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多地楼盘烂尾,“停贷”风波正在蔓延,其中症结或许早就种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分税制改革

上世纪80年代,“承包”绝对是时代热词,毕竟“私有”相对于搞了几十年公有制的我们来说,多少还是犯点儿忌讳。

这一时期,中央与地方财政实行的就是承包制。说白了就是交足中央的,剩下的全是自己的。承包制刺激了地方政府不停搞钱,大力发展经济。

为了创收,大量乡镇企业开始涌现。当时成立的酒厂、饮料厂在后来,也构成了每个人对家乡的原始记忆。

80年代开始,中国以每年平均9%的GDP增速狂飙,可中央的口袋却逐年干瘪,钱都下沉到了地方,穷到曾一度向地方“借钱”的地步。

这对于中央集中力量办大事儿是极为不利的,毕竟未来若干金融危机和重大历史时刻的副本等着过。

于是在1994年,经过多轮博弈,分税制改革启动。改革增强了中央宏观调控及应对重大风险的能力,同时也彻底改变了地方经济发展模式。

二、发展需要想象力

一、本手(城市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分税制改革让“事权下移 、财权上移 ”,导致地方“食少事繁” ,不得不寻找其他财源 。

好在1998年,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为地方政府解决了“生财之道”;同时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确立了政府对土地的垄断。

属于房地产时代的大幕徐徐拉开。

起初,由于土地“招拍挂”制度未铺开,土地转让过程相当不透明,开发商于是各显神通,几乎空手套白狼就完成了原始积累,很大一部分地产大佬的创业故事都始于那个阶段。

地方政府通过出让土地使用权获得财政收入,撬动了波澜壮阔的城市化进程,40年走完了发达国家一两百年走过的路。

房地产业和相关产业链的得到高速发展,反向又扩充了地方税收收入。

地方政府好比公司,卖地就像发行股票,地产商作为证券公司承销股票。

个人看好公司未来发展就会买入一手或多手,早期买入股票的自然享受到了股票升值带来的收益;

公司通过发行股票募得资金,扩大再生产,继续发行股票,以此往复。

二、妙手(工业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0多年来人类财富几乎属于躺平状态,也就是最近的百年才狂飙突进。而欧美国家通过工业革命、殖民掠夺先后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指缝里还渗着血污。

中国作为后发国家,基于意识形态等原因,想要在美国主导的自由贸易体系中崛起,几乎注定要走最hard的模式。

从日、韩卷王得到的经验就是:穷国要想告别手搓万物实现工业化,只有政府主导式的跨越发展一途,但这里有一个bug,国家投资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

对于当时兜比脸干净,骨头又硬得要命的中国来说,几乎是把土地玩出了人类想象力的极限。

土地本身并不值钱,值钱的是土地之上的经济活动。

土地叠加了资本和人才,打开了价值想象的空间,原来只能种庄稼的土地将释放巨大的能量。

这就是土地财政的究极进化版——土地金融。它挣脱了空间的束缚开始自己讲故事,把现实收入与未来预期封印在一小片土地上,使其价值暴增,简直就是土地元宇宙。

以土地和未来收益为抵押,撬动的信贷杠杆像滚雪球般越滚越大,支撑起了中国工业化所需的巨量投资,推动经济飞速发展。

三、时间换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地方政府靠着对土地的想象一手实现了城市化,一手实现了工业化。

从土地财政不恰当的比喻中,我们似乎可以得到一个朴素的结论:预期才是维持整个循环的基础,就好像你买入某只股票,一定是看好它的未来一样。

另一方面,土地金融带飞中国经济的同时,相伴而生的也造就了地方政府越来越多的债务。否则仅凭每年几万亿的土地出让收入,何以撬动中国如此波澜壮阔的工业化进程?

所以,繁荣以及对繁荣的预期才是土地财政赖以存续的命门,个人的每一次买房行为实则就是对中国经济未来投出的赞成票。但股票有涨跌,经济也有起伏。

一旦经济下滑或政府有意为之的时候,正向循环会迅速转负。

地产企业靠拿地+融资+预售的高周转模式首先玩儿脱,最终导致现在的项目烂尾及我们所知道的后续。

地方靠刷脸(政府信用)融的钱,在土地收益萎缩时,就会变成偿债风险,这也是近期救市手段层出不穷的原因。

不论改变预售制还是加强监管,其目的都是保交楼以时间换空间,关于土地的故事或许需要一个新的想象力。