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生命中有两次南下,也是这两次南下改变了我的命运”。

这是耄耋之年的祝希娟,在一次节目中说的话,祝希娟所说的这两次南下,第一次就是从上海到海南岛拍摄《红色娘子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是这部电影让她成为新中国第一位“百花奖”影后,诗人郭沫若为她题词“南国琼花”,就连周总理也邀请她共舞,这莫大的殊荣让祝希娟终身难忘。

第二次南下是在祝希娟到了不惑之年后,正有转行打算的她,接到深圳电视台的邀请,担任深圳电视台的副台长,可以说祝希娟是跟着深圳一起成长起来的。

就是这样一位“名留青史”的国宝级表演艺术家,跟丈夫相濡以沫58年,虽有一儿一女,晚年却执意要住进养老院,这又是为了哪般呢?祝希娟的人生又有着怎样传奇的经历?

说起祝希娟很多人都以为她是上海人,其实她是江西赣州人,1938年出生的她正好赶上时代的浪潮,好好地一个书香门第之家,被时代的浪潮冲击的只能不断迁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时候祝希娟就跟随着父母到过很多地方,终于在上海落下了脚跟,祝希娟才得以继续读书求学。

1952年,14岁的祝希娟第一次接触到了电影,她参与了赵丹导演执导的电影《为孩子们祝福》,第一次的触电让祝希娟爱上了电影。

1957年,怀揣着电影梦的祝希娟报考了上海戏剧学院,并顺利被录取,成为了表演系的一名学生。

当时的上戏有黄佐临、陈白尘等一众名师坐镇,还有梅兰芳等戏曲大师授课,祝希娟非常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她向每一位前辈虚心请教着演技和各方面知识,这也让她的演技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959年,谢晋导演准备拍摄《红色娘子军》,一切准备就绪后,女主角“吴琼花”却迟迟没有定下来,那些天谢晋看了很多女演员,可都没有他要找的那双“火辣辣的,充满仇恨的大眼睛”。

就决定去上海戏剧学院看看,有没有合适的青年演员,刚一走进剧场就听到一阵很激烈的争吵声,走近一看,原来是祝希娟在和一个很高大的男同学吵架。

祝希娟表情严肃,一双大眼睛怒目圆睁,似乎要把对方吃掉一样,谢晋导演一拍脑门,哈哈大笑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赶忙上前跟祝希娟说道“我们正在找演员,觉得你挺合适,你愿意演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因为这次吵架,祝希娟很偶然,也很幸运地被选中,成为了《红色娘子军》里“吴琼花”的扮演者。

为了演好这场戏,祝希娟跟随剧组到了海南岛,开始了一个月的“娘子军”训练生活。

每天六点钟起床先上课再出操,祝希娟也换上了“娘子军”的着装,穿着草鞋,背着三八抢,在海南岛的烈日下暴晒,晚上连长就跟她们讲一些战斗故事。

这一个月的训练,虽然她的脸上都晒得脱了皮,但是她的身心完完全全地融入到了“娘子军吴琼花”的这个角色当中。

1962年《红色娘子军》上映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不仅创下了6亿人观看的盛况,该片还一举斩获了五个最佳奖项,祝希娟也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位“百花奖”影后。

郭沫若亲自为她颁奖,为她题字“南国琼花”,更让祝希娟没想到的是,在颁奖晚会上,周总理也亲临现场为他们祝贺。

颁奖会上瞬间就炸开了锅,很多女演员都围上去邀请周总理共舞,可周总理却说“我今晚的第一支舞,要跟最佳女主角跳”。

祝希娟惊讶地张大了嘴,手无举措,因为她在同学们眼中,一直都是一个“假小子”般的存在,她根本就不会跳舞,连着踩了周总理好几次脚。

而周总理说的那句话,也让祝希娟终身难忘,他说“青年时期是打基础的时期,你们要像海绵一样,吸收各种各样的知识和营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年仅24岁的祝希娟出道即巅峰,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后她说“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如果没有那一个月,我根本演不了吴琼花这个角色,不管是青年演员还是老年演员,任何一个角色一定要去亲身体验”。

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后,祝希娟加入到了上海青年话剧团,在话剧的舞台上她依旧怀着热诚、学习的心态。

