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7月20日,在上海租界中,一名刚刚回国的老人在病榻上死去。他叫薛福成!

他是晚清第一个深度关注中日问题的国人。早在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后,他就在著作中写下:

古之豪杰论交邻之道不外两端:诸葛亮之以蜀抗魏也,知吴之可结为援也,故曰释怨以联合;伍员之为吴谋越也,以其同壤而世为仇雠(chou)也,故曰去疾莫如尽。今与中国同处一洲之内,而国势稍足自立者,莫如日本。论外侮之交侵,不能不树援以自固也,宜有吴蜀相亲之势。然日本人性桀黠,藐视中国,彼将以远交近攻之术,施之邻邦也,实有吴越相图之心。其机甚迫,而其情甚可见也。

大致意思就是:古代相邻国家的相处之道,要么像吴蜀一样联盟抗魏,要么像吴越一样相互敌对攻伐。当今亚洲中日正是需要考虑交邻之道的时候。按理说两国现在均被列强入侵,应该相互援助,结成联盟,但是日本人性情狡黠,看不起中国,用远交近攻之术对付中国,实际上是如吴越一样有图谋中国的想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之后看来,薛先生此言深具战略远见,而他用中国历史来引古证今则更具大智慧。然而时人并没有重视这番言论。先生逝世后几天就发生了中日甲午战争。这场战争作为中国和日本国家命运的转折点,对中日两国之后百余年的影响巨大。

先生所说的“交邻之道”就是相邻邦国的国家关系。

近代中日关系一直就是在对抗。

做一个设想,如先生所言,中日关系是否有可能如吴蜀一样结为联盟呢?

要讨论这个问题,首先需要讨论中国和日本的“交邻”,即中日之间是否算作邻国。

那么中国和日本算是近邻国家么?

中日之间的位置千百年来虽未曾变化,但在时间维度上看来双方的距离却是动态变化的。

在农耕文明时期,中国制霸东亚毋庸置疑。周边小国尽皆臣服。唯独日本除外。最重要的原因是,中日之间长期无陆地相连,而古代受限于航海技术,海洋成为了中日两国的阻隔。唐鉴真东渡时,时人皆劝道:沧海淼漫,百无一至!李白也曾作诗《哭晁卿衡》,怀念渡海归日遇险的友人阿倍仲麻吕,即晁衡。

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哪有去个邻居家百死一生的呢?

总之,那个时代日本给中国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字,太遥远了

宋以前,中国的政治中心在关中平原。隋唐多次征伐高丽的失利,说明中原对朝鲜半岛已经鞭长莫及,何况更远的日本。

而从日本看来,岛国的贫瘠导致其一直谋求向外扩张。但是鉴真东渡和遣唐使西行的困难,可以预见日本渡海向中国扩张的难度极大。虽说从朝鲜半岛登陆容易一点。但是在没有铁路的时代,日本军队想穿越多山的朝鲜半岛,一路推塔到中原,农业文明的日本在后勤实力上绝无可能。

这个时期,中日之间很难产生邻国意识。

农业文明的技术落后,也无法让中国的强大实力转化为对日本的威慑力。虽然唐朝有白江口之战,明朝有抗日援朝战争,但是都仅限于将其驱逐出朝鲜半岛,并未对本土有威胁。有威胁的是忽必烈对日本的远征,但是都因为台风导致失败,这反而更加助长了其对抗大陆国家的信心。

所以传统的中日关系就是平和中偶尔有对抗。

到了宋朝,中国人的科技树开始点到航海技术。有赖于航海技术的发展,中日才开始邻国化。南宋到明朝初期,中国曾一度发展了强大的海军,并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开始收缩海防,不参与外海事务。而同时期的日本幕府也放弃了扩张策略,闭关锁国去了。

双方在这种封闭的状态下勉强维持着平和的状态。

人生活在陆地上,陆地是一切国家存在的根本条件。

所以国家利益的根本在于确保领土完整。

所以地面战永远是最具决定性的军事行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古以来,作为相邻国家显然最容易威胁到对方的根本利益,并且邻国也是最适合向对方发起决定性军事行动的。

同样,由于地理因素,在受到外敌入侵时,邻国也是最容易结成联盟,来共同抵御入侵的。

有学者研究,邻国间93%存在对立,64%曾发生战争。1648-1980年世界范围内的主要战争,近九成是在相邻国家之间发生的。因为一个国家若是想谋求区域主导权的话,首先就是要降服邻邦,然后才能由近及远,辐射整个区域。

作为当时东亚区域的唯二的强国,平和的状态随着工业革命带来的新的世界规则而打破。当欧美列强先后打开了中日两国的国门后,已经近邻化的中日两国如何选择?

