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摩擦性失业

人傻还是要多读书。要不然,时不时蹦出来的陌生词汇,会让你深深地怀疑自己9年义务教育的成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家统计局在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上,首提“摩擦性失业”,就属此列。

由于专业性强,再加上疫情造成的普遍焦虑,一时间成为网络热词。

其实“摩擦性失业”是一个早已有之的经济学概念,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人在不同工作中切换所造成的失业现象。

说白了,就是你明明可以进工厂拧螺丝,但却非想到个办公室里敲代码,换到心仪的工作就自然需要时间去腾挪,这种失业就是摩擦性失业。其特点是不分群体,不挑场合,量大且频。

国际外循环熄火,国内大循环不振,个体卡在两个循环之间被反复摩擦,是造成这次失业焦虑的主因。

二、认知障碍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让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猛踩油门,漂亮国已经洪浪滔天,仅这两年印的钱比过去40年还多,再加上俄乌冲突妖风四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直接推高了大宗商品价格,除了中国稳如老狗,村里的主要制造业大户全部逆差;家里有矿的躺着就把钱赚了,尝了一把什么是纸面富贵。

当然中国也不能独善其身,从短期看,全球贸易缩水,外需不振,出口受到影响;从长远看,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逐年减弱,我国出口占GDP比重由2006年的35.4%下降至2019年的17.4%,而这一年82.6%的国民经济是在国内实现循环的。

这种变化大概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制造业规模经济大,国内的饼越摊越大,消化工业制成品的能力越来越强,GDP普遍体内循环;另一方面,随着收入水平提高,产业结构也发生变化,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也越来越大。

发达经济体普遍得靠服务业撑场子,漂亮国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高达80%以上,其出口占比只有个位数。这可能也解释了疫情依旧肆虐,而这些国家早早群体免疫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在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熄火时,经济发展依赖国内经济循环的特征就更加明显,这几乎是必由之路。

全村都误认为中国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在中美贸易摩擦和新冠疫情的双重影响下,期待中的,中国穷得要当掉底裤的场面并没有发生。

这多少让全村产生了对中国“你TM这么稳健,配叫发展中国家?”的认知障碍。

三、中等收入陷阱

赢面大,但好牌打烂的也不在少数,人均GDP 12000美元是我们正在迈的一道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好像初高中的分班考试,跨过去的人手一张优秀毕业生奖状,手握发达国家入场券;没跨过去的要么继续复读,要么直接跌入“中等收入陷阱”,东南亚和拉丁美洲的部分老铁至今还在坑里转悠。

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就是发展中国家在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后,原来的套路不管用了,经济长期停滞不前,普遍遭遇以下困境:

1、工资水平上升,已经卷不过低收入国家的廉价劳动力,含泪目送劳动密集型产业离开,千里之外;

2、优势产业还没孵化出来,先进技术和创新产品又高攀不起,跪在发达国家面前叫爸爸;

3、未富先躺,国家丧失艰苦奋斗的精神,转而追求不切实际的社会福利;

4、腐败横行,官民矛盾,社会动荡。

四、心爱的小摩托

重化工业的产能过剩标志着中国的工业化已进入中后期,手搓万物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技术密集型升级;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也呼唤着更好的物质生活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两者都指向服务业,这既是国内大循环持续运转的关键,也是中国成功迈过“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

然而,作为现阶段主要就业人口流向的制造业,开始腾笼换鸟对人员结构有了更高的要求;而服务业吸收大量就业的能力不言而喻,但服务业发展滞后,这就造成了目前就业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

目前,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已达56%,成为国民经济当之无愧的大哥。不过大哥的身子骨明显不太硬朗,疫情反反复复,城市化进程受阻,再加之居民荷包不宽裕,想要推动内循环的巨轮稍显勉强。

同样是振兴服务业,扛不起消费的大旗,穿上小马甲,骑上我心爱的小摩托总还是能做到的。

“人是目的,而非手段”,或许这才是发展应该回归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