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明代开始,西方天主教会便开始派遣传教士到中国尝试传教。

本来天主教在我国多地已初步站稳脚跟,但随着清朝中期对西方传教禁令的发布,天主教在中国的发展也被按下了暂停键。

直到在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解开了对西方传教士的禁令,大量传教士深入我国内地进行传教活动,并收获了不少信徒。

但基督教的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在程朱理学尤其发达的江西,基督教人士和本地居民之间的冲突尤其剧烈。

1906年时,更是发生了轰动一时的南昌教案,深受百姓尊敬的知县江召棠在参加法国神甫王安之举办的宴会后,不幸身亡,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暴动事件。

此事在国际上影响颇大,并最终在传教士的演绎下,成为了显示中国“不良民族性”的典型案例,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一、江召棠与王安之的冲突

自从鸦片战争之后,西方的传教士们便纷纷从通商口岸进入中国内地进行传教活动。

他们一方面试图“索回”在清朝前中期,被朝廷没收的昔日教会财产,另一方面也想吸收更多的信众,让基督教在中国开枝散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晚清传教士

在中国内地的几个省份里,在江西的传教士面临的处境最为艰难。

由于江西是程朱理学的发源地,因此当地百姓对于中国传统理学文化十分推崇,由于基督教教义中存在和程朱理学冲突的内容,江西百姓对于基督教,自然也有很强的抵触情绪。

从1860年开始,在江西地区发生的“教案”数量最多,影响范围也最大,许多当地宗族也发出了:“族人谁信仰基督教,就要从族谱上除名!”的声明。

但教会为了扩大其影响力,在江西地区利用信徒名义购买教会资产(土地住宅等)或者利用人造“神迹”挑起事端,这让江西民众和基督教徒的关系变得十分紧张。

1904年棠浦的天主教信徒罗检,仗着有传教士撑腰横行乡里,甚至因为别人撞到了自己手中的牌匾就将其打成重伤,这引发了当地百姓的不满。

后来一名叫龚栋的青年,找来几名好友,好好教训了罗检一次,但罗检仗着洋人撑腰,马上就向神甫王安之告状,王安之逼迫新昌县知县杨国璋,捉拿龚栋并将其监禁起来。

龚姓族人对此十分不满,他们认为龚栋是英雄不应蒙此冤屈。

最终在武举人龚耀庭的带领下,龚家和周边的高家、陈家,几千名群众搬进了大山,拉起了反清大旗,公开对抗清廷的统治。

朝廷虽然多次派人镇压及游说,但始终没能取得成效。

直到他们找来了在当地颇有名望的南昌知县江召棠,在他的劝说下,龚姓族人才终于放弃抵抗。

江召棠还将龚耀庭等三人带回南昌受审,由于有“悔过表现”,三人最终被判处三年徒刑。

但传教士王安之,对于这一判罚结果并不满意,多次要求清政府重判三人并索要大量赔偿,不过最终未能如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江西地区的天主教堂

不久之后,当地又发生了一起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之间的斗殴事件,两名天主教徒因此被捕。

在王安之的胁迫下,江西巡抚授意江召棠将两名犯人放走。

两年后,按察使得知此事,要求江召棠重新抓回这两人,王安之得知后,便以交出两名犯人为条件,重提之前龚姓族人一案,妄图向清廷索要“赔偿”。

二、王安之的鸿门宴

1906年2月20日开始,王安之便频繁邀请江召棠到自己的教堂里用餐,并一起商议相关事件的处理方法。

江召棠虽然知道此行凶险,但为了完成按察使交代的任务,他最终还是应邀前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晚清时的教堂

在他到达王安之的教堂后,对方就开始威逼其接受自己之前提出的赔偿条款,但江召棠认为对方的要求实在太过分,便再次拒绝了。

听到这里,王安之命人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圣物”剪刀,表示只要江召棠能够“以死谢罪”,那么他就可以不追究之前的事情,也会交出两名犯人。

在王安之的胁迫下,江召棠依然不愿答应其无理请求,王安之见状怒不可遏,冲上前去逼迫王安之自杀。

无奈之下,江召棠只得拔出自己的佩刀自刎,但因刀口太浅未造成致命伤。

作为神职人员的王安之见状,非但没有及时阻止,还抄起“圣物”剪刀,朝着江召棠的喉咙猛戳,江召棠立刻便倒在了血泊之中。

在刺伤江召棠后,王安之一行人跑到衙门高喊:江召棠来到自己住处,自尽而死!

由于知县江召棠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大家听闻此事,连忙赶到教堂查看。

众人发现,倒在血泊中的江召棠还有一口气,于是将其带回住所救治。

在当天晚上,江召棠逐渐恢复了意识,无法说话的他,用纸笔记录下了事情的全过程,但几天后这位受人爱戴的江知县,还是因为伤重不治而去世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内报纸上刊发的江召棠遗照

在江召棠去世之后,当地百姓义愤填膺,携带棍棒农具,砸烂了棠浦镇的多座天主教堂。

还杀死了包括王安之在内的九名洋人传教士及其亲属,在国际上引发了不小的轰动。

三、传教士对中国人的抹黑

在这一事件引发国际关注之后,西方传教士非但没有反思自己的罪行,反而开始用他们的谎言,抹黑江召棠和中国百姓。

他们宣称江召棠之所以会在教堂中自刎,是因为传教士王安之坚持保护教徒的底线,让知县江召棠无法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反映南昌教案的美术作品

在中国人心中,“面子”是一个比生命更为重要的东西。

为了达成目的江召棠不惜以死相逼,可王安之依旧不为所动,无奈之下,江召棠只得拔刀自刎,妄图抹黑天主教及其教众。

在后续文章中,还有几名传教士解释了为什么江召棠要在天主教堂自杀的理由。

他们信誓旦旦地表示,在中国男人一般只有两种情况下会自杀:

一种是因为欠债,还有一种是有了他们无法抵抗的“仇人”,他们无法影响仇人的生活,便只能去他家里自杀,来给他人造成困扰。

在他们的言论中,江召棠俨然成为了一个爱给别人找麻烦的卑鄙小人。

而当时的部分西方媒体,还将这种性格,映射在了全体中国人身上。

一些传教士还添油加醋地说,自己听说中国每年都有不少人自刎而死,这实在太令人惊讶了。

由于基督教中自杀是一种十分错误的行为,因此传教士们的宣传,让西方各国进一步加深了中国是一个“不文明”民族的印象。

这让之后的南昌教案,直接被看作是一种“野蛮的报复”,这对于中国的国际形象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由此我们不难看到,在晚清及民国时期,由于中国和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极大差异,因此西方人对中国和中国人的评价,在当时是有失公允的。

在他们的笔下,含冤而死的江召棠成了无理取闹的小人,为父母官讨回公道的百姓,成了杀人如麻的暴民。

可以说,当时中国在国际话语权上的羸弱,让我们始终处于被动的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的南昌夜景

如今,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上升,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也日益提高,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也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所接受。

笔者相信,我们以后一定不会再遭受这样的屈辱,中国人也不会再被外界所曲解。

  • 注:

本文关于晚清南昌教案的相关内容,参考自《国民性的神话与历史——传教士话语与清末南昌教案》,刊登于《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