首先排除的是追随。面对全盛时期的中国,日本尚没有臣服,何况此时的中国被英法列强各种爆锤,毫无尊严可言。那句话怎么说的,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赔。反过来,中国更不可能臣服日本,西方列强都没有把我打趴下,何况是清朝认为的蕞尔小国呢.

那么结盟可行么?

因为日本国家特性,国土贫瘠,资源匮乏,岛民凶悍。所以看上日本的只是当时的中等强国:首先是美国,而后是沙俄。

当时世界第一强国毋庸置疑是大英帝国。与所有的霸权国家一样,“日不落帝国”也有力所不能及的地区,那就是太平洋地区。现在美国霸权的核心--太平洋区域,在当时的大英眼中可谓边缘地带,英国对太平洋的掌控没有它像掌控地中海、大西洋和印度洋那么有力。因而在完成了征服印度,打败中国之后,开始偏向于维持亚洲既得利益的稳定。

大英帝国为了维持其霸权地位,首先要严防其他中等强国过度扩张,它要做全球均势的平衡手。日俄战争之前,英国的最大对手就是沙皇俄国。 沙俄梦寐以求在远东拥有一个不冻港。

1861年3月13日,俄罗斯军舰波萨得尼克号,驶向日本对马的尾崎湾,一个月后进入芋崎浦,随之开始营造陆上建筑,谋求对该处的永久占领。日本对此进行了抗议,但被俄军无视。8月英国海军开始介入,在英国海军进行的武力威慑后,俄舰于9月29日退走。此后英国驻日外交系统提出应顺势占领对马,以一劳永逸的解决俄国南下的问题。反而是英国海军部门通过理性的实力评估得出结论:英国很难全面深入东北亚地区,而该地区可供俄军南下的基地绝非一个尾崎湾,一旦开了分割了日本的领土的先例,反为俄国等中等强国瓜分日本提供了理由,倒不如由英国出面维持日本国土的完整,反而对英国更加有益,最终英国采纳了海军的建议。这也是后来英国在太平洋地区的英日联盟政策。

借助大英这个外力,日本维持了领土的完整。同时英国的介入,给了日本发展的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中国则不同。

首先,中国作为远东的传统霸主,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完全具有成为强国的潜质,并且也已经在积极改革。欧洲列强不会坐视中国变强而不预防遏制。其次,东亚东南亚多数国家都是清朝的藩属国,列强在侵略这些小国时,不可避免的会将冲突导向中国,中法战争就是例子其三,中国市场大,人口多,资源丰富,而政治腐败,军队松散,武备废弛,如小孩儿手拿黄金在闹市行走,怎能不引起列强的觊觎。所以在东亚土地上,列强的主要目标还是中国。日本的“外侮之交侵”反而并没有那么的急切。这种情况下。中日结盟显然对中国更有利。中日结盟不仅可以帮中国分担外部列强入侵的压力,同时也避免了中日之间的对抗。

但是除非日本对形势出现了严重的错判,否则不可能出现中日联盟。

黑船事件之后,日本一些藩主发起内反幕府,外驱洋人的运动,但是掌权的幕府对帝国主义的强大有深刻的认识。这个认识来自于英萨战争:日本与列强的差距太大,不能与之为敌。所以自然也不可能与中国结盟对抗列强。一是并不急迫,二是结盟了也无法干不过,不过多送一个人头。同时不与中国结盟也可以让清朝吸引列强火力。

利用清朝拉仇恨腾出的空间,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运动,全面西化,用魔法才能打败魔法。而日本提出“脱亚入欧”更是远交近攻之策。

日本政府已经清晰认识到中日作为战略意义上的邻近国家,只能通过对抗谋求利益一条途径。故而一再挑起事端,制造事端,率先发难。而此时的清朝政府深处迷雾中,一无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