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0月16日,随着一声巨响,一朵美丽而震撼的蘑菇云,从新疆罗布泊的漫漫黄沙之中升起—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了。
这一声巨响让中国摆脱了美苏等国的核威慑,中国彻底在世界上挺直了腰杆。
可是当中国人民涌上街头奔跑庆祝的时候,没有人知道这一声巨响的背后有多少人为此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当我们谈起“那一代科学家们”的时候,一个人的名字始终绕不开。他就是两弹元勋邓稼先。
今天是邓稼先逝世36周年。
大家好,我是鹿鸟马角。今天让我们走进这位元勋的传奇人生。
邓稼先,安徽怀宁县人,怀宁邓氏算是当地大族,父亲邓义蛰,年轻时留学日本,当时是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哲学系教授。1924年邓稼先在出生8个月后就到了北平,在北平受到的教育,给邓稼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直到七七事变以后,日本侵略军进入了北平城,父亲害怕家人被战争牵连,于是让还在读高二的邓稼先随姐姐逃到昆明去投奔亲戚。临行前,父亲告诫邓稼先:“你以后一定要学科学,不要像我一样,不要学文!学科学对祖国有用。”
为了躲开日军,他们辗转到上海,再经香港、越南,换了许多的交通工具才到达昆明。
这一路上的曲折和颠簸让少年邓稼先看到了国家的满目疮痍,看清了入侵者那丑恶的嘴脸。也许在那时,为国报效的种子就已经扎根在他的心中。
在昆明完成高中学业后,1941年邓稼先进入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学习。在这个当时中国教学资源最为丰富,学术氛围最为浓重的学校,邓稼欣受益良多,以良好的成绩圆满完成了大学4年的学业。
他拿到毕业证书的时候,抗日战争已经胜利。第二年他就回到了北平。他先去一所中学做数学老师,后来经人推荐,担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这一年他才22岁。
但那时中国刚经历过十几年战争的踩踏,不论是在哪个方面,中国人民都落于人后。物质经济上的匮乏是可以靠后期慢慢积累的,可是文化教育上面没有与世界同步的话,我们将会被越甩越远。而身在中国最高学府的邓稼先对这个道理更是深谙于心,他决定到科学水平更高的美国去学习更先进的知识,然后将这些知识带回祖国。
“将来国家建设需要人才,我学成后一定回来!”
1948年,邓稼先踏上了求学之路。在美国,邓稼先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扑在学业上,只用了23个月,他就在修满本科学分,并通过了博士学位的论文答辩。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他在物理学上的天分以及令人咋舌的学习能力也引起了美国老师的注意,美国教授一度想带他去英国继续深造,对到未来能摘取诺贝尔奖都充满了信心。此时他才26岁。
究竟是去英国在优越的环境里继续做研究,还是回到正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在清贫环境里过苦日子。面对如此悬殊巨大的对比,他竟然没有丝毫的犹豫。在获得博士学位后的第九天就毅然踏上了回国路。
回国后,朋友开玩笑的问他带了什么礼物回来,邓稼先说:带了几双尼龙袜子给我爸爸......还有,就是我一脑子的核物理知识!
回国后,邓稼先一直在中科院工作。1952年,28岁的邓稼先晋升为中科院副研究员。次年,他与自己青梅竹马的许鹿希先生结婚。
幸福的生活一直到1958年。
1958年秋天,钱三强找到邓稼先,对他说:“国家准备搞一个大炮仗!”
由于项目保密性,邓稼先只是给妻子交代:以后这个家里的事就托付给你了。
就义无反顾的转投原子弹研究制造的工作中。
但研究原子弹对于那时经济和物质都很匮乏,并且没有掌握一点技术的中国来说,真的是太难了。邓稼先原本只是负责向苏联专家学习制造原子弹的工作。1959年6月,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核工业专家被撤走,邓稼先临危受命,担任原子弹理论建设的负责人。他们谁都没有见过原子弹,也没有任何的资料,就只用电动手摇计算器和一台苏制计算机,再辅以算盘、算尺、以及纸和笔。就这么夜以继日的演算着。在这样看似根本不可能的环境下,邓稼先愣是带着团队废寝忘食地完成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设计方案。
随着理论设计方案的形成,接下来就是实验验证的阶段。
1963年,邓稼先和大批科学家一起,前往青海金银滩,从此隐姓埋名。海拔3000米的戈壁滩上,荒无人烟,大批军人和科学家一起埋头苦干。
1964年10月16日,东方世界发出一声巨嚎,一朵巨大的蘑菇云在大漠上腾空升起,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人们欢呼雀跃激动地蹦蹦跳跳,被日本人侵入时他没有掉过眼泪,被特务追杀时他没有掉过眼泪,为了造弹离开家人时,他也没有掉过眼泪,如此坚强的他此时却再也克制不住情绪,一瞬间崩溃,继而热泪畅流。
毫无疑问,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意义是难以估量的,它彻底改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海内外的中国人从此都挺起了腰杆。
然而面对如此巨大的功绩,邓稼先却没有因此沾沾自喜,而是继续埋身于氢弹的研究。
按照邓稼先和于敏的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2年零8个月试验成功。这一时间与法国用8年零6个月,美国用7年零4个月,苏联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只可惜这份让邓稼先付出全部并深深引以为豪的工作,也给他的身体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1979年的一次氢弹空投实验,降落伞发生了故障,氢弹直接摔下来,没有爆炸。基地立即派人去寻找。这次邓稼先也去了爆炸核心区,急得将那颗弹头捧在手里仔细研究,最终确认是降落伞包的设计问题,氢弹设计没有出错。
浸淫核物理几十年,邓稼先完全明白制造氢弹的钚239是怎么个毒性,必须有三米厚的水泥墙才能防护放射性辐射,但为了确认氢弹设计,他这次用双手去捧着。可能知道这次经历会影响他的健康,从不在工作中拍照的邓稼先主动要求当时工作人员给他拍了个合照。
1986年国内决定公开报道两代元勋邓稼先的名字。谜底终于掀开,幕后英雄这才姗姗来到世人面前,人们四处寻找想找到他向他表示感激之情时,才发现这位功臣却已经身患重病,不久于人世了,核辐射造成的伤害很快就出现在了他的身上,折磨着他。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全身大出血医治无效,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年仅62岁。
“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山河,哀君早辞世,功勋泽人间”。
1986年在他病重时,坚持要去一次天安门,面对高耸的人民纪念碑,当时他对身边的人说到:再过几十年,还会有人记得我们么?
他英年早逝,是中华民族之大殇,但是他的名字必将千古流芳,永垂不朽。
无论他离开我们多少年,这片热土上的炎黄子孙们都将永远记住他,怀念他。
文/ 鹿鸟马角
图/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