这期间她先后参演了《燎原》《青山恋》《无影灯下颂银针》等多部电影和多部话剧,事业上一路开挂的祝希娟也在合适的年纪遇到了对的人。

25岁那年,祝希娟在朋友的介绍下,认识了一名大画家候烽民,侯烽民比祝希娟大三岁是山东泰安人,毕业于鲁迅美术院校,任教于上海戏剧学院。

他创作的《芭蕉树下的女孩》《出发之前》等作品,在圈内都颇负盛名。

两人相恋一年后在上海举办了低调的婚礼,携手走进了婚姻,次年他们的女儿侯兰诞生了,这期间祝希娟享受着天伦之乐,丈夫侯烽民对她宠爱有加,万般照顾。

为了让事业更上一层楼,祝希娟到40岁那年才生下他们的儿子侯量,高龄产妇的她让侯烽民非常担心,产子后祝希娟身体非常虚弱,侯烽民那段时间放下工作,陪伴在她身侧,并学习很多膳食来帮她调理身体,很快祝希娟的身体就恢复如常。

而此时谢晋导演又再次找到了她,让她出演《啊,摇篮》里的李楠,她精湛的演技和敬业的态度,让她塑造的每一个角色都成为了经典。

可此时祝希娟却觉得舞台应该留给年轻人,应该给青年们多一些机会,也为舞台注入些新的活力,她想转行。

一个偶然的机会,祝希娟听到一个朋友说“深圳在招聘,你们知道吗?”

这个消息让正想转行的祝希娟看到了希望,在了解整个情形后,祝希娟和丈夫用一晚上的时间决定举家搬迁。

这也是祝希娟第二次南下,她成为了深圳特区建设的一份子,这件事至今说起,她依然觉得很光荣,而侯烽民为了支持祝希娟,也进入到了深圳大学做讲师。

祝希娟说“刚到深圳时,到处都是水塘,就只有四层的铁皮小楼,”他们一行人还打趣说“这是深圳的夹皮沟,”甚至还唱起了“天苍苍,地茫茫,风吹草地见水塘”。

1983年11月开始,45岁的祝希娟当起了深圳的“拓荒牛”,他们一行一百多人,花了两个月时间筹备深圳电视台,1984年1月1号深圳电视台正式开播,改变了我国本土电视台只播报新闻,其余时间转播港台剧的状况。

祝希娟也被任命为深圳电视台的副台长,在两年的时间里,她出品了《男性公民》《超越生命》《最后的贵族》等影视作品,当时为了筹拍这些作品,祝希娟不辞辛苦到处去拉赞助,自掏腰包的事也是经常发生。

在事业上投入大量心血的她根本无暇顾及家庭,多年后祝希娟感慨“那些年,多亏有丈夫侯烽民,女儿和儿子成长的这么优秀,都是丈夫的功劳”。

女儿侯兰也早已结婚生子,儿子候量受母亲祝希娟的影响,也爱上了文艺,在演艺道路上奋进着。

而已经80岁高龄的祝希娟还是保持着“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她又主演了江平导演的《大雪冬至》,还在澳门国际电影节上拿到了终身成就奖。

也正是因为这部剧,祝希娟关注到了我国严重的老龄化问题,也让祝希娟下了决定,不给儿女添麻烦,跟丈夫侯烽民搬进了养老院生活。

这件事不仅引起了外界的关注,也让祝希娟的儿女们非常不理解,儿女觉得父母这样做会让儿女很难做人,可祝希娟却说“你们有你们的工作和事业,不给儿女添麻烦才是我想要的晚年生活。”

也正如祝希娟所说,她在养老院的生活非常精彩,跟一群志同道合的老年朋友们每天都过得很充实。

看书、阅读、画画、打太极、高尔夫等等,晚上大家一起重温老电影《红色娘子军》,祝希娟仿佛又回到青年时代,每天的生活充实而快乐。

儿女看她在养老院过得那么开心,也不再阻拦,逢年过节都会来接她回家团圆,祝希娟还专门录了一段视频,来记录自己在养老院的生活,也呼吁更多的老年人住养老院。

从祝希娟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她不惧风雨、不怕输的品质,她身上也一直保持着“向前进”的“琼花精神”,也是这种精神让她不断精进自己,为自己热爱的事业奋战一生,这样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如今84岁的她看起来依然精神炯烁,举手投足间依然是那个风风火火的“吴琼花”,祝愿祝希娟能健康长寿开心快乐地生活下去。

无独有偶,歌唱家于淑珍也是在有儿有女的情况下,晚年和老伴住进了养老院,为的也是不给儿女添麻烦,她们虽然是那个传统时代出生的人,但是她们的思想却很超前,如今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晚年生活,也开始成为更多老年人所喜爱的生活方式。

作为子女的我们,也要以老人多照顾老年人的精神层面,住养老院能让他们感觉到开心就住养老院,让老人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又何尝不是一种孝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