孤立、禁闭等。因为驯化是在动物先天的本能行为基础上而建立起来的人工条件反射,是动物个体后天获得的行为。

并且这种人工条件反射可以不断强化,也可以很快消退。所以人工驯化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事,需要不断地巩固。如此之下,即便再怎么让宠物狗提前排练,作为宠物狗依然很难在正式拍摄中表现的完美,因此宠物狗难免被狗主人时刻驯化。

事实上,在“马戏团”风行的时代,动物保护主义者就提出异议,认为人类为了自己的欢娱,竟然无视动物的权利。但是直到现在“马戏团”依然存在。不过好像连动物保护主义者也默认了“驯化”的合理性。当然并不是说动物保护主义者彻底妥协了,而是对动物的保护前提中,不能一刀切掉人类的欢娱权利,就此“驯化”就被披上合理的外衣。

然而这里面还有个大前提,驯兽师驯化动物可以,但是不建议传播驯化的内容。并且驯化一定是基于更利于人与动物良性互动的存在,否则便会滑向“虐待”。所以说回“小胖科学家”事件,到底是不是虐狗,一方面要从证据上实证,另一方面要从影响上衡量。

我们都知道,俄罗斯生理学家伊万·巴甫洛夫是消化领域的先驱,他有个很出名的实验“狗和铃铛”,当然实验并不是为证明狗和铃铛的关系,而是为阐释习得反应。要知道,在实验的过程中,难免会为实验效果而控制狗的饥饿程度,甚至还会因为分组实验,单独禁闭或群体禁闭。可这些方式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是可理解的,起码它本身并没有跨过人们对“驯化”的理解。

甚至回到家长对孩子的体罚上,多年来在体罚和不体罚之间也始终争议不下。不过人们普遍认为,适当的体罚(合理的体罚)不见得是坏事,但是什么是适当的,最根本在于家长的出发点是为教训(带有讲道理),还是为体罚。放到狗主人对狗的驯化上就是,到底是为让狗变得更好,还是纯粹把狗当作工具摆布。

如果是为让狗变得更好,也就是不到处咬人,能更好跟人日常相处,那么鉴于这样的考虑,是可以进行驯化的,但是如果主人完全把狗当工具摆布,并且只要不符合自己的意图就使用暴力,而且还肆意的进行传播,那么就可以认为是“虐待”。因此回到“小胖科学家”事件,“到底是针还是毛”其实也并非那么重要,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证明为让狗走红,他一直在强迫狗做无法完成的任务。

就比如有人就提出,“小胖科学家”视频中的那只狗明显已经“抑郁”了。按道理讲,狗面对人类不友好地对待,直接的反应是张口咬人。但是众多视频显示,那只狗明显已经“习得性无助”,也就是无论它做什么,都可能触发主人变本加厉的对待,索性干脆不反抗了。正如马丁·塞利格曼所言:“无助的狗是畏缩的,它们被动地趴到笼子的底部,甚至偶尔会翻过身来,摆出顺从的姿势,它们不反抗。”

因此对于“小胖科学家”事件,在“驯化”和“虐待”之间,其实远非一根针的事。而是观念的差异导致人们对于“驯化”和“虐待”都有不同的定义。甚至回到人的尺度上,有人连人都不爱就大谈爱狗,这本身也是荒谬至极。如此强调并不是为“小胖科学家”脱责,而是相较个案是非,更为重要的是厘清背后的观念是非,唯有如此,才不至于因为“虐狗”最终走向“虐人”的道路,而是更合理的让“虐狗者”付出可量化的代价。

就比如有人就提出找权威的第三方宠物医院“为狗验伤”,这是个好的处置方案。并且伴随着警方的介入,想必事情会有个水落石出的结果。毕竟气氛已经烘托到这个程度了,“小胖科学家”被当典型处理已经不可避免。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像“小胖科学家”这样的宠物网红博主还有很多,如何通过这件事情形成行业性的约束,其实也是下一步